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沈应时家族墓分布示意图 沈应时,正史无传。《清史稿》内有同名人物,但考察其活动年代,与此墓主沈应时非同一人。又《河南通志》卷五十九载:“沈应时,字子易,河南卫人,嘉靖庚戌进士。备兵海上,值严嵩私人赵文华为总督,侵军储数十万,事败,嵩嘱从宽,应时勘报务尽法,触嵩怒,迁凉州参议,能先机料敌,敌不敢犯,既抚西夏,于敖忽洞、小松山、白城子,屡以捷闻,累擢户部侍郎。时张居正当国,以应时不附己,迁南工部尚书,岁余乞归。”《河南通志》卷四十九载:“沈应时,明南京工部尚书,墓在府城北十里北邙山之麓。”考察《河南通志》所载沈应时事迹、葬址与出土墓志内容及位置相吻合,因此,该墓地应为明南京工部尚书沈应时家族墓地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进士。任汝州(治今河南临汝)知州时,岁歉,请赈,全活万人。任山西河东道佥事时,惩处夏县偷窃矿场的盗贼,裁减冗差千余人,每年可节约银万两。升陕西参议后,负责庆阳府(治今甘肃庆阳县)兵备,这里“地处极边,物产凋敝,军饷缺乏”。他致力发展商业,繁荣经济,筹备了充足的军需物资。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河套地区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官军数万,往来防击,只有到庆阳,军粮马草能保证供应。延绥巡抚王遴向朝廷推荐杨锦,说他“有备边御侮才”。升为靖边道副使,督修石峡口、镇靖堡两处边墙140里,加强了边防,他还兴修园林驿水利,创办“龙图书院”,士民称颂。他又“督剿”了“流动三省”的卫大清等部。因功升山西参政,兼佥事,驻兵蓟州(镇守地区相当今河北长城内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一带)。他督修边台120座,种植树木470万株.1570年(隆庆四年)升山西按察使,不久又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第二年,因家有丧事回乡,侍奉母亲不再出仕,年38岁。著有《汝州志》、《抚甘奏议》、《家珍集》、《惜金日录》、《克复编》等书。1602年(万历三十年)病逝于家。
尝任山东莘县知县。工于医,于周慎斋、张璐等之医书、医理,均极推崇。精于脉诊,以之断病情,测病之寒热、虚实。处方仅数味,即可奏效。后得到刘若金《本草述》,对之进行深研,历六年而自撰《本草述钩玄》三十二卷,现有刊本行世。
笃孝父母,好学向上。 万历二十年(1592)考中进士,初任河南省南阳知县,全面掌管一县行政事务。杨惟治于是晋升为刑部主事,逐步升任郎中。 [1] 在分掌刑部属司间,他持法平稳允当。曾在盛暑期巡视监狱,见狱牢周围窗户早晨尚然关闭,房内污恶气味浓烈蒸腾,即甚怜悯,于是批准每晨开窗纳凉放气,并且请求订为法令律条。在刑部为官九年,转任河南布政司参政,分管属道财赋和人事。 在参政间,安抚百姓,遣散矿盗,开办煤窑,接济公需,修建王府,不迫扰贫民。四年中德政尽举。由此提任陕西按察使,他清廉肃纪严格要求下属名扬,使贪官污吏深感无利可图纷纷闻风离职而去。全省稳定。 他退休居家,喜作乐府词,千言立就,不在唐代柳宗元之下。每年都有不少部门派人前来请见,杨惟治基本谢而不见,有时见也不及私事。 天启元年(1621),后金兵攻陷沈阳,京师戒严。杨惟治与通州知州登上城墙,准备分段固守,并捐资修城,使瞭望台屹然,借助以求市民得到安宁。 崇祯四年(1631),卒于家。
柯乔(1497-1554),民族英雄,字迁之,号双华,世居南直隶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莲玉里柯村。嘉靖八年(1529)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翰林院经筵侍讲、贵州道监察御史、直隶永平府推官、户部主事迁员外郞、湖广按察史佥事、荆西道佥宪(一把手)、福建布政司参议、福建按察使副使、巡海道副使等职。他下令刊刻陆羽《茶经》,嘉靖年间刊刻的陆羽《茶经》(柯本),是现存最早问世的《茶经》单行本;他曾主持修建长江、汉江大堤1000多公里;在巡海道副使的任上,率东南沿海军民抗击倭寇、葡萄牙殖民者入侵。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字伯安,号王阳明)和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的得意门生。他著有《九华山诗集》二卷。柯乔故居为砖木结构,现存门坊和前厅,内有天井。柯乔门坊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遇春和易慈祥,以兴革为己任。筑河堤,浚渠道,置仪田,寝征调,严闭纳石岗等矿场,分属四十三寨夷落,以忤抚臣。再调不赴,寻人至今思之。其居家也,夙以孝友著,盖宗族乡党无间言云。见《云南通志》。
自幼英俊潇洒,酷爱学习。李逢时也因此受到某些人的压抑。一些和他一起从事的官员,都时常用些含蓄的言词来讽刺他。说他:“文章词藻,如同五岳之山,前途无量”等。徐州、淮阴一带,民族英雄李子强聚集民众传播起义,威逼官府。嘉靖皇帝闻知后,随命李逢时前往剿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李逢时就将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徐淮地区随即平息安定。因剿捕农民起义军有功,李逢时回京复命时,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赐金奖励和赏识。 不久,师尚治在江苏、安徽一带煽动民众暴乱,李逢时又速赴安徽凤阳调度官兵,日夜防守。暴乱者得知官府早有防备,随即逃走。嗣后,李逢时被升为湖北、湖南宪副。当时,时值夏季,阴雨连绵,汉水(源出陕西宁芜县北嶓豕山,亦曰“东汉水”,初名洋水,东南经沔县,为沔水;经褒城县纳褒水,始为汉水……其流始大,东流入湖北西北境……每当夏季,时起水啸,高至三尺余至十尺,覆舟无算)多处向外溢水,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直接威协着所属州、县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李逢时竭尽全力,组织民众固堤护防。在这关键时刻,恰巧明廷又在京城东南筑建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其后宫室渐备,另在近郊东南建明堂,以存古制)急需木材,采伐紧急。李逢时一方面坚守河堤,另一方面,命各州、县采伐用济木材。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护防汉水大堤和采伐木材的任务,李逢时也晋升参政,仍守荆南。再升山西按察使、布政使“方伯”左右备,得知宗民疾苦,随将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两仓俸粮拿出,供给人们,无任何吝容。后归里,卒于家。
戈大本,字绍泉,苏州府吴县人,万历甲戌科进士,任陕西咸宁县知县。
徐贯(约公元一四七o年前后在世),明朝弘治年间著名治水名臣,字元一,原一,明淳安蜀阜(又说为松江人)人。明代水利学家,生卒年不详,约明宪宗成化六年前后在世。景泰四年(1453)中举人,天顺元年(公元一四五七年)进士,授兵部郎中,又调为福建右参议,分守延平、邵武四府。时值当地饥荒,徐贯开官仓,减价出售,救济灾民。继而升迁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时有镇守总兵,多占军丁佃户,徐贯坚决取缔。后升任工部左侍郎。会苏、松大水连年,敕贯往治之。贯以简能吏、授方略,水患悉平。晋升为工部尚书,累加太子少保,以疾乞归。加太子太傅。晚年居家,去世后朝廷遣官礼葬,并追赠为太保,谥号“康懿”。有《余力稿》12卷,收入《四库总目》,行于世。官至兵部尚书。卒,谥康懿。贯诗文平实,多应酬之作。有余力稿十二年,《四库总目》行于世。明弘治八年(1495年)苏松大水,奉命以工部左侍郎往治,疏浚吴江、长桥、太湖及吴淞江,水患遂弭。
徐方,少时舆顾文渊及王翚同画山水,后翚从王鉴、王时敏游,得见宋、元名迹,学问日进。方自度不能过之,辽语文渊曰:“同能不如独胜。”文渊去而画竹,方去而画马。两人果臻绝诣。方於康熙四十年(1701)尝作覆釜观涛图。《常熟县志、虞山画志、海虞画苑略、国[清]朝画徵录、桐阴论画、柳南随笔、艺林月刊、虞山游宴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