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钱仪吉(1783—1850),初名逵吉,字蔼人,号衎石,又号新梧(一作心壶),浙江嘉兴人。钱陈群曾孙。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选庶吉士,改户部主事,累迁至工科给事中。罢官后曾主讲大梁书院。治经不持汉宋门户之见,治史精博,能通体要,补撰三国晋南北朝诸史会要之缺,辑《碑传集》。于经史外工诗文,诗为秀水诗派中钱载以后嘉、道间代表作家,学梅尧臣、黄庭坚于举世不为之时,开晚清宋诗派先声。 
郑安,字康民,为明海阳(今潮州)人。登正统十二年(1447年)解元。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授河南御史,迁陕西按察副使,任御史时“弹劾不避权要”,明宪宗即位,他上奏章言八事,多见采用。在平复番族驼龙侵扰事件中立了大功,并在“番族”出没地“筑堡屯兵,据胜固守”,使边境得以安宁;又亲率师征讨陕西土官满四叛乱,终将满四擒获。他居官二十年,两袖清风,家徒四壁。
郝懿行(1757年8月20日——1825年3月25日) ,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清嘉庆年间进士,官户部主事,清代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长于名物训诂及考据之学,于《尔雅》研究尤深。所著有《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易说》《书说》《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董俊 (1186—1233)字用章,左副元帅,金真定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将领。
耶律铸(1221—1285年),男,契丹族,字成仲, 元初大臣。耶律楚材子,其母苏氏为苏轼后裔。1244年耶律楚材死后,他任中书省事,上疏历代德政合于时宜者八十一章。1258年,随蒙哥伐蜀。蒙哥死后,遇汗位争夺战,他选择站在忽必烈一边。1261年(世祖中统二年)为中书省左丞相。1264年(世祖至元元年)奏定法令三十七章。后去山东任职,应诏监修国史,并多次出任中书左丞相。1283年(世祖至元二十年)因罪免职。著有《双溪醉隐集》。
耶律履(《金史》作移剌履,1131年—1191年),字履道,男,契丹人,辽东丹王耶律倍之七世孙,大蒙古国时期的政治家、学者耶律楚材之父。生于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年),卒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年六十一岁。初举进士,恶搜检烦琐,去之。以废补承奉班祗候。累拜参知政事。官终尚书右丞。卒,谥文献。移剌履秀峙通悟,博学多艺,精究历算,善属文,自号忘言居士。
卢道虔(生卒年不详),字庆祖,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到东魏时期大臣,孝文帝元宏驸马,秘书监卢渊第四子。出身范阳卢氏北祖大房,粗通经史,善于算术,爱好《礼》学。迎娶孝文帝元宏之女,授驸马都尉。公主暴死,坐罪贬为平民。孝昌末年,授奉车都尉。永安年间,担任散骑常侍,赐爵临淄县伯。东魏时期,历任都官尚书、幽州大中正、幽州刺史,加号卫将军,卒于任上,获赠骠骑大将军、右仆射、司空公、都督幽瀛二州诸军事、幽州刺史,谥号恭文。
卢杞(?-785年),字子良,滑州灵昌人(今河南滑县西南),唐朝宰相。[1-2] 出身范阳卢氏,卢怀慎之孙[55-56] 。唐代著名奸相 。卢杞初官拜清道率府兵曹,后被召入京城,任鸿胪寺丞,迁殿中侍御史、六部员外郎,出任忠虢二州刺史。 唐建中二年(781年),授御史大夫、京畿观察使,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3-4] 唐建中四年(783年),卢杞被贬为新州司马,遇赦,改任为吉州长史,但受到给事中反对,改任澧州别驾,唐贞元元年(785年),卢杞死于澧州。[5-8] 卢杞为官期间迎合圣意,嫉妒贤能,党同伐异,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严郢、张镒等人,推举关播、于颀、赵赞等人,为筹集军饷,实行括率、增收房屋间架税、设立除陌税,实施后市场商人垄断买卖权,国家收入减半,广泛引起民愤。[9-16] 
卢昌衡,字子均,范阳人。北齐时任平恩令。在位时体察民情,宽厚待人,廉洁执法,断案清正,被时人誉为“卢思之政”,评价之高,世上罕有(《北史》卷三十列传第十八)。右仆射祖孝征荐为尚书金部郎。后兼散骑侍郎,迎劳周使。隋开皇初,拜尚书祠部侍郎。未几,出为徐州总管长史,甚有能名。吏部尚书苏威考之曰:“德为世表,行为士则。”
王缙(702年-781年),字夏卿,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唐朝宰相、书法家,尚书右丞王维之弟。王缙出身于河东王氏 ,自幼好学,与王维俱以名闻。进士及第,授侍御史。协助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历任太原尹、河南副元帅、河东节度使,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附和权臣元载,贬为括州刺史,累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建中二年(781年),去世,时年七十九岁。王缙文笔泉薮,善草隶书,功超薛稷,书写《玄宗哀册文》《赠兵部尚书王忠嗣神道碑》。遗作不多,散文只有表、碑、册等体。崇尚佛学,诗作风格与王维相似,平淡清新。生平事迹收录于《金石录》《两唐书·本传》《述书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