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倪谦(1415年~1479年),字克让,号静存,南直隶应天府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原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授编修,曾出使朝鲜。天顺初,累迁至学士,侍太子于春宫。后主顺天乡试,因黜权贵之子,被构罪戍边。成化初复职,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僖。天资聪颖,记忆力特强,有《朝鲜纪事》、《辽海编》、《倪文僖公集》等传世。 (概述图片来源:倪谦像取自清光绪二十六年刻《倪文僖公集》 )
何乔新(1427年-1502年)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江西广昌旴江镇人,何文渊第三子。明代大臣。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后拜刑部侍郎。孝宗嗣位,万安、刘吉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未几,复代杜铭为刑部尚书。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为刑部尚书,弘治四年八月(1491年)辞官归里,辞官后杜门著述。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03年1月19日)卒,年七十六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追赠太子太保,次年追谥文肃。
哥舒翰(?—757年),复姓哥舒,安西龟兹(今新疆库车)人,西突厥突骑施人。 [1] 唐朝名将。 哥舒翰四十多岁才进入河西节度使王倕帐下从军。天宝五载(746年),被兼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提升为衙将。因屡次击败吐蕃,于天宝六载(747年)被拜为右武卫员外将军,充陇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天宝八载(749年),发动石堡城之战,取得大捷,授特进、鸿胪员外卿,加摄御史大夫。天宝十一载(752年),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天宝十二载(753年),晋升为凉国公,加封河西节度使。同年,封为西平郡王。天宝十三载(754年),升太子太保,兼任御史大夫。天宝十四载(755年)二月, 因中风入京养病。十一月,安禄山谋反,哥舒翰被任命为太子先锋兵马元帅,前赴潼关拒敌。天宝十五载(756年),因宰相杨国忠进谗,唐玄宗催促其出战,他在灵宝之战中兵败被俘,被囚于洛阳。 至德二载(757年),哥舒翰为叛军首领安庆绪所害。后获赠太尉,谥号武愍。
元弘[清]僧。字石庭(按历代画史汇传作元宏),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能诗,善画。著高云诗集。《越风》
崔茂(520年-554年8月26日),字祖昂,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人,出自清河崔氏的郑州崔氏,北魏、东魏官员。
杨安(生卒年不详),略阳郡清水县(今甘肃省清水县)人,氐族,前秦时期名将、军事家。历任前将军、吏部尚书、使持节、都督益梁南秦三州诸军事、梁州刺史、荆州刺史、右大将军、益州牧,封爵博平县侯。 杨安原本是前仇池国的王子,祖父杨初、父亲杨国都是仇池国君主。永和十二年(356年),其父王杨国被杨俊杀害,杨安投奔前秦 [1] ,受苻坚厚恩,此后一生效忠苻坚。 兴宁三年(365年),斩杀匈奴大将曹活,平定右贤王曹毂叛乱。 [2] 太和二年(367年),率军击退前凉,援救李俨。太和三年(368年),同王鉴、邓羌等人平定五公之乱。太和五年(370年),参与前秦灭前燕之战,灭亡前燕政权。咸安元年(371年),讨伐仇池公杨纂,杨纂兵败投降前秦,苻坚任命杨安镇守仇池。 [3-5] 宁康元年(373年),杨安攻克东晋的梓潼,夺取梁益二州,邛、莋、夜郎等地皆降前秦,苻坚任命杨安镇守成都。 [6] 宁康二年(374年),攻打占据蜀地反叛的张育等人,斩杀张重,益州又归前秦所有。 [7] 太元三年(378年),随军合攻襄阳,最终占领襄阳。 [8] 襄阳大捷后史料再无杨安记载,后来杨安也未参加淝水之战,应是在淝水之战前已去世。
褚亮(560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2]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 亮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坐,莫不推善。祯明初,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入隋为东宫学士。大业中,授太常博士。隋炀帝嫉其才,诬赖他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 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称王,任褚亮为黄门侍郎。大业十四年,秦王李世民灭薛举之子薛仁杲,以褚亮为铠曹参军。 后入秦王府文学馆,任文学馆学士,史载“凡分三番逆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故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俾益”。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被封为阳翟县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军,出兵突厥。累迁至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何光远(约公元936年前后在世),今江苏省东海县人,生前仕宦于后蜀,官至普州军事判官,是一个普通的基层文官,仕历上无迹可称,极为普通,文学上却有特色。其生平事迹,新旧《五代史》均不载,直到清初吴任臣编《十国春秋》,才在该书卷五十六为他立了一个简传,文云:“何光远,字辉夫,东海人也。好学嗜古。广政初,官普州军事判官,撰《聂公真龛记》。又尝著《鉴诫录》十卷,纂辑唐以来君臣事迹可为世法者。又有《广政杂录》三卷,皆行于世。” [1] 主要著作 何光远的著作,现在有记载和留存的有《鉴诫录》、《广政杂录》及《宾仙传》。其中《鉴戒录》三卷(四库全书本十卷。此从宋艺文志),从各方面反映了巴蜀的社会风貌,是一部以提供历史借鉴为宗旨的历史琐闻类笔记,其指导思想、作品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特色。
华岳,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其诗豪纵,有《翠微北征录》。
黄叔璥(1680年-1758年),字玉圃,号笃斋,清顺天大兴金墩人(即北京市境内孙公园金墩万卷楼)。1709年(清康熙48年)进士,1722年成为首任台湾巡察御史。 黄叔璥生于北京,卒于北京,宦海沉浮中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