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林光,明代学者,字缉熙,广东东莞人。少时家贫就在春光的灯下读书。十七岁补庠生,明成化元年(1465年)中举人。成化五年(1469年),上京会试,下第,适与同下第的陈献章相遇,话很投机,同船南返。至新会白沙乡,拜陈献章为师,往来向学于白沙,几二十年。巡抚朱英劝他做官,他以学未成辞之。成化二十年(1484年),从母命,复赴会试,中副榜,任浙江平湖县教谕。在平湖任职九年,其间曾主考福建和湖广乡试,顺天府同考,修《嘉兴县志》。 弘治六年(1493年)十月,秩满还家。弘治八年(1495年)三月,升山东兖州府儒学教授,因丁忧,回家守制。弘治十一年(1498年),起补严州府儒学教授。弘治十四年(1501年),升国子监博士。
朱之蕃(1575年—1624年),字元升,一作元介,号兰隅、定觉主人,祖籍金陵,明代大臣、书画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科举状元,官终礼部右侍郎,任上曾奉命出使朝鲜。后以母丧,天启二年四月,起改为吏部右侍郎起升詹事府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工书法,善画山水花卉,传世作品有《君子林图卷》等,另有文集传世。 朱之蕃为朝鲜王朝迎恩门题写的“迎恩门”匾额现存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吴嘉会(1512-1588),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授行人。终兵部侍郎。嘉靖三十七年三月十一日,奉命疏言战守十二事,亟论如何调兵救援大同右卫以及今后经略大同事宜。疏呈上,得旨允行。三月二十日,御史万民英巡视蓟镇回京时,上疏弹劾吴嘉会巡抚蓟镇期间,侵冒公款,偷工减料,所筑边墙,随筑随倒,致寇乘虚而入。遂诏锦衣卫先逮吴嘉会下狱,候遣官严核钱粮虚出之数,查明之后再作论处。同年七月初三日,吴嘉会被削职为民,万历十六年(1588)卒,年七十七。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赵云去世后,于蜀汉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谥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在后世被广为流传。
高闾(?~502年),本名高驴,字阎士,渔阳郡雍奴县(今天津市武清区)人。北魏王朝宰相、政治家、散文家、史学家,幽州刺史高洪之子。早年好学,文笔出众,得到宰相崔浩赏拔。太平真君九年,拜中书博士。和平末年,迁中书侍郎。献文帝即位,授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参决政务,选拔人才,赐爵安乐郡侯。承明初年,迁中书令、给事中,掌管朝廷机密和诏令撰写,累迁中书监。太和年间,出任相州刺史,建议迁都邺城和修建长城。宣武帝即位,迁太常卿,致仕还家。景明三年(502年),去世,追赠镇北大将军、幽州刺史,谥号为文。一生经历六朝,文采与高允齐名,并称“二高”,著有《高闾文集》三十卷、《燕志》十卷。
廉希宪(1231年6月26日-1280年12月12日),一名忻都,字善甫,号野云。畏兀儿族。祖籍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大蒙古国至元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燕南诸路廉访使布鲁海牙之子。廉希宪自幼魁伟,举止不凡。成年后,爱好经史。十九岁时,入侍忽必烈于藩邸,被称为“廉孟子”。元宪宗四年(1254年),任京兆宣抚使,首请用许衡提举学校,教育人材。从攻南宋鄂州,请尽释军中所俘士人。宪宗死,劝忽必烈北归即位。任京兆、四川宣抚使,平定刘太平等叛乱。旋以中书右丞行秦蜀省事,力拒阿里不哥将浑都海进攻。任中书平章政事时,他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至元七年(1270年)罢相,到至元十一年(1274年)又被起用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次年,元军取南宋江陵,忽必烈令廉希宪行省荆南。他至镇后,禁剽掠,录用原宋官吏,发仓粟赈饥,兴学校、选教官。后因久病召还。至元十六年(1279年),复受命领中书事。丞相伯颜曾赞其为“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 。至元十七年(1280年),廉希宪病逝,终年五十岁。累赠推忠佐理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恒阳王,谥号“文正”。
林钟,生卒年不详,字仲吕,延平府南平人。以拔贡知江西靖安县,身入贼营,贼感悟就抚,乱遂平。
文质(生卒年不详,约1338年前后在世),字学古(一作学固),号海屋,晚号雁门叟,甬东(今浙江舟山)人,寓居吴郡娄江(今江苏昆山)。元朝诗人。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书法家。字少温,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出自赵郡李氏南祖。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 [1-2] 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在病榻将自己的诗文草稿交给李阳冰,请他编辑作序。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 ),字崇文,幽州(今北京一带)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唐朝名将。高崇文出身渤海高氏,早年曾在平卢军从军。唐德宗时,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累官金吾将军。贞元五年(789年),于佛堂原大破进犯的吐蕃,封渤海郡王。贞元十四年(798年),平定军士哗变,获授长武城都知兵马使,后更代掌夏、绥、银、宥四州行营节度留务。元和元年(806年),经宰相杜黄裳举荐,高崇文奉命入蜀,讨伐叛乱的西川节度副使刘辟。经数月激战,于同年八月收复成都,擒获刘辟。他入成都后,秋毫无犯,市肆不惊,军府事务一遵韦皋时旧例。以功拜检校司空、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改封南平郡王。高崇文不通文书,又厌烦蜀中的政务繁忙,屡求效力边塞,遂于元和二年(807年)以使相职出镇邠州。他在邠州三年,广修战备。元和四年(809年),高崇文去世,年六十四。追赠司徒,谥号“威武”。会昌六年(846年),配享宪宗庭庙。有《雪席口占》一诗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