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 [1] ,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 王导出身琅琊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晋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 [2] 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于书法,以行草最佳。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自成一格,颇有声望,有草书作品《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王宗仁,男,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人物,前蜀高祖王建的长子,马氏所生。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元初诗人、词人、宫廷琴师。 [1] 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 [1] 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陷落,汪元量随三宫迁往大都,出入宫中,侍奉元主,曾经在狱中探望过文天祥。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出家为道士,获准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 汪元量诗多记录国亡前后事,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杜甫,他的诗有“诗史”的称号。汪元量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词集《水云词》。
杨果(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祈州蒲阴(今河北安国县)人。生于金章宗承安二年(宋庆元三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登进士第,官至参知政事,为官以干练廉洁著称。卒,谥文献。工文章,长于词曲,著有《西庵集》。与元好问交好。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花柳芳妍”。
杨宽(生卒年不详),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北魏后期大臣。北道行台赠司空杨钧的儿子。. 北魏时期历任宗正丞、洛阳令、太府卿、华州大中正,封澄城县开国伯。534年,从孝武帝入关投奔宇文泰,兼任吏部尚书,以从驾之功,进爵华山郡公。 西魏时期历任太子太傅、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东雍州刺史,官至尚书左仆射。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除总管梁兴等十九州诸军事、梁州刺史,卒于任上。谥号元。
林俊,字见山,江苏常熟人,清代画家,主要作品有《虞山画志》。
李质(1316—1380),字文彬,号樵云,广东德庆晋康乡(今德庆九市镇)人。生于元朝,少年好学,及长,精通经史,胆识过人,文武全才。时逢乱世,中原扰攘,岭海多事,遂家居不出。与弟李穆放情于山水之间,以诗酒自娱。江西行省右丞何真聘李质为参军。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奸宄乘德庆路农民暴动之机,大肆焚毁官舍民房。李质回德庆募集乡兵2万,维持治安。其时,湖南暴动农民大量南下,地方震惊。德庆路总管陈文仲及其下属地方官员,共推李质为首,领导防务。李质义不容辞,即领兵进城,修葺城垣,设险据守,常戒部下:“非遇敌,毋妄杀,贼人来降,送给衣食、纵之归家。”因此民多拥护,德庆路得以安定。至正十五年(1355年)李质受任检佥福建、江西等处,行枢密院事。以后虽两次升官,但都未离开故土,只是率领地方武装镇守德庆、封川2路,维持地方治安达15年之久,使上至苍梧,下至三山、九江,得以安宁。 明洪武元年(1368年)4月,李质顺应历史潮流,以德庆、封川2路归降,受到朱元璋的赞扬,并授予官职。先后出任奉训大夫中书省断事、都督府断事、中顺大夫刑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洪武八年(1375年)晋升靖江王右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靖江王因罪被废,李质因“善导不得法”被赐死,年64岁。乡人祀之,立尚书坊于附城内(今德城镇),其后人建大宗祠于城皇庙街。祠内有“开国元勋”巨额牌匾,为翰林学士宋濂手书。李质晚年尤攻于诗,有诗集《樵云集》若干卷,并与其弟李穆、子伯震共成《三李集》,惜未见。 [1]
李泽,男,唐宣宗李忱六子,大中二年始王,封濮王。
李润(?—876年?),唐宣宗李忱第七子,封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