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王喜,明朝人,正统年间北使。在出使瓦剌期间,身为使臣的王喜,便暗中作为也先和“中国某人”的沟通中介,为其传递消息。“中国某人”是谁,不好论断,但王喜之为,绝对是吃里扒外。“先次官人(也先)寄书一封,着使臣王喜送与中国某人,会喜不在,误着吴良收了,进与朝廷。后某人怕朝廷疑怪,乃结权臣因说曰,这番进马,不系正经头目,如何一般赏他?以此减了马价、缎疋。及某人送使臣去,反说是吴良诡计减了,意欲官人(也先)杀害吴良,不想果中其计。”
张仲,字忠嗣。周朝人,与尹吉甫共同辅佐周宣王,中兴了周王朝。
王宗:又名王会宗,中国汉族人,生于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祖籍章丘龙山镇平陵城。他是新朝开国皇帝王莽嫡长子隐太子王宇的第四子,曾任西汉新都侯、新朝功崇公。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元婺州兰溪(今属浙江金华兰溪)人。至治元年进士,授高邮县巫,再调宁国路录事。迁池州建德县尹。召为国子助教,寻升博士。其为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许衡之成法。后因丁内忧而归,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师道弱冠,因读宋儒真德秀遗书,乃幡然有志于为己之学。尝以持敬致和之说质于同郡许谦,谦答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此造履益深。其学大抵务在发挥义理,而以辟异端为先务。所著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及文集二十卷。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苏天爵(1294年-1352年),字伯修,号滋溪先生,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元代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志道之子,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学,藏书万卷的望族。少从安熙学,为国子学生,得吴澄、虞集、齐履谦先后为之师。延祐四年(1317年)参加国子学生公试,名列第一。释褐授大都路蓟州判官。至正十二年(1352年),江淮红巾军起义,奉命参政江淮行省,总兵于饶、信。卒于军中,年五十九岁。苏天爵曾前后三度任职史馆,参与实录修撰,为后世元史研究留下重要史料文献。同时,他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其诗文平易温厚,朴实无华。在思想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笃信理学,时时以倡明理学自命,是元代后期著名儒臣的代表,其政治思想无处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
张纶(962—1036年),字公信,小字昌言,颖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市)人。北宋大臣。 起家三班奉职,迁右班殿直。跟从雷有终讨平镇压王均之乱,擢閤门祗候、益彭简等州都巡检使,历任知州及监司,兴利除害,颇有循政,累迁东上閤门使、知颍州事。 。景佑三年,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宗泰,僧人,俗姓缪氏,字白山,号古笠,初为平湖法藏寺僧,受法于费隐和尚,后主径山高庵,自称高庵道人。
舒穆禄·舒赫德(1710-1777年),字伯容,号明亭,满洲正白旗人,礼部侍郎徐元梦之孙。雍正六年(1728),由笔帖式迁内阁中书。十三年,迁监察御史,在军机处行走。乾隆间。参与平定大金川土司、准噶尔部与回疆贵族叛乱。旋迁工部尚书、镶红旗满洲都统。二十八年,任经筵讲,兼署工部尚书、步军统领,加太子太保。三十年,任国史副总裁。三十一年署陕甘总督。三十九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是年,领兵镇压山东王伦起义,因功加三级,得云骑尉世职。四十一年七月,任文渊阁领阁事。乾隆四十二年,充《蒙古源流临清纪略》正总裁,卒于家中,谥号文襄。
周行,字宾示,号鹿野,漳港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选授广东香山县知县。 嘉靖四十二年置澄海县,周行首任知县。上任时,知府何文翁命他确定县城规划和界址。他带领下属,邀请长老和乡彦登山涉水勘查,最后定在辟望村建立县城。辟望村东临大海,西瞰田寮,前襟外砂各村,后带南洋、东陇各堡,北有莲花峰作肩背,南有马耳澳作屏藩,左右有南澳、华富各山耸峙,南、北两河在此交流,处在全县中心位置,确是建立县城的最佳选址。周行奏准后即着手建城事宜。他把城池、学宫、官署、坛庙、街道的规模和布置都实地勘测,绘制草图,拟定方案,井井有条。周行的计划还未实施,母亲病故,不得不扶母亲灵柩回乡安葬、守孝。澄海士民挽留不得,依依不舍。周行临行前著有《澄海县建置图序》,后来建城悉照其规划。澄海士民怀念周行建县功绩,崇祀于名宦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