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王则(502-549年),字元轨,自称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生于公元502年,卒于公元549年,东魏名将。 王则年少骁果,武艺出众,初随叔父征战四方,屡立战功,除给事中,赐爵白水县子。参与镇压邢杲起义,平定元颢叛乱,迁征虏将军。打败徐州刺史斛斯椿,归顺徐州刺史尔朱仲远。后归顺大丞相高欢,拜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先后治理荆州、洛州、徐州刺史。 东魏武定七年去世,时年四十八,追赠大都督、司空公、青州刺史,谥号烈懿。
王介(1015-1087),字中甫、中父,北宋·衢州常山(今浙江省常山县东案乡金源)人。 祖父王伟,太宗咸平二年(999年)进士,官大理评事;父亲王言,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进士,官少卿,赠金紫光禄大夫。 学识渊博,善文辞,性负气,喜直言,专交贤豪名士。 初以太学生任福昌主簿。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登进士第。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应试直言极谏科,名列贤良第一。历任秘书丞、静海知县、秘阁校理,迁开封试官主判(与刘攽同为开封试官主判),知湖州。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时期著名诗人。 学识渊博,善于文辞,生性负气,喜直言、善讥谑,专交贤豪名士。 初与王安石为挚友,交往密切。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召授参知政事,因前王安石数召不起,遂作“草庐三顾动幽蛰,蕙帐一空生晓寒”之诗讽刺王安石。成语“草庐三顾”典故即来自此。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拜相,实行新法,深受神宗称赞。因不满新法,上疏谏神宗“原陛下师心勿师人”。王安石获悉后对其更加戒备。因此一度被罢官,闲居判鼓院,后出知湖州。上任时王安石特地为其送行,并吟诗道:“东吴太守美如何,柳恽诗才未足多。遥想郡人迎下马,白苹洲渚正沧波。”当即和诗10首,盛气朗诵,其中一首是:“吴兴太守美如何,太守从来恶祝鮀。生若不为上柱国,死时犹合作阎罗。”王安石听后笑道:“阎罗见缺,请速赴任。” 晚年无心仕途,嗜书成癖,不问政事。生有四子:王沇之、王沔之、王汉之、王涣之;其弟王悆及侄子王沩之,皆登进士第。时有“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之誉。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病故,终年72岁,墓葬于常山县芙蓉乡下庵。后人将其早年结庐读书之绣溪山,改名贤良峰。著有《王中甫诗集》传世。
方中,清朝画家,安徽桐城籍,上元(今南京)人。善画。《墨香居画识、画传编韵》
三国时,蜀汉张飞手下部将。蜀汉章武元年,刘备伐吴,张飞率军从阆中前往江州,出发前,张达与范疆杀死张飞,带着张飞的首级投奔了东吴。
张宾(?~322年),字孟孙,赵郡南和(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元勋、政治家,中山太守张瑶的儿子。 博涉经史,胸怀大志。投靠石勒,随其征战四方,“算无遗策,机无虚发”。后赵建立后,出任大执法,制定国家制度,专总朝政事务。为官清廉,谦虚谨慎,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深受朝野尊重。 永昌元年(322年),病逝,获赠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景。
张溥(1602年5月14日——1641年6月15日),字乾度,一字天如,号西铭,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太仓)人,是明朝晚期文学家。 崇祯四年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 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代表作有《七录斋集》《五人墓碑记》等。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男,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1-3] 、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 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辑有文集传世。
宇文虚中(1079-1146年),原名宇文黄中,宋徽宗赐其名为”虚中“。字叔通,号龙溪居士、龙溪老人,成都广都(今四川双流)人,两宋之际大臣、诗人。宇文虚中在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及第,在宋朝历任起居舍人、国史编修官、中书舍人等职。靖康年间负责与金人议和,升任签书枢密院事,但因为政治斗争在数日后便被罢官。北宋灭亡后,朝廷追究宇文虚中参与议和之过将其贬往韶州(今广东韶关)。南宋初年,前往金国充当使节,被扣留后出仕金国,官至特进、礼部尚书,先后封济阳公、河内郡开国公。皇统六年(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因涉嫌谋反被灭族。宋孝宗即位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赐谥号“肃慜”,宋宁宗加赠少保,其子赐姓赵氏。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年7月10日-422年6月26日在位)。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反抗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加强集权,抑制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士,振兴教育,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 。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人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征伐北魏,尚未出师,便因病逝世 ,终年六十岁。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著有《兵法要略》一卷,今已佚 。
韩世忠(1090年1月26日 -1151年9月15日、),字良臣,自号清凉居士,延安府绥德军(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 ,南宋名将、词人,民族英雄、,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 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十八岁时应募从军。他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金朝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又在平定各地叛乱中作出重大贡献。韩世忠为人耿直,不肯依附权臣秦桧,曾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史称其“固将帅中社稷臣也” 、 。累迁至镇南、武安、宁国三镇节度使,封爵咸安郡王。晚年杜门谢客,口不谈兵,悠游西湖以自乐 、 。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逝世,年六十三。追赠太师、通义郡王。宋孝宗时追封蕲王,位列七王之一、。淳熙三年(1176年),谥号“忠武”。后配飨宋高宗庙廷。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明清时期更配享历代帝王庙。今有词作《临江仙》《南乡子》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