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殿试金榜
刘秉权,字持平,汉军正红旗人,福建巡抚刘秉政之弟,官至广东巡抚。
牛鉴(1785年——1858年),字镜堂,号雪樵,清朝一代名臣,大清循吏,籍贯凉州府人。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授编修。牛鉴恩师为凉州复兴农刘氏。牛鉴又为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的恩师,故誉为“两朝帝师”。 牛鉴历任文渊阁校理、都察院记名御史、山东道监察御史、广西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都察院吏科给事中、云南粮储道、山东按察使、顺天府尹、兵部侍郎。 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牛鉴病愈赴北京,道光帝召见牛鉴,改派牛鉴为江苏布政使。次年初,牛鉴署江苏巡抚,兼领江苏布政使,成为一省军政财刑最高长官,正二品顶戴。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九月丙辰,牛鉴官拜两江总督、兵部尚书衔、抚远将军、兼辖两淮漕盐、从一品,成为清朝著名的九位封疆大吏之一。后又任清朝正二品资政大夫,道光赐匾《夫子博学》。
  彭树葵(1710-1775)。他字觐之,号水南。先世自江西庐陵迁河南夏邑,五传至树葵。树葵于乾隆元年中丙辰科(1736)进士。次年就散馆,授编修,任八旗志馆篡修官。乾隆五年,擢升侍读。乾隆六年,又任日讲起居注官。擢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很快升通政使司右通政使、太仆寺卿、宗人府丞。乾隆八年,迁升都察院左副都御使。乾隆九年,擢任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乾隆十二年署理湖北巡抚。乾隆十四年仍调任仓场侍郎。乾隆二十二年,调礼部左侍郎。后因前任湖北巡抚时失察事罢归。乾隆二十五年,树葵进京恭祝皇上五十大庆,特赐三品衔。在翰林院给高宗讲经史开始,深受高宗嘉赏。他后来出入为卿尹,陈奏都切中利弊,得旨采纳很多。树葵任仓场侍郎时,北运河塌涨不定。以前动用旗丁红剥银两专设浅夫开浚,又筑草坝以蓄河流。树葵说草坝遇上山水涨发,一放就被冲掉。柴划荡漾,更多了阻塞。水小则中流很浅,无法收蓄,应一概停止,被他奏免。又请增加剥价及浅夫工食,以便加速漕运;规定坐粮厅茶果银两的数额,防止浮冒;停止铺廒松板征收,节省丁力;遇到京师米贵,请加平粜,或者先期发放甲米,救济民乏。这些建议先后被高宗采纳施行。
杨颐(1824--1899),字子异,号蓉浦,晚号蔗农,广东茂名县(今广东省高州市)城西广潭村人。 祖父杨敏修,父杨望儒都是生员(秀才),又是地方富户。颐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享阳七十六岁。他是高州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
齐慎(1775-1844), 字三企,号礼堂,新野县新甸铺镇齐家人,从小习武,十六岁中武秀才。 清嘉庆元年(1796年),王聪儿领导的白莲教义军从湖北襄阳波及河南新野。齐慎组乡团协助清兵围剿,后,从军于直隶提督庆成部下。嘉庆五年(1800年),任易州营把总。嘉庆十年(1805年),迁陕安镇标左营游击。
刘锦棠(1844年-1894年),字毅斋,湖南湘乡人,晚清著名将领。 刘锦棠10岁时,其父刘厚荣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丧生。咸丰九年(1859年)投入叔父刘松山所在的湘军,随同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屡升知府、巡守道。同治九年(1870年),刘松山在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时阵亡,刘锦棠接统老湘军,升署甘肃西宁道。光绪元年(1875年)起,被督办新疆军务的左宗棠荐为前敌指挥,总理行营事务。次年,依据左宗棠“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连复北疆诸城,至光绪三年(1877年)底定北疆。同年抵库尔勒,急追白彦虎,再收东四城。迅即进占喀什噶尔,收复南疆。因功晋二等男爵,旋授通政使。光绪六年(1880年),受命帮办新疆军务,配合左宗棠准备武力收复伊犁。左宗棠回京后,接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成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加兵部尚书衔。中法战争爆发后,两次请战,未获准允。 累加太子太保,晋封一等男爵。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刘锦棠应征起复,未及成行而卒,谥号“襄勤”。 刘锦棠作为左宗棠西征军的主将,相继平定了同治回民起义和新疆乱局中阿古柏的继承人伯克·胡里势力,有“飞将军”“刘大闯”之称,清廷赐号“法福灵阿巴图鲁”。他在新疆时,改革原军府制,全面规划新疆边防,制定《新疆屯垦章程》,对新疆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有《刘襄勤公奏稿》《刘锦棠疏稿》等传世 。
刘士奇,号六如,湖南省凤凰县水打田乡水田村人,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因病殴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官至贵州提督、四川提督。作为筸军代表人物,毕生致力于清剿太平天国起义军、平定捻军和肃清贵州苗民起义。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因为有了这等敢于拼命、临阵搏杀的忠勇之士,才得以所谓“同治中兴”而苟延残喘几十年。同治七年(1868年),刘士奇提出将朝廷积年欠发军饷四十二万五千二百七十七两悉数报捐给朝廷,以增加凤凰厅的文武学额。此举促进了凤凰教育发展,为地方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民国第一任总理、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熊希龄成为了首批受益者。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清朝末期淮军重要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台湾省首任巡抚 。 更是深受两岸民众敬仰的民族英雄 。 1864年,授直隶提督。无锡之战中,率中路淮军俘太平军黄子隆以下两万余人。先后于黄陂、潍县、寿光等地败东捻军。后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1884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于淡水等地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 。 1885年,任台湾巡抚。在台任职期间,进行了编练新军,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亦日益巩固。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后加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军务,1891年辞职。其治台策略与理念,后来由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1896年1月12日在安徽六安刘新圩病逝。赠太子太保,谥壮肃。身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问世。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葬到其故里。
卢士杰(?—1888),字子英,号艺圃,河南光州(今潢川)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散馆授编修,迁至福建盐法道。光绪四年,迁福建按察使。五年,升福建布政使,又任江宁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十年,署安徽巡抚。十一年,调江西布政使。十二年,署漕运总督,督修徐淮河工,以劳卒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