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原藉福建建宁府建安县人,淳佑三年癸卯乡举七年丁末,任江西吉安府庐陵教谕,文天祥从学出其门,宝佑四年丙辰,天祥大魁天下,廷荐其师,文章德行可仿其祖,即陛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知县后,陛临安府尹转陛广东提举盐务转运使,配淑人九溪县何氏生子而、长崇德、次崇礼公,生于理宗宝庆元年乙酋四月十五日寅时,终于端宗景炎二年丁丑九月廿一日戊时,淳寿五十三岁,淑人生于宝庆三年丁亥一月廿六日卯时,终于祥兴元年戊寅三月廿四日卯时,淳寿五十二岁,时遭宋乱,不能返闽子崇德崇礼,遂藉于番禺县鹿步司横沙乡,而居焉公与淑人合葬于羊城东北三十里,土名蒲岗坐未向丑兼坤艮,至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丁巳十二月重修,今同治四年乙丑五月各房齐集腐朽,改坐未向丑兼丁癸之原。
朱国宝,其先徐州人,后徙宝坻。父存器,历官至修内司使。尝夜行卢沟桥,获金一囊,坐而待其主以付之,其人请中分,存器笑而遣之。宪宗将攻宋,募兵习水战,国宝以职官子从军,隶水军万户解诚麾下。己未,世祖以兵攻鄂,国宝摄千户,率锐卒于中流与宋师鏖战,凡十七战,诸军毕济。
方求(1930年5月-1951年2月),男,浙江省淳安人,生前为志愿军第50军战士
成玉,古风世情小说《浮生未书》中的配角。千年香獐子精,上弦宁妃。
张德辉(1195—1274),元太原交城(今属山西)人,字耀卿,号颐斋。金末为御史台掾。金亡,真定史天泽聘为经历官,后升参议。定宗二年(1247),忽必烈(世祖)召见,进讲儒术,推荐儒士。宪宗二年(1252),又与元好问觐见忽必烈,请求蠲免儒户兵赋。忽必烈即帝位,为河东宣抚使,迁东平路宣慰使。至元三年(1266)参议中书省事。告老。 德辉禀性刚直,博学,有经邦济世之才,不喜嬉笑。晚年与元裕、李冶同游于封龙山,号称“龙山三老”。享年八十岁而终。 
张子良 [1] ,字汉臣,涿州范阳人。金末四方兵起,所在募兵自保。子良率千余人入燕、蓟间,耕稼已绝,遂聚州人,阻水,治舟筏,取蒲鱼自给,从之者众,至不能容。子良部勒定兴、新城数万口,就食东平,东平守纳之。久之,守弃东平还汴,檄子良南屯宿州,又南屯寿州。夏全劫其民出鸡口,李敏据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走归宿,因以宿帅之众夺全所劫老幼数万以还。全怒,连徐、邳之军来攻。子良与宿帅斫其营,全失其军符,走死扬州。 时金受重围于汴,声援尽绝,有国用安者,图以涟水之众人援,道阻,游兵不能进。子良与一偏将昼伏夜行,得入汴,达用安意。金君臣以为自天降也,曲赐劳来,凡所欲,皆如用安请,因以徐、宿授子良。明年,子良进米五百石于汴,授荣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治宿州。当是时,令已不行于陕,而用安亦卒不得志。徐、宿之间,民无食者,出城拾鲁穟以食,子良严兵护之,以防钞掠。猝遇敌,子良被重伤,乃率其众就食泗州。泗守阅兵,将图之,子良与麾下十数人即军中生缚其守。民不欲北归者,欲走傍郡,子良资以舟楫,无敢掠其财物。 岁戊戌,率泗州西城二十五县、军民十万八千余口,因元帅阿术来归。太宗命为东路都总帅,授银青荣禄大夫,升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领元附军民,进金紫光禄大夫。庚子,赐金符。自兵兴以来,子良转徙南北,依之以全活者,不可胜计。癸丑,宪宗命为归德府总管,管领元附军民。中统二年夏四月,世祖命为归德、泗州总管,降虎符,仍管领泗州军民总管。七年,罢元管户,隶诸郡县,改授昭勇大将军、大名路总管,兼府尹。八年,卒,年七十八。赠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翼敏。
张寿,西汉官员,张敖之子。受封于细阳之池阳乡,后封国废除,便定居于此。
尹志平(1169~1251)金末及元代著名全真道士。字大和(又作太和),山东莱州(今掖县)人,初以马丹阳为师,被其父迫令返家,复往武官灵虚观,投刘处玄门下。 明昌年间(1190~1196),又受教于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三位宗师,故其先后以全真五子为师。 兴定四年(1220),丘处机偕18名高徒万里西行,尹志平居其一。由雪山返燕京后,丘处机住长春宫,尹志平隐居德兴(今河北涿鹿)龙阳观,丘处机赐其号为清和子。丘处机去世后,继为全真道掌教,居长春宫。 蒙古太宗六年(1234),李无欲自汲郡(今河南汲县)至燕京,尹志平令他返关中招集道侣兴复祖庭。次年春,尹志平应沁州(今山东沁县)知州杜德清之请,南下沁州作醮,居神霄宫。其冬,李无欲奉京兆总管田德灿之命迎请入关,太宗八年(1236)春抵达终南,规划组织对终南祖庭及楼观宗圣宫、终南太平宫、太一宫、骊山华清宫、华山云台宫的复建,分别选任住持道士。布置完成后,于是秋奉诏返燕京。 太宗十二年(1240)冬,太傅移刺宝俭和京兆总管田德灿帮助终南道众大事会葬王重阳,再次遣人入京,迎请尹志平往终南主持葬事。冯志亨随行,自燕京至关中沿途3 000余里,修复道观100余所。葬事完毕后,尹志平又参访了楼观等处宫观,至冬还京。 宪宗元年(1251)去世,葬于京郊房山,中统二年(1261)诏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号。
尚野(1244—1319),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
孔克坚(1316年-1370年),字璟夫,山东曲阜人,孔思晦之子。孔子的五十四代嫡长孙。生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少聪敏,能日诵千言,通《左传》,工乐府。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袭封衍圣公,授嘉议大夫。至正八年(1348年)晋中泰大夫,赐二品银印。十五年(1355年),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使,摄太常卿。十八年(1358年),流贼毛贵攻大都,廷议迁都关中。孔克坚以天子当与社稷宗庙共存亡,不可轻弃。元惠宗从其言,乱兵果退。十九年(1359年),迁礼部尚书。累官国子监祭酒。二十二年(1362年),谢病还家,后起为集贤学士、山东廉访使,皆不赴。元亡,徐达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攻下济宁,明太祖下旨召见。孔克坚称疾不赴,遣子孔希学前往南京。明太祖敕谕“称疾则不可”,遂来朝,见明太祖于谨身殿。卒于洪武三年(1370年),年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