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朱轼(1665-1736年),字若瞻,一字伯苏,号可亭,瑞州府高安县艮下村(今属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艮下朱家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孙。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傅。 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居官廉洁,刚正不阿,颇具惠政。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颇具惠政,世人颂其“束其励行,通经史百家”。 乾隆元年,卒,时年七十二岁,谥号文端。次年归葬故里,乾隆帝御赐“帝师元老”。
杜预(222年-284年初 ),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中国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 杜预出身京兆杜氏。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成为权臣司马昭的幕僚,封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与贾充等修《晋律》。咸宁四年(278年)接替羊祜出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他积极备战,支持晋武帝司马炎对孙吴作战,并在咸宁五年(279年)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战后因功进封当阳县侯,仍镇荆州。在战后仍讲武备战,兴建学校,督修水利,被时人称为“杜父”。 后被征入朝,拜司隶校尉,于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初) 逝于邓县,终年六十三岁。获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 杜预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时誉为“杜武库”。他与张斐对《晋律》的注解,在当时有“张杜律”之称。其所撰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考释严密,注解准确,其中不乏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 ,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 。他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来源:百度百科)
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渔仲,自号溪西遗民 ,兴化军莆田县(今福建莆田)人,学者称“夹漈先生”,宋代史学家、校雠学家。郑樵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少年时读书资质异于常人,有“神童”的美誉。靖康元年(1126年),郑樵和从兄郑厚接连两次联名向宇文虚中上书陈述抗金的意志和才能,但二人都未得任用。此后,郑樵因不愿应科举而隐居于夹漈山中刻苦钻研经学、礼乐学、文字学、天文学、地理学、动植物学等方面共计三十年,著书千余卷,曾数次向宋廷献书,但结果都不甚理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宋高宗下达诏旨命郑樵进呈《通志》的当天,郑樵因积劳成疾而在临安与世长辞,享年约五十九岁。郑樵一生著述颇丰,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和《尔雅注》等数种。(来源:百度百科 )
张良(?—前186年),字子房,一说颍川城父(今河南郏县)人,另一说沛郡(今安徽亳州)人。[125] 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来源:百度百科)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本名尉迟融 (《新唐书》作尉迟恭 ),字敬德,男,朔州鄯阳县人,祖籍太安狄那(今山西省寿阳县)。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大业末年,参与平定高阳民乱,授朝散大夫。大业十三年(617年),跟随刘武周起兵,担任偏将。武德三年(620年),兵败归顺唐朝,赐名尉迟恭。 跟随秦王李世民,参与唐初统一战争,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颇有功勋。武德九年(626年),参加玄武门之变,受封右武候大将军、吴国公。贞观十一年(637年),监修洛阳老君山, 拜上柱国、鄂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授开府仪同三司,致仕还家,不问政务,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名。贞观十九年(645年),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丽。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12月25日),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于昭陵。后世与名将秦琼一起,成为受人尊崇的“门神”。(来源:百度百科) 
那彦成(1763年-1833年),章佳氏,字绎堂,号韶九、东甫,满洲正白旗人,大学士阿桂之孙,工部侍郎阿必达次子,清朝大臣。 那彦成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随后不久担任翰林院编修。此后历任内阁学士、工部侍郎、户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工部尚书、镶白旗汉军都统、礼部尚书、陕甘总督、直隶总督、理藩院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 道光十三年(1833年),那彦成去世,享年七十岁,谥号文毅。
明代诗文作家。字廷益,号节庵。钱塘(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宣德初授御史,以才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前后在任达19年之久,饶有政绩。正统末,召为兵部左侍郎,也先入侵,英宗被虏,其弟王监国,他力挫南迁的动议,筹划防守京城,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景泰帝立,敕其提督军马。也先逼京师,他身自督战却之,论功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复位后,受徐有贞、石亨诬陷,弃市,年60。弘治初赠太傅,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 于谦具有较为通达的诗学观。他反对诗歌创作模拟前人。他曾在为其师赵羾诗作序中说:“尚书(赵羾)雍容庙堂之暇,发为辞章,长篇短什,操楮立就,有沉雄而典重者,有舒徐而优柔者,有平衍而冲淡者,有光采焕发而豪宕放逸者,有清新流丽而慷慨凄惋者,变态不一,岂区区拘泥声律,摹仿前人于万一者之可拟哉。”虽不免过誉,但其主创造的思想十分可贵。他对于作诗者应具有的修养,也颇有体验:“诗岂易言哉。发于心,形于歌咏,尽于人情物变,非深于理而适于趣,则未易工也。”他所注重的人情、事理、情趣这几方面,对于作诗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他的诗歌创作往往是有感而发。一方面,能真切地抒写自己的情愫和襟抱,如《春日大风感怀》:“远塞足风沙,春深不见花。层冰犹度马,弱柳未藏鸦。易醉愁边酒,频归梦里家。凭栏一搔首,心绪乱如麻。”表现了复杂的心态和烦乱的情绪。《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现其坚定意志和坚贞节操。另一方面,能面对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如《悯农》、《村舍耕夫》、《荒村》都较真实地揭露了人民悲惨命运,鞭挞了统治阶级苛重的盘剥。从艺术上看其诗写得朴素自然,且有韵味,如《村舍桃花》:“野水萦行石径斜,筚门蓬户两三家。短墙不解遮春意,露出绯桃半树花。”意态自然,俊爽可诵。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较为出色的诗人。著有《于肃愍公集》。(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 1991-10)
刘总(?-821年),字志轩,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区)人。唐代地方割据将领,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第二子。 阴贼险谲,初为瀛州刺史。元和五年,攻打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授行营都兵马使。夺取卢龙节度使,累拜检校司空,册封楚国公。 长庆元年(821年),面对淮西之乱平定,心怀不安,献地于朝廷,拜检校司徒兼侍中、天平军节度使。奏请辞官为僧,赐号大觉师,卒于易州,追赠太尉。(来源:百度百科)
王黼[fǔ](1079年—1126年),原名王甫,字将明,开封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北宋末年大臣、宰相。王黼有口才,才智出众但无学识,善于巧言献媚。崇宁年间进士。 [1] 初因何执中推荐而任校书郎,迁左司谏。因助蔡京复相,骤升至御史中丞。宣和元年(1119年),任特进、少宰(右宰相),他由通议大夫超升八阶,被任命为宰相,是大宋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金兵进入汴京,他不等诏命,便带妻儿逃跑,宋钦宗下诏贬他为崇信军节度副使、籍没他家。吴敏、李纲请求杀王黼,此事交由开封尹聂山处理,聂山与王黼宿怨未解,就派人将其杀死。(来源:百度百科)
金代诗人。字致美,自号游仙野人。泽州高平(今属山西)人。性警敏,倜傥尚气。皇统六年(1146)登经义进士第,调岳阳丞。再转辽阳府推官。后召为翰林直学士,高文大册,号称独步。不久迁翰林侍讲学士,兼御史中丞。明昌初年任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官至昭毅军节度使。承安二年(1197)卒,谥文简。李晏为官,性情果敢,体恤民情,并能为民请命。他曾为免除闾山寺300户2税户的事,与当朝宰相诘难,终于使之获免;也曾在泽潞大旱时,擅发仓粟3万石救济饥民。李晏作诗不乏佳作,如《高丽平州中和馆后草亭》:“藤花满地香仍地,松影拂云寒不收。山鸟似嫌游客到,一声啼破小亭幽。”景致如画,别有意境。李晏之父名李森,字彦实,亦工于诗。李晏的儿子李仲略,字简之,号丹源钓徒,有集传于世,今未见传本。李晏今未见有诗文集传世,《中州集》卷2今存其诗7首,《全金诗》卷24(《四库全书》本)据《中州集》收有其诗7首,另补5首;《全金元词》存其词4首。(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 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