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杨博(1509年6月11日-1574年9月23日 [1] ),字惟约,号虞坡。山西蒲州(今运城永济)人。 [2] 明朝名臣。 杨博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早年随翟銮巡视九边时便受赏识,其后在兵部受到张瓒、毛伯温两位兵部尚书的器重。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时,兴屯田、修水渠、筑屯堡,使百姓安居乐业,境内肃然。后任兵部左侍郎,经略蓟州、保定军务,两次击退蒙古首领把都儿和打来孙的进攻,累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受命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造偏箱、修守备,屡受嘉奖。其后调任蓟辽总督,回朝任兵部尚书、少保。深受明世宗倚重,视为左右手。又改任吏部尚书。明穆宗时接连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少师兼太子太师。万历元年(1573年)因病重致仕归乡。万历二年(1574年),杨博去世,年六十六。获赠太傅,谥号“襄毅”。 杨博魁梧丰壮,遇事能安闲处置,有胆识、度量,被严世蕃称为“天下三才”之一。出入朝廷四十多年,始终以兵事著称。著有《虞坡集》及各类奏议共八十四卷。《皇明经世文编》收录有其文及奏疏。
张钦,字敬之,顺天通州人。正德六年进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视居庸诸关。
吴中(1373-1442),东昌府武城县人,字思正,明代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工部尚书,曾任刑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官至少师。
金幼孜(1368年5月26日-1432年1月19日),名善,以字行,号退庵。今属江西峡江县罗田镇徘山村人 ,明代大臣。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成祖即位任翰林检讨。与吉水学士解缙同值文渊阁,升侍讲,为太子讲学。幼孜讲授《春秋》,进呈《春秋要旨》三卷。永乐五年(1407年),迁右谕德兼侍讲,永乐十二年(1414年)与胡广、杨荣等纂《五经四书性理大全》,迁翰林学士。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杨荣并进文渊阁大学士。明成祖历次北征,幼孜皆从,亦多次扈从往来两京。明仁宗即位后,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旋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洪熙元年(1425)进礼部尚书兼大学士,依旧担任翰林学士。明宣宗时,修两朝实录。宣德六年十二月(1432年1月)卒,年六十四,赠少保,谥文靖 。著有《北征录》及《后北征录》,后人集其遗文辑成《金文靖集》。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李时(1471年—1539年1月5日),字宗易,号序庵 ,北直隶河间府任丘县(今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翰林编修。正德中,历侍读、右谕德。世宗嗣位,迁侍读学士。嘉靖三年(1524),擢礼部右侍郎。嘉靖十年(1531)七月,加太子太保,后屡加至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时素宽平,无大匡救,而议论恒本忠厚,廷论咸以时为贤。嘉靖十七年(1538)卒于官,赠太傅,谥文康。有《南城召对录》《日下旧闻》《列卿记》。
字子愚,号心斋。明肥乡(今属河北)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由曲沃知县入为工。隆庆五年(1571年)大学士高拱用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在任招抚流亡,充实军伍,整顿战备,与大将李成梁击败土蛮,进右副都御史。万历中拜户部尚书,为张居正所倚重。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奏列《清丈条例》,厘革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得官民屯牧湖陂地八十余万顷。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兵部尚书,疏陈内操军士在皇城内披甲执刀,兵部无权管辖之弊。神宗不听。十三年因张居正、李成梁党被劾,上疏八次乞休,致仕。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死,追赠少保。
汪直(?-1559年12月25日),即王直,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本名锃,号五峰船主。在火枪传入日本的事件中为关键人物而有较大历史知名度。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贸易中断,汪直召集帮众及日本浪人组成走私团队,自称徽王,后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和其幕僚徐渭主张对其招安, 但却被时任浙江巡按使的王本固所擒,随后被处死。日本长崎县平户市松浦史料博物馆外竖立着一座汪直铜像。[1-2] 
汪道昆(1525年~1593年),明代文学家。字伯玉,号南溟,又号太函。明嘉靖二十六年(1548)进士。明南直隶徽州府歙县西溪南松明山(今属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人。
杨一清(1454年12月24日-1530年9月5日),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汉族,云南安宁人 。明代名臣。 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