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张问陶(1764年—1814年) ,字仲冶,一字柳门,其故乡四川遂宁城西有船山,因以为号。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清四川潼川州遂宁县黑柏沟(今属遂宁市蓬溪县)人 。清代诗人、诗论家、书画家。 张问陶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及第,曾任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后辞官寓居苏州虎邱山塘。晚年遨游大江南北,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享年五十一岁。 张问陶撰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与彭端淑、李调元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 (张问陶着色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尹嘉铨(1711~1782),直隶博野(今属河北)人。尹会一之子。清乾隆元年(1736),由举人授刑部主事,后升为郎中,官至大理寺正卿,稽察觉罗学主管。他奏请乾隆皇帝令旗籍子第读朱熹《小学》,深得乾隆赞同。后尹嘉铨将《小学》加疏,增加《考证》《释文》《或问》各一卷及《后编》二卷合为《小学大全》,得到乾隆的嘉评。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乾隆巡幸保定,已致仕回家的尹嘉铨派儿子呈送奏章,为其父尹会一请谥及从祀孔子庙,得到的朱批是:“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治罪,念汝乃父子私情,故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当罪不可逭矣!”尹嘉铨却追加一本,仍坚持为其父请谥,惹得乾隆恼怒,朱批:“竟大肆狂吠,不可逭矣。”即令除去顶戴,锁交刑部审讯,定为死罪,后免死。同时查抄其老家和在京寓所,销毁其著述93种,抽毁其写过序跋的书籍6种,磨毁其撰写的碑文7块。 
孙兰,字滋九,自号柳庭,晚号听翁,一名御寇,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明季诸生。与毕锐、王武徵、吴园次、施伟男为友。著有《理气象教辨疑纠谬》8卷,《舆地隅说》4卷,《柳庭人记》40卷,则论史之书也。还善于书法纂、隶之体,著有《字学》若干卷。工诗善画,所画梅、竹、松、菊、水仙有古人法度。
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中期名将、诗人,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严武初以父荫调为太原府参军,累官殿中侍御史。安史之乱后,随唐玄宗入蜀,又应唐肃宗之诏前往灵武,任给事中。次年出任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使,入朝为京兆尹。上元二年(761年),出任剑南节度使,抵御吐蕃。宝应元年(762年)入为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不久后再镇剑南,数次击破吐蕃,拓地数百里。以功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永泰元年(765年),严武因暴病于成都逝世,年仅四十岁。获赠尚书左仆射。严武虽是武夫,亦能诗。与诗人杜甫友善,常以诗歌唱和。《全唐诗》中录存其诗六首。
刘澜,(公元?年至一二七六年),字声源,号让村,天台人。卒于宋端宗景炎元年。
刘源灏(1794—1864),字鉴泉,号晓瀛,直隶顺天府永清(今河北省永清县)刘街村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中举人,道光三年(1823)成进士,选庶吉士,历任扬州知府、陕西督粮道、山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光禄寺少卿、湖南按察使、云南布政使、贵州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同治三年卒。 
刘承干(1881—1963年)字贞一,号翰怡,别署求恕居士,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与刻书家。 刘承干幼年就读于当地的浔溪书院,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1905年考中秀才,宣统年间因连续在各地灾赈中捐银三万多两,累获分部郎中、四品卿衔、四晶京堂。 自三十岁起,刘承干开始大批搜购古书,短短数年,便蔚然成为藏书大家。他还建了一座藏书楼,命名为“嘉业堂”。刘承干利用藏书资源的优势刊刻了大量古籍。1913—1930年,他聘请著名学者和名匠刻工,共刻书177种,共3015卷,数量之巨,为近代所罕见,其中不少是海内孤本。 刘承干刊刻的丛书主要有:《嘉业堂丛书》,共收书56种,这是刘氏最早刊刻的一部丛书,以其收书罕见、内容丰富著称于世,可谓民国私家刻书典范之一。《吴兴丛书》,收书64种,该丛书所收全部是吴兴先贤的遗著。《求恕斋丛书》30种,该丛书所收以清末民初文人学者的著述为主。《留余草堂丛书》10种,本丛书以理学著述为主。《嘉业堂金石丛书》5种。此外,刘氏还单行刊印了一些书,如《八珍室金石补正》130卷、《旧五代史》150卷、《影宋四史》、《章氏遗书》等。均用红梨木雕板,刻法精湛,字迹清晰,所用纸张绵薄坚韧。他还大量地刻了被清政府列为禁书的古籍,如明末文人遗著《安龙逸史》、《闲渔闲闲录》、《翁山门外》和《三垣笔记》等。 刘承干为刊刻好宋本前四史,特聘请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叶昌炽主持校勘工作,请当时以刻仿宋字体著名的刻工黄冈陶子麟进行影刊。1914—1928年,共用了十四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影刊宋本四史450卷144册。刘承干刻书态度严谨,凡刻印之书,事先必请专家鉴定推荐,然后由最权威的学者校正定稿,再请专家作跋,说明刊刻书籍的源流及其价值,才正式刻印。印成后,再校订。嘉业堂所刊之书,以精美典雅、书品考究著称于世。凡刻成的书,刘承干皆有题跋。所刻之书,有的捐赠图书馆或个人,也有的论价出售。 1930年以后,刘氏家道逐渐走向衰落,这个不图营利的私人刻书业便告自然终止。刘承干1911年携家定居上海,1963年病逝沪上,终年82岁。(来源:中国阅读大辞典, 2016-04)
刘师陆(1784—1850),字子敬,号青原(园),洪洞人。刘大懿四子。清藏书家、金石学家。嘉庆十三年举人,二十五年成进士,由广东清远知县,仕至湖北荆宜施道。晚年,尝任大梁书院山长多年。在官以廉清著称。生平博雅好古,尤喜收藏图籍,每月薪俸,尽以购书,对钟鼎、古钱、彝器,金石文字均在收藏之列。收书达7 000余种。与刘燕庭、鲍康等人晨夕过从,互出所藏相质证。他在凉州(甘肃武威)任职时,从出土唐宋和古西夏钱币中,发现内有许多不识文字,经他用凉州大云寺《天佑安民碑》佐证才定为西夏文。所撰《女直字碑考》和《女直字碑续考》、《虞夏赎金释文》,为研究金石学名著。另有《大清通礼品官士庶仪纂》6卷。 
刘采(1500-1573),字汝质,号安峰,湖广麻城县(今属湖北)邑东细石岭人,祖籍洪都(今江西南昌),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谥端简。
刘宣(1425年-1491年),字绍和,号静斋,谥号文懿。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人(今安福县甘洛乡三舍村),明代弘治三年工部尚书,累官至少保。(景泰元年1450年乡试解元,景泰二年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