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朱清(1237年-1303年),字澄叔。崇明姚沙(今属上海)人。元代海运的创始人。 朱清于宋末贩私盐及事海盗,后与张瑄降元,元世祖授为管军千户。南宋灭亡后,奉命用船只运载宋宫室库藏图籍,从海道运往大都(今北京)。1282年,与张瑄共同提出海运方案,朝廷命令他们建造平底船60艘,由海道运漕粮四万余石至直沽(在天津,即海河口)码头。次年,为中万户,专管海道运粮。每年运至大都的江淮粮米,逐渐增至三百余万石。创始海运成功,国用得以保障,屡受元廷封赏,官至江南行省左丞。 1287年,上海镇设立都漕运万户府,以其为万户。后因行贿罪被捕入京,不久后便自杀。(来源:百度百科)
王守(1492-1550年),字履约,号涵峰,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王宠同母兄。明代书法家。
东汉经学家。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曾任校书郎、郎中、议郎、武都和南郡太守等职。他博通经籍,知识渊博,因触犯外戚邓氏,滞留东观10年,典校秘书和从事著述。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孝经》等。《左氏春秋》已有贾逵、郑众两家注,各有特色,他未另作训释,而著《三传异同说》。除注群经外,他还注《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他教授学生常有千余人,郑玄、卢植都是他的门徒。他遍注群经,教授门徒,扩大了经学,尤其是古文经学的影响。他的著作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另有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等21篇,有集,已佚。明张溥辑有《马季长集》。(来源:黄河文化百科全书, 2000-02)
蒙古族军事家,成吉思汗 时代的著名将领,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称为“四 杰”。属札剌亦儿氏族,祖居斡难河之东。少年时追随铁 木真,身经百战,英勇过人,多智谋。1206年铁木真即 位蒙古大汗为成吉思汗时,封其为万户,说“各部平定, 汝等之力居多。我与汝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也”(《元 史》卷一百一十九)。1211年奉命征金,陷云中,下九 原,于野狐岭大败金军。1214年征辽东,平东京(今辽 阳),遂进攻大明城,后围锦州,获全胜。1217年,被诏 封为太师国王。成吉思汗下诏曰:“太行之北,朕自经 略,太行以南,卿自勉之。”并赐九斿大旗,说:“木华黎 建此旗以出号令,如朕之亲临”。木华黎遂南下,以图中 原,重创金军,为最后灭金打下了基础。病危时,曰:“我 为国家助成大业,披甲执锐四十余年,东征西讨,攻取 辽西辽东,往定山东河北,无复遗恨,唯恨汴京未下,汝 应勉奋”。数日后病逝,时年五十四岁。木华黎善于用 兵,多智谋。以忠诚佑护天子,相信天力论,但又不为巫 术所惑,《元史》载木华黎征金时,“八月,有星昼见,隐 士乔静真曰:‘今观天象,未可征进。’木华黎曰:‘主上 命我平定中原,今河北虽平,而河南、秦、鞏未下,若因 天象而不进兵,天下何时而定耶?且违君命,得为忠 乎!’”(《元史》)卷一百一十九)多有素朴唯物主义和辩 证法思想,著有《木华黎》兵法,今已佚失。(来源:中国哲学大辞典, 1994-05)
元代诗文家。字复初。大名清河(今属河北)人。系北魏拓跋氏的后裔。弱冠游吴中,即以文章名于时。在江南曾作过几任省掾一类的下级官吏。元仁宗未登基之前,为元武宗太子,擢元明善为太子文学。仁宗即位,改翰林待制,参与修纂成宗实录。升翰林直学士。为仁宗译《尚书》节要,每讲1篇,仁宗必称善。又与修武宗实录。升翰林侍讲学士,预议施行科举的条款。延祐二年(1315)始行科举,元明善出任进士考试官,所录取的以后多为名臣。元英宗即位,又与修仁宗实录,颇受宠信。至治二年(1322)卒于翰林学士任上。后追封清河郡公,谥文敏。元明善早年以文章自豪,晚年愈益精进,古文与姚燧并称,被目为一代文宗。马祖常评论元明善之文,说其“刻而不见其迹,新而必自己出”(《元文类》卷67)。元明善有文集行于世,但久已亡佚。今存《清河集》7卷,是近人缪荃孙所辑。另撰有《龙虎山志》3卷。《元诗选》二集选入元明善诗14首。(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 1991-10)
李克用(856年10月24日-908年2月23日),字翼圣,本姓朱邪(又作朱耶),被唐朝皇帝赐姓李氏,沙陀族,神武川新城人 [1] 。唐末至五代初年军阀,别号“李鸦儿”(其军队主力亦称“鸦军”)。因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其父朱邪赤心(赐名李国昌)。李克用早年随父出征,常冲锋陷阵,军中称之为“飞虎子”。 李克用生于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门北部)。骁勇善骑射,15岁即从军。唐唐末割据太原的强藩。沙陀部人。其父朱邪赤心,唐懿宗赐姓名为李国昌。国昌率兵镇压庞勋起义时,克用冲锋陷阵,展露头脚。后被用为云中(治今山西大同)守捉使,克用发动兵变,杀主将,据云州 (治今山西大同)。广明元年(880),克用被唐军打败,与父逃入鞑靼部。次年,唐廷又召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克用率沙陀、鞑靼兵作战。中和三年(883),黄巢败,退出长安,克用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治今山西太原西南),从此割据于地方。中和四年(884),克用东下与诸藩镇联兵攻击起义军,黄巢败亡。李克用在返回河东时,遭宣武(汴州军号)节度使朱温袭击,结下深仇,以后双方争战数十年。光启元年(885),克用联合朱玫等人,进犯长安,纵火大掠,唐僖宗出逃。昭宗大顺元年(890),张濬率诸镇兵进讨克用,大败。次年,唐廷恢复克用官爵。乾宁二年(895),封为晋王。自大顺二年以后,在长达十八年的时间里 (约891—908),克用主要是和朱温争夺晋、绛、泽、潞、刑、洺、磁诸州,克用一度处于劣势。天祐四年(907),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克用仍沿用唐天祐年号,打着复兴唐朝的旗号与梁抗衡。次年,克用卒,年五十三。其子李存勖后来灭后梁,建立后唐,追尊克用为太祖武皇帝。(来源:资治通鉴大辞典·下编, 1994-09)
刘淳,南阳人。明洪武末年担任原武训导。周王聘为世子师。寻言于朝,补右长史,以正辅王。端礼门槐盛夏而枯。(来源:百度百科)
钱藻(1531年-1596年)另一传(1530年-1599年),字自文,号淑吾,南直隶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进士,官至顺天府尹。 (来源:百度百科)
明吉水(今属江西)人,字子庸。所居里名谷平,学者称谷平先生。正德进士,授工部主事。后任广东按察使、右布政使等,官至右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主张使“理”与“心”合一,达到“心即理,理即心”的境界,反对“只言存天理”,而不言“全此心”。认为“理一分殊”,“所难者理一耳”,只有去“自私之蔽”,“则廓然大公,公则理一无间矣”。门人辑有《谷平日录》。(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嘉佑二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颖州刺史。晚年贬谪惠、儋州,遇赦后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五十卷。 苏轼明确指出:“诗须有为而作”,要“有补于世”,于唐代诗人推崇李杜:“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书黄子思诗集后》)称赞杜甫“诗外别有事在。”(评子美诗》)《次韵张安道读杜诗》云:“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苏轼诗的“以文为诗”与韩愈相近,推崇韩文是“文起八代之衰”,但对韩诗评价尚有保留,虽亦称其“追逐李杜参翱翱”,却认为不及柳宗元:“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于唐代诗人中苏轼最推崇的是韦柳:“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很欣赏王维的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孟浩然似有不足:“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后山诗话》引)苏轼自谓生平遭遇与白居易相似,《去杭》诗云:“出处依稀是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序云:“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但对白居易的浅易诗风似有不足,讥为“元轻白俗”。苏轼亦不喜思苦奇涩诗风,讥讽孟郊贾岛为“郊寒岛瘦。”《读孟效诗》谓孟郊是“寒虫号”,“未足当韩豪”,形容其作诗是“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苏轼非常赞赏司空图论诗“味在咸酸之外”(《与李生论诗书》)的主张,故亦推重其诗,谓“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书黄子思诗集后》) (来源:唐诗百科大辞典,19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