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孙星衍(1753—1818)清代学者、诗文作家。字渊如,一字季逑。阳湖(江苏武进)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山东兖沂曹济道、山东督粮道、权布政使。嘉庆十六年(1811)称病归里。曾主讲于诂经精舍和钟山书院。 孙星衍年轻时即工诗,与同乡洪亮吉、黄景仁、杨芳灿齐名。袁枚见其诗,称他“天下之奇才”,与他结为忘年交。但星衍不愿以诗名世,乃潜心研究经史、文学、音训、金石之学及诸子百家,造诣颇深。他最长于校勘,一生辑录群书,自天文、地理、礼仪、法律之书以及字书、史书、本草、药方等等,无不亲加校订,撰写叙录,以辨别源流,阐明学术要旨。所辑刊《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颇为世所重。 孙星衍现存诗歌大体都是中年以前所作,内容多为吟咏景物、酬赠友人和抒写个人情怀。艺术上宗法李贺。具有想象奇特、意境幽峭、语言秾丽的特点,如《登千佛楼》描写佛楼周围环境:“飞磷射屋鸟啄墙,鬼风吹檐断佛臂。……楼前修碧竹作围,逼袖细影明寒晖。残霖滴阶渍幽血,败粉剥壁生阴苔。”《黄二景仁游黄山归索赠长句》刻画黄山高峻的山势:“尝闻黄山极天门,欲往叩额排帝阍。三十六峰愁攀援,人迹不到哀清猿。盘盘直上天宇昏,山㺑怪魅来蹲蹲。”都写得奇诡险怪,艳丽凄清。写日常生活事物也不同凡响,如写妻子病容:“眉痕只觉瘦来浓,指爪都从病后长。”(《妻病》)写秋夜景物:“斜帘织月秋波纹,薄露压草生幽芬。”(《夜坐吟》) 孙星衍亦能古文,无论考辨之文还是传志书序,均能做到“叙次详雅有法”(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八《文学》),如《与朱石君尚书书》、《孙忠愍公祠屋藏书记》、《江孝廉声传》、《孙御史志祖传》等等。 孙星衍一生,著述甚丰。其诗文集有《芳茂山人文集》12卷、《外集》5卷、《方茂山人诗录》10卷。其他著作主要有《尚书今古文注疏》30卷、《仓颉篇》3卷、《周易集解》10卷、《考注春秋别典》15卷、《尔雅广雅古训韵编》5卷、《孔子集语》17卷、《史记天官书考证》10卷。《寰宇访碑录》12卷、《京畿金石考》2卷、《偃师县志》30卷、《三水县志》11卷、《长武县志》12卷等。
吴履福(1817—1887),字让山,号受兹,清代安徽宣城茂林吴姓前分人。道光丙午举人,历官平谷、永清、宝坻知县,昌平、涿州知州,升直隶候补道员,诰封二品,授奉政大夫。(来源:百度百科)
李家瑞(1895—1975)当代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原名辑五。白族。云南大理剑川人。10岁入私塾读书,15岁就读剑川小学,20岁入大理市二中读书,后考入昆明成德中学、昆明二部师范、南京东南大学读书。因不满意功课,转入北京大学预科、国文系,受业于著名学者刘复,受到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多方修养。1928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经刘复介绍进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携眷返回云南。1940年因患神经衰弱症,离所休养。1941年病愈,先后在大理、丽江、鹤庆等地中学任教。1951年以后,曾任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兼研究员、云南省历史学会理事、云南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等职,并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与作协云南分会会员。李家瑞在民间文学研究的主要成就是在民间说唱方面。1931年,他协助刘复编写《中国俗曲总目稿》,并独立撰述了《北平俗曲略》一书,书中将北曲俗曲分为论书、戏剧、杂曲、杂耍和徒歌五属六十二类,一一作了考证和叙述,并在《序目》中对北平俗曲的来源、材料、分类、特点、唱者、班子、演唱作了细致介绍。此外,他还有《说弹词》、《由说书变成戏剧的痕迹》、《打花鼓》、《乾隆以来北京儿歌嬗变举例》等论文。1937年又在刘复先生指导下编写成四十多万字的《北平风俗类征》(上下)。(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 1991-10)
张茂节(1622-1701),大兴修志第一人。字蔚宗,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先祖家资巨富,为沭阳县“八大家之首”。父亲张师程,字遡洛,是沭阳县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张茂节多年游宦在外,一直没有携带家眷。其夫人耿氏生有炳、烈、煐、熙四子;庶夫人冷氏生一子名勳。他告老还乡后,以诗书自娱,并在家中教育子弟,调解里中纠纷。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春,张茂节在张楼家中病逝,享年80岁。(来源:中文百科)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制的实施。梁启超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1917年,退出政坛。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梁启超一生前后创办、主编和领导的报刊达17种之多,为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历史、法学、教育和文学做出过巨大的贡献。1896年在上海主办《时务报》,先后发表《变法通议》、《古议院考》、《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重要文章,系统地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史学》等论著,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自由、平等、爱国、利民、勇于进取等思想,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中国年轻一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梁启超退出政坛后,1918年前往欧洲游历,1920年归来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多本著作。他还创办《解放与改革》杂志,提倡唯心主义与社会改良主义。晚年在清华研究院讲学。作为近代著名的报刊编辑,梁启超对编辑的道德修养极为重视。他在《〈国风报〉叙例》中,提出健全的舆论当有“五本”之说,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其中,真诚、直道、公心、节制是着眼于编辑的道德修养。梁启超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报刊编辑,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梁启超学识渊博,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方面。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小说革命”,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具特色,世称“新文体”。他著述甚丰,自1902年起,凡七次结集刊行。目前通行的是他去世后三年(1932年)中华书局印行的《饮冰室合集》,共有一百四十八卷。 梁启超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此外,他对图书馆学亦有独到见识。他认为应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以现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施之于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改造,即是目录学的科学化。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任董事部部长,并发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提出了他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见解。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其藏书颇丰,“海棠书屋”、“饮冰室”有书44470余册,2830余种,还有未刊稿本、私人信札、笔记等。(来源:中国阅读大辞典, 2016-04)
溥仪(1906—1967)清朝末代皇帝。1908—1911年在位,年号宣统。满族,爱新觉罗氏。字浩然,西名亨利·溥仪。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即位,时年仅3岁,由父载沣监国摄政。宣统三年(1911),爆发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次年,退位。根据《优待皇室条件》和《清(皇)族待遇之条件》,清帝不废“尊号”,仍留居紫禁城。1917年,张勋率兵进京,赶走总统黎元洪,拥其复辟,第二次称帝,仅12天即失败。其间,发出谕旨数十道。1924年,被冯玉祥将军驱逐出宫,帝号被废。不久,避居日本驻华使馆。3个月后,在日本保护下住进天津日本租界。在天津7年中,进行大量复辟活动。1931年底,在侵华日军策划下潜往东北,在长春建伪“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改长春为新京。1934年3月1日,登报称帝,年号康德,定都长春。1935年,东渡日本,答谢酬恩,会见天皇裕仁,参拜神社。1940年,在日本关东军策划下二次访日。1945年日本投降后,逃往日本,途中被苏联红军俘获。1950年8月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入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9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回京。次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工作。1961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卒于京。著有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弘历(1711—1799)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1735—1795年在位。年号乾隆。雍正间,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帝死后,按所遗密诏即位,时年25岁。继续推行严禁朋党政策,不准满汉大臣结党、互相攀援,不准诸皇子参与机密;取消议政王大臣虚衔,使清代封建专制主义皇权获得极大发展。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统治,继续对西北、西南用兵,翦除谋叛势力。乾隆十五年(1750),粉碎西藏反动首领珠尔默特那木札勒驱逐驻藏大臣的阴谋,平息其余党的叛乱,废除藏王制,设噶厦,规定西藏要事及藏官任免、藏军调动均需由噶厦请示达赖及驻藏办事大臣办理,提高驻藏大臣的权力。二十年(1755),派兵攻入伊犁,俘达瓦齐和严重威胁清在青海统治的罗卜藏丹津。二十三年(1758),彻底平定伊犁的阿睦尔撒纳叛乱,并与勾引阿睦尔撒纳的沙俄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二十四年(1759),出兵平定新疆布拉尼敦(大和卓)和霍集占(小和卓)叛乱,结束“回部”分裂局面,统一了南疆。在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设参赞大臣,总理南疆各地军民事务;在乌什等11城设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取消伯克(即城主)世袭特权,设八旗驻防新疆官兵,从而加强了中央的管辖,为“回部”的发展和加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两次派兵征大小金川,平定土司叛乱,并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巩固和扩大“改土归流”的成果。五十六年(1791),派兵抵御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兵,将其全部驱逐出境,并拒绝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主权。五十八年(1793),颁布“藏内善后章程”,对西藏政治、宗教、官制、军事、司法、边防、财政、户口、差役、涉外事宜等以及达赖、班禅转世抽签办法都作了详细规定,确定驻藏大臣负责全面督办西藏事务的职权,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在位期间,基本上执行了康熙帝和雍正帝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继续实行“摊丁入亩”,奖励垦荒、延长起科年限等,使耕地、垦荒面积和人口显著增加。以“恩威并施”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累兴文字狱,多次颁布禁书令,毁书达24次之多,严格控制思想舆论;另方面仍倡导汉学,开博学宏词、经济、孝廉方正等科,编纂《续通志》、《续通典》、《续文献通考》和《皇朝通典》、《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志》以及《四库全书》等。其中《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先后集中4千余人,历时15年之久,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在位期间,到处巡游,大肆挥霍。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相继镇压山东王伦领导的农民起义、甘肃苏四十三和田五领导的撒拉族和回族人民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湘黔苗民起义,大肆搜捕白莲教徒。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听任和坤控制朝政,政治日趋腐败。在位60年后,禅位于颙琰(即嘉庆帝),自称太上皇。庙号高宗。(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1995-12)
载淳(1856—1875)清朝皇帝。1861—1875年在位,年号同治。满族,受新觉罗氏。咸丰帝※奕长子。母慈禧太后。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帝死后继位,时年6岁,先由载垣、肃顺等顾命大臣辅政,后奕訢勾结慈安、慈禧发动政变,由其母慈禧太后执掌国政。在位期间,采取“依靠洋人助剿”的政策,与慈禧太后共同依靠英、美、法等国的支援和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以及捻军、回民、苗民起义,延缓了封建统治的危机。生活腐败,不理朝政。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病死于性病(一说天花)。庙号穆宗、谥毅。(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1995-12)
皇太极(1592—1643)即清太宗。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自幼好学,勇力绝伦,多有战功,深得父偏爱。天命元年(1616),封和硕贝勒,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并列为四大贝勒,俗称第四贝勒。任正白旗旗主贝勒。参与国政,“共理机务”。其文武才能,冠绝满族诸贵族。天命四年(1619),在萨尔浒大战中,转战3路,卓著战功,被努尔哈赤视为“如身之有目”。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死,以“深契先帝圣心”,为代善等8和硕贝勒推举为后金国汗。次年改元天聪。即位后,改变先攻明的战略方针,制定取朝鲜,攻蒙古的策略,以去后顾之忧。对内审时度势,笼络汉官,安抚汉民,将部分庄园中的汉族“编户为民”。进行社会改革,废止8家分治和4大贝勒共理政务的旧例,加强封建君权。设8大臣或16大臣与诸贝勒偕坐“共同议政”,削弱并分散八旗旗主实权。设立6部,完善封建国家体制。自领镶黄、正黄、正蓝3旗,扩大军事实权,结束八贝勒共理国政的局面,“制令一统之尊”。两次突袭朝鲜,使其朝贡称臣。统一漠南蒙古,笼络蒙古王公贵族,在其封建领主经济基础上,推行军政合一的“盟旗”制度。设立与六部平行的蒙古衙门,后改为理藩院。增编“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以增强其战斗力。对明廷采取麻痹政策,声言“讲和”,突扰明边,“残毁”明境。天聪元年(1627),亲率大军攻宁远、锦州。三年入龙井关,进逼北京,强占遵化、永平、滦州、迁安4城。六年,攻大凌河城。九年(1635),定族名称满洲。翌年四月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三年(1638),派军入明境,下40余城,掠25万人。四年攻松山。五年困锦州。七年发动松、锦大决战,使明军精锐丧失殆尽。鉴于太祖时期社会生产的严重破坏,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颁布保护农田法令,加强内外贸易。推行科举,荐举贤才。令巴克什达海改进满文,制出有圈点的新满文。八年(1643)八月九日卒。终年52岁。谥文皇帝,庙号太宗。(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1995-12)
努尔哈赤(1559—1626)即清太祖。满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家,建州女真首领,后金国创始者。又作弩尔哈奇、努尔哈齐(满语,意为“野猪皮”)。爱新觉罗氏。号淑勒贝勒(满语,意为“聪睿王”)。明初建州左卫大首领※猛哥帖木儿六世孙,※觉昌安孙,※塔克世子。出生于建州左卫克素护河部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今辽宁省新宾县)。十岁时,生母喜塔喇氏病逝,继母“抚育寡恩”,颇受虐待。年19析家别居,得财产独薄,生活艰辛,以采集松子、人参等土产、山货,至抚顺、清河、宽甸、叆阳等辽东马市交易为生,故深受汉族思想文化影响,并熟知辽东各族情况,兼通汉、蒙文字。不久,投军于辽东总兵李成梁部,赞襄军务,积极参战,屡立战功。勤奋好学,喜读《三国》、《水浒》,“多智习兵”,精通武艺、政治、军事才干更远出女真各部首领之上。明万历十一年(1583)初,明将李成梁统兵攻王果子阿台时,祖、父并死于兵火,遂为所部首领。时女真社会出现统一趋势,要求结束各部混战局面。同年五月,以父、祖遗甲13副起兵,攻打※尼堪外兰。五、六年间,先后统一浑河、栋鄂、苏克苏护河、哲陈,完颜5部。对内“定国政,禁悖乱,戢盗贼,法制以立”,对外加强与汉区的政治经济联系,借明声威,以通互市,使满洲“民殷国富”,曾多次入京朝贡,受明封为指挥使、都指挥使、都督佥事、龙虎将军。二十一年(1593)于浑河河畔击败叶赫、哈达、乌拉、辉发、科尔沁,锡伯、卦勒案、讷殷、珠舍里等九部联军,声威大震。继并珠舍里、讷殷两部,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又不断扩张其势力于东海女真,收复窝集、萨哈连、使犬、使鹿诸部。在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积聚社会财富、集中人口的同时,以远交近攻之策,统一海西、东海诸部。势力既强,遂先后自称淑勒贝勒、聪睿恭敬汗、大英明汗。二十七年(1599),为适应女真各部内在联系的需要,命额尔德尼、噶盖创制满文(即无圈点老满文)。二十九年定旗制,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4旗。三十一年,由呼兰哈达迁都于赫图阿拉(即兴京)。四十三年(1615),完备和建全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进一步增强了军事力量。四十四年,建国,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天命三年(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宣布七大恨,誓师伐明,夺取抚顺、清河。自是将主要矛头指向明朝。四年,萨尔浒(今抚顺东南)之战,击败明军约10万人的四路进攻,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自卫战胜利,继下开原、铁岭。六年(1621),克取辽沈,尽有辽河以东广大地区。七年,渡辽河,占广宁(今辽宁北镇)。十年(1625),迁都沈阳。进入辽沈后,推行重要改革措施,实行“计丁授田”。推行封建农奴制,颁布“庄田谕”,发展封建领主经济。十一年正月,统兵13万攻明宁远城(今辽宁兴城),为明将袁崇焕所败,身负重伤。三月,远往蒙古。八月,疽发于背,死于沈阳城东40里之叆鸡堡,终年68岁。有子16人。初谥武皇帝,后改谥高皇帝,庙号清太祖。(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