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于永清,字太寰,青城县邵家庄(今山东高青县)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于永清先任乐亭县知县,再任浙江东阳县知县,然后提升为湖广道监察御史,再任宣大知府,再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巡按陕西真定。
米万钟(1570—1628年),字仲诏,号友石,又号海淀渔长、石隐庵居士,原籍陕西安化,后当锦衣卫,居北京,米芾后裔。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后任江西按察使。天启五年(1625年)被魏忠贤党人倪文焕弹劾,降罪削籍。崇祯元年(1628年)复官,仕至太仆少卿,卒于官。有好石之癖,又能画石。善画山水、花竹。书法行、草得家法,与董其昌齐名,称“南董北米”。书迹流传甚多。著《篆隶考讹》二卷。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号肥翁、肥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朝后期大臣、诗人。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崇祯十年(1637年)出任兵部尚书,翌年入阁,深受崇祯皇帝信任。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清朝议和。但他的计划没能成功,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以“督师辅臣”的身份前往湖广围剿农民军。他虽然在四川玛瑙山大败张献忠,但随后被张献忠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已患重病,闻此消息后惊惧交加而死(一说自杀),享年五十四岁。
宋景(1476-1547),字以贤,号南塘,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奉新县(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人。弘治乙丑科进士,授睢州知州,迁河南道监察御史,忤刘瑾去职。嘉靖初任山西副使,以镇压陈卿起义功,历任南京吏、工、兵三部尚书。嘉靖二十五年(1546)官至左都御史,卒于官。
张信(1362年-1442年),临淮(今属安徽凤阳)人,明成祖时期宠臣。 早期奉朱允炆之命去攻取朱棣,但却偷偷把此事告予朱棣,朱棣十分感激张信,称帝后给了张信很多赏赐,虽然曾遭到朝中大臣弹劾,但都得以相安无事。 正统七年(1442年)张信死于南京,时年八十一,追赠为郧国公,谥号“恭僖”。
习经[明](公元一四二四年前后在世)字嘉言,号寅清居士,自号寻乐翁,因以江西新喻籍得举,故又称新喻人。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约明成祖永乐末前后在世。官至詹事府詹事。
张世则(生卒年不详),字准斋,明后期官员,诸城人。1571年(隆庆五年)举进士,授宝坻知县,继为吏科给事中。后升任礼部主事,累官至江西参政。
王翱(áo)(1384年3月4日 -1467年12月2日),字九皋。盐山(今河北省沧州市)人。明朝名臣。 王翱为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 初授大理寺左寺正,左迁行人。宣德初年,被擢为御史。明英宗即位后,升任右佥都御史,协镇江西,惩贪治奸。正统七年(1442年)至景泰三年(1452年),受命督辽东军务。他在任内整饬军备,修筑边墙,并出击兀良哈。随后出为首任两广总督。景泰四年(1453年)起任吏部尚书,以辅佐尚书王直。夺门之变后独掌吏部事务,为英宗所敬重,被称为“老王”而不被称名,累加至太子太保。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刚明廉直。 成化三年(1467年),王翱逝世,年八十四,获赠太保,谥号忠肃。《皇明经世文编》有《王忠肃公奏疏》。
陈山 (1364~1434年), 字汝静,一字伯高,福建延平府沙县人,官至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文渊阁直阁事、领文学士供职文华殿。
高拱(1512~1578)明哲学家。字肃卿,号中玄。今河南新郑人。嘉靖进士 。历官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后被罢官,家居著书。政治上反对 “偷安自便” ,主张 “修举务实” ,时称 “救时宰相” 。学术上与诸贤共倡务实之风,主张 “救时” 、“致用” ,反对 “空寂寡实之学” 。在理事关系上,主张理在事中,说: “夫理也者,事之理也,既无其事,理于何有?” 批驳南宋朱熹 “性即理” 的观点,说 “理随事物而在,各有不同,谓性即理,未敢为然也” 。提出 “义者利之和” 的观点,斥责把“义” 和 “利” 完全对立起来的宋儒,“不识义利,不辨公私”是 “以名为利者” 。继承和发挥唐吕才、明王廷相等人对传统 “五行说” 的批判思想,指出程朱所宣扬的 “天人感应” 、“五德终始” 和 “灾异说”是 “必不可信的术家者流幻妄之说” 。在认识论上,与 “生而知之” 、“良知良能”说相对立,认为 “天下之理无穷” ,虽圣人也是 “其学不已,其进不已” 。重视实践经验,主张为学要 “验之以行事,研之以深思” ,强调事实的验证在认识中的作用。断言 “金必火而后知其精与不精,刀必割而后知其利与不利” 。著作有 《边防纪事》 、《高文襄公集》 ,其中 《春秋正旨》 、《问辩录》和 《本语》等是专门批驳宋儒的哲学著作。(来源:黄河文化百科全书, 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