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党怀英(1134—1211)金代文学家。字世杰,号竹溪。祖籍冯翊(陕西大荔)。父党纯睦以从仕郎为泰安军录事参军,卒于官。妻子不能归,党怀英遂为泰安州(今属山东)人。党怀英少年颖悟,师从毫社刘岩老,济南辛弃疾是他的同舍生。他曾试东府,取解魁,以后困于名场,遂放浪山水间,以诗酒自娱。大定十年(1170),擢进士甲科,调莒州军事判官,累任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大定二十九年(1189)与风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明昌元年(1190)迁国子祭酒,第2年,迁侍讲学士,又迁翰林学士。承安二年(1197)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简而不严,而人自化服。第2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大安三年(1211)辞世,卒年78岁。谥文献。 党怀英性情宽和容众,犯而不校。其诗、书、文皆名于世,“为一时文字宗主”(《归潜志》卷8)。赵秉文说:“本朝百余年间,以文章见称者,皇统间宇文公,大定间无可蔡公,明昌间则党公。于时赵黄山、王黄华俱以诗翰名世,至论得古人之正脉者,独以公为称首。”又说他“文似欧阳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谢,奄有魏晋”(《党公神道碑》)。党怀英对如何作诗还颇有见解。赵秉文说:“吾闻竹溪党公论,以为五十六字皆如圣贤,中有一字不经炉锤,便若一屠沽子厕其间也。又云,八句皆要警拔极难。一篇中须要一联好句为主,后但以意收拾之,足为好诗矣。”(《归潜志》卷8)其作品《中州集》卷3存有诗65首,《全金诗》(《四库全书》本)卷8据《中州集》存诗65首,又另补1首;卷62又补1首。《全金元词》存词5首;《金文最》存文13篇。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清康熙二年(1663)举人,六年进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十六年内廷设南书房,奉命入直,得康熙器重。二十年,因葬父乞假归里,居4年召回京师,迁兵部侍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二十八年,擢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詹事府。再调礼部尚书,兼官如前。后因祭文“未详审”被革尚书之职,仍掌翰林院、詹事府,教习庶吉士。三十一年复官,相继任国史馆《国史》、《大清一统志》、《渊监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晚年归里,卒谥文端。世宗即位,赠太子太傅。乾隆初年,加赠太傅。著有《笃素堂诗集》、 《笃素堂文集》、《笃素堂杂著》、《存诚堂诗集》、《南巡扈从纪略》、 《易经衷论》、 《四库著录》、《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行于世。(来源:安徽人物大辞典, 1992-11)
熊梦祥 元代诗人、画家。字自得,号松云道人。南昌进贤(今属江西)人。他生于元初,是顾瑛的忘年交。曾以茂才异等被荐为白鹿书院山长,并任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以年老辞官还江南,优游于淮浙一带,放意诗酒,脱略不拘,被认为有晋人风度。晚年卜居娄江。明初尚在人世,去世时已有90高龄。熊梦祥博览群书,旁通音律,其山水画尤其清古。他的诗集未见传世。顾瑛《草堂雅集》收有他的诗12首;《元诗选》三集收入14首,题为《松云道人集》,当系顾嗣立所辑。杨维桢称熊梦祥“作诗为文,思若涌泉”(《西湖竹枝集》),由于作品传世不多,很难于论及他的诗作的风格。他写有《释乐书》,并行于世,但未流传至今。他还写有《析津志》,这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1种关于北京的地方志,原书久佚,仅散见于《永乐大典》等书中,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有《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按:熊梦祥的籍贯或作富州(江西丰城);也有的书籍提到,他名自得,字梦祥。(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 1991-10)
袁黄(1533年-1606年),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浙江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人。晚年辞官后曾隐居吴江芦墟赵田村,故一作吴江人。明代思想家。袁黄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曾受教于云谷禅师,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县辟书院,令高材生从袁受经学。万历五年(1577年)会试,初拟取第一,因策论违逆主考官而落第。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奉命清核苏松钱粮,上《赋役仪》,又请减免额外加征米银10余条款,被豪绅所阻而作罢。万历十六年(1588年)授河北宝坻(今属天津)知县,任职五年,业绩辉煌。万历二十年(1592年),调任兵部职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鲜,朝廷大举东征,蓟辽经略宋应昌上疏请袁黄到军营赞画,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平壤之战时,提督李如松以诱兵迎战日军获胜,袁黄禁止李部下诸将割首级报功,李深为恼恨而引兵东去,派袁黄守平壤,不增拨一兵一卒。后突遇日军攻城,袁黄率领部下及3000名朝鲜兵击退之。不久,李如松兵败碧蹄馆,兵部尚书石星主张拨款议和,袁黄上书提出将骄应罢兵。李如松诬袁黄以十大罪状,袁黄遂罢归家居,闭户著书。卒年74岁。 袁黄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王念孙(1744年4月25日-1832年2月25日),字怀祖,自号石臞(《扬州画舫录·卷三·新城北录上》作“石渠” ),江苏高邮人,清代语言学家,与其子王引之并称“高邮二王”,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王念孙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则,建立义通说;归纳《诗经》《楚辞》的声韵系统,定古韵为二十二部。注意以形音义互相推求,多有创见。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散馆后,任工部水司主事、给事中,专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写《导河议》上、下两篇。后历官陕西道、山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给事中、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等。职中,以秉公持正著称。历10年完成《广雅疏证》上、下两册32卷。曾奉旨编纂《河源纪略》一书,还著有《读书杂志》82卷、《释大》1卷、《王石臞先生遗文》4卷等。(概述图片来源:《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代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
明浙江余姚人,字征甫。隆庆进士。授推官。历任江西副使、顺天府尹、刑部侍郎。万历三十三年(1605)官至刑部尚书。三十八年致仕。后病死于家。来源于《中国历史大辞典 上卷》
清浙江义乌人,字鼎甫,号蓉生。光绪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曾与诸友谈论时势,认为内忧在于民穷财尽,外患则以俄罗斯为甚。法国侵略越南时,奏请援越抗法,并献筹划海防之策。光绪十一年(1885)任陕西道监察御史,上疏言海军用人不当,又劾内侍李莲英,降为主事。旋乞归。后应张之洞之聘,主讲肇庆端溪书院,继为广州广雅书院山长,认为多事之秋治经不如治史,故对舆地、经济之学专心研究。著有《无邪堂答问》、《奏疏》、《诗古文词杂著》、《京师坊巷考》、《汉书管见》、《佩弦斋文存》等。来源于《中国历史大辞典 上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刘承干(1881—1963年)字贞一,号翰怡,别署求恕居士,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与刻书家。 刘承干幼年就读于当地的浔溪书院,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1905年考中秀才,宣统年间因连续在各地灾赈中捐银三万多两,累获分部郎中、四品卿衔、四晶京堂。 自三十岁起,刘承干开始大批搜购古书,短短数年,便蔚然成为藏书大家。他还建了一座藏书楼,命名为“嘉业堂”。刘承干利用藏书资源的优势刊刻了大量古籍。1913—1930年,他聘请著名学者和名匠刻工,共刻书177种,共3015卷,数量之巨,为近代所罕见,其中不少是海内孤本。 刘承干刊刻的丛书主要有:《嘉业堂丛书》,共收书56种,这是刘氏最早刊刻的一部丛书,以其收书罕见、内容丰富著称于世,可谓民国私家刻书典范之一。《吴兴丛书》,收书64种,该丛书所收全部是吴兴先贤的遗著。《求恕斋丛书》30种,该丛书所收以清末民初文人学者的著述为主。《留余草堂丛书》10种,本丛书以理学著述为主。《嘉业堂金石丛书》5种。此外,刘氏还单行刊印了一些书,如《八珍室金石补正》130卷、《旧五代史》150卷、《影宋四史》、《章氏遗书》等。均用红梨木雕板,刻法精湛,字迹清晰,所用纸张绵薄坚韧。他还大量地刻了被清政府列为禁书的古籍,如明末文人遗著《安龙逸史》、《闲渔闲闲录》、《翁山门外》和《三垣笔记》等。 刘承干为刊刻好宋本前四史,特聘请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叶昌炽主持校勘工作,请当时以刻仿宋字体著名的刻工黄冈陶子麟进行影刊。1914—1928年,共用了十四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影刊宋本四史450卷144册。刘承干刻书态度严谨,凡刻印之书,事先必请专家鉴定推荐,然后由最权威的学者校正定稿,再请专家作跋,说明刊刻书籍的源流及其价值,才正式刻印。印成后,再校订。嘉业堂所刊之书,以精美典雅、书品考究著称于世。凡刻成的书,刘承干皆有题跋。所刻之书,有的捐赠图书馆或个人,也有的论价出售。 1930年以后,刘氏家道逐渐走向衰落,这个不图营利的私人刻书业便告自然终止。刘承干1911年携家定居上海,1963年病逝沪上,终年82岁。(来源:中国阅读大辞典, 2016-04)
谭元春(1586—1637)明诗文家、诗选家。字友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同里钟惺齐名,两人曾共同评选隋以前诗为《古诗归》、唐诗为《唐诗归》,名满天下。所作以幽深孤峭为宗旨,时人称为“竟陵体”。中天启七年(1627)乡试,是时钟惺已去世。年辈晚于钟惺,学识也稍逊。公安三袁力矫七子诗派之弊,钟、谭反对三袁文风,以为“俚俗”,《明史》认为“两人学不甚富,其识解多僻,大为通人所讥”。著有《岳归堂稿》、《谭友夏合集》。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八八、清邹漪《启祯野乘》卷七。(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