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清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年间进士,授侍读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主持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诗文多为应制奉和、酬唱赠答,一些写景、纪行、抒怀之作,较为清新。能骈文。著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内容博杂,多为鬼怪神异故事。主要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亦写人情世态。一些篇章具有寓言性质,揭示一定的哲理。文风模仿晋宋笔记小说的质朴简淡。文笔精炼,说理透辟,叙述简明,但有时失之议论过多。另有诗文合集《纪文达公遗集》。(来源:文学百科大辞典, 1991-01)
西晋史学家、文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四川南充)人。仕蜀汉为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入晋,举孝廉,孙华爱其才,荐为著作郎。后出补阳平令,官至治书侍御史。少好学,师从同郡史学家谯周,专治《尚书》、《春秋》三传,精于《史记》、《汉书》。《晋书·陈寿传》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所著有《三国志》、《古国志》、《释讳》、《广国论》等,又曾辑《诸葛亮集》。除《三国志》外,余均亡佚。《三国志》65卷最著名,是“二十四史”之一,为研究汉末和魏、蜀、吴三国历史的重要史书。书中描写战争场面,叙述人物关系,运笔生动,是富有文学色彩的史书之一。今有中华书局点校本。另有《陈寿集》已佚。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71)辑其佚文2篇。(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 1991-10)
字潜夫,本 名昭远,避后汉高祖刘知远讳,称 昭。濮州范县(今山东范县)人。后 唐庄宗时,依兴唐尹张宪为推官。后 累官翰林学士、左补阙,迁都官员外 郎、知制诰。迁礼部侍郎,改御史中 丞。后晋时,任户部侍郎,转兵、吏 二部侍郎,拜尚书右丞。后汉初,复 为吏部侍郎,改太常卿。后周广顺 初,拜户部尚书。显德元年,迁兵部 尚书,后封舒国公。宋初,拜吏部尚 书,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 九。昭博通经史,无书不览。兼善 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 之说,藏书数万卷。尤好纂述,自后 唐至宋,屡承诏修撰实录,专笔削典 章之任。周世宗时,其奉诏详定《经 典释文》、《九经文字》、《制科条式》, 议《三礼图》祭玉及鼎釜等,援引经 据,时称该博。尝撰《纪年录》二○ 卷、《庄宗实录》三○卷、《武皇以来 功臣列传》三○卷、《明宗实录》三○ 卷、《唐朝君臣正论》二五卷、《制旨 兵法》一○卷、《周祖实录》三○卷、 后唐闵帝、废帝、汉隐帝三朝实录,及 《嘉善集》五○卷、《名臣事迹》五卷 等。此外,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 志》又著录其《梁列传》一五卷、《太 康平吴录》二卷、《显德刑统》二○ 卷、《补注庄子》一○卷,皆佚。《全 唐诗》卷七六三录存其诗一首。《全 唐诗补编·补逸》卷一六又补收其 诗一首。《全唐文》编其文为一卷, 见卷八六四。《唐文拾遗》卷四六又 录存其《加估折纳奏》一文,《唐文续 拾》卷七亦收其文《题窦巩诗后》一 篇。生平事迹见《五代会要》卷一八、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各卷、《直 斋书录解题》卷四、《宋史》卷二六三 本传。(来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 1992-09)
周伯琦(1298年—1369年),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元代书法家、文学家。 [1] 以荫授南海县主簿,后转为翰林修撰。招识平江张士诚拜江浙行省左丞,留平江者十余年。
王镕(873-921年),又名王矪,蹛林州(今内蒙古克什腾旗)人,回鹘阿布思部后代。五代十国初期赵国君主,成德节度使王景崇之子。 中和三年(883年),继位成德节度使。大顺二年(891年),受到晋王李克用攻击,请求卢龙节度使李匡威出兵援助。此后,先后归附于晋王李克用、梁王朱温。后梁建立后,册封赵王。开平四年(910年),受到后梁进攻,请求晋王李存勖领兵援助,再次归附晋国。 后梁贞明七年(921年),部下张文礼发动政变,王镕被杀。(来源:百度百科)
十六国时前燕创建者。公元333—348年在位。鲜卑族。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人。原名晃,史书避讳多作皝。字元真,小字万年。慕容廆为辽东公,立之为世子。东晋建武元年(317),任冠军将军,后拜左贤王,迁平北将军,封朝鲜公。咸和八年(333),廆卒,继位。次年,东晋遣使拜为平州刺史、大单于、辽东公。晋咸康三年(337),自即燕王位。次年,后赵石虎率军数十万来攻,遣子恪大败之。七年,使阳裕等筑龙城(今辽宁朝阳)以为新都,八年,东破高句丽,毁丸都城(今吉林集安西北)。东晋建元元年(343),又破宇文逸豆归,宇文氏由是散亡。东晋永和元年(345),始废晋纪元,仿古之诸侯建元,自称十二年。雅好文籍,亲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诫》十五篇,以教宗族胄子。卒后子儁称帝,追谥文明皇帝,庙号太祖。(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刘玉,生卒年不详,字咸栗,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万安县(今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人,刑部尚书刘广衡之孙、湖广左布政使刘乔之子。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辉县知县,开仓发粮振饥,蠲免虚税,复业者千家,升监察御史。武宗即位,陈修省之事。疏请刘健、谢迁辅政,不报,遂引疾归。后刘瑾把他列名奸党,瑾诛,历任南京右佥都御史、郧阳巡抚。曾管学政,参与平定朱宸濠叛乱。世宗时,累官刑部左、右侍郎。曾伏阙哭争“大礼“,因李福达狱被革职,卒于家。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 ),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等作品传世 。(来源:百度百科)
蔡攸(1077年—1126年),字居安,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仙游县)人。北宋末年宰相、奸臣,太师蔡京长子。初任微职于京城,遇交好端王赵佶。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信而宠之,赐进士出身,历任龙图阁学士、淮康军节度使、宣和殿大学士等职。宣和五年(1123年),代王黼领枢密院事,担任开府仪同三司、少保等重要职务。任内不思处理政务,唯知在帝侧论道家神变之事,演市井淫秽之戏以邀宠。为了争权,与父亲蔡京反目为仇,互相倾轧。北宋在通过海上之盟消灭辽国之后,因功再次升迁,拜少师,后改任太保,封英国公。宣和末年,宋徽宗内禅,作为近臣参与策划。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即位,贬为太中大夫,贬往万安军安置,旋即赐死于贬所,时年四十九岁。(来源:百度百科)
张臣,榆林卫人,明朝名将。起行伍,为队长。蹻捷精悍,搏战好陷坚。从千总刘朋守黄甫川。朋遇寇丧马被围,臣单骑驰救,射中其魁,夺马载朋归,由此知名。(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