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韦述(?-757年),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大臣,著名史学家。开元五年,中进士,授栎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尉,转右补阙,迁起居舍人。说重词学之士,与张九龄、许景先、袁晖、赵冬曦、孙逖、王乾常游其门。十八年,兼知史官事,转屯田员外郎、吏部职方郎中。二十七年,转国子监司业,充集贤殿学士。天宝初年,历任太子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九年,兼充礼仪使,迁工部侍郎,封方城县侯。至德二年,卒,赠右散骑常侍。著有《唐职仪》三十卷、《高宗实录》三十卷、《西京新记》五卷、《御史台记》十卷、《开元谱》二十卷,并传于世。
韦弘机,名机,以字行,唐代大臣,雍州万年人。贞观十二年,游历突厥西域诸国,撰成《西征记》,擢为朝散大夫,累迁殿中监正。唐高宗显庆年间,任檀州刺史,超拜司农少卿, 兼知东都营田。上元中,迁司农卿兼将作监,为唐高宗建造了上阳宫、宿羽宫、高山宫等离宫。仪凤中,机坐家人犯盗,为狄仁杰所劾,免官。永淳中,将复本官,检校司农少卿事,会卒。
陈遘,宋朝抗金将领。字亨伯,零陵人(湖南永州)。有文武才,登进士第。初为莘县、雍丘县令,以政绩升广西转运判官,因忤蔡京罢归。旋知商州、兴元府,擢给事中,又外任河北、淮南转运使。宣和二年(1120)升龙图阁直学士,创“经制钱”,并在杭州兴修水利。宋徽宗时历知中山(今河北定县)、直定、河间府。其间金兵大举攻河间(河北地),陈遘全力拒守。钦宗即位,加授资政殿学士,光禄大夫,复徙中山,不久擢为兵马元帅。金重兵围困中山,陈遘坚壁固守半年之久,不幸为叛将沙振所杀,全家17人同遇难,城遂为金兵占据。《宋史》有传。
陈子龙(1608年-1647年),初名陈介 ,字人中 ,更字卧子,又字懋中,号轶符、海士,晚年自号大樽。 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4-5] ,明朝末年大臣、学者、民族英雄,工部侍郎陈所闻之子。陈子龙早年曾受夏允彝推崇,于崇祯初年参加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复社”,又与夏允彝、徐孚远、周立勋等结“几社”,为“几社六子”之一。崇祯十年(1637年),中进士,选授惠州司理,随后丁母忧; 服除后授绍兴府推官。 明亡后,以兵科给事中起复。 弘光元年(1645年),与沈犹龙起兵松江开展抗清活动,后事败隐居。隆武年间加入吴昜义军,隆武帝授兵部左待郎、左都御史,鲁王监国授兵部尚书、节制七省漕务。 永历元年(1647年),为提督吴胜兆作书潜通明守将黄斌卿反正。最终遭泄密被捕,于五月十三日投水殉国,享年四十岁。 乾隆朝谥“忠裕”。 陈子龙是明末重要作家,其诗歌成就较高,形成沉雄瑰丽的独特风貌,为云间诗派首席,被誉为“明诗殿军”。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誉为“明代第一词人”、清词中兴的开创者。骈文精妙,奏疏与策论功底深厚,小品文自成一格。曾主编《皇明经世文编》,删改徐光启《农政全书》并定稿。著有词集《江蓠槛》《湘真阁存稿》,文集《安雅堂稿》等。 (概述图参考资料:清代徐璋《松江邦彦画像册》 )
阿难答(आनन्द,Ānanda,梵语意为“喜庆”,?~1307年),中国元代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贵族。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安西王忙哥剌之子。元成宗去世后,曾与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争夺帝位,失败被杀。他是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贵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有希望争夺帝位的穆斯林。
阮葵生--生于清世宗雍正五年,卒于高宗乾隆五十四年,年六十三岁。乾隆进士。著有《七录斋诗文集》及《茶余客话》三十卷。
长孙道生(370年~451年11月27日),本姓拔拔,代郡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人,鲜卑族。北魏将领,北平王长孙嵩之侄。 长孙道生忠厚清廉,寡欲知足,不慕奢华。道武帝时期,担任内侍长,保卫皇宫。明元帝即位后,出任征南将军、冀州刺史。太武帝即位后,授廷尉卿,进爵汝阴公。参与征讨柔然,攻打胡夏赫连昌,击败刘宋大将檀道济和王仲德,攻打北燕,围剿西河叛党,累迁司空兼侍中,晋爵上党郡王,后奉命镇守统万城。正平元年(451年11月27日)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获赠太尉,谥号为靖。
长孙稚(?—535年),字承业,原名冀归,魏孝文帝以他年幼就继承家业,赐名为稚,《北史》为避唐高宗李治讳称之为长孙幼。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将领、官员。司空、上党靖王长孙道生曾孙,征南大将军、上党定王长孙观之子。长孙稚历任前将军、抚军大将军等职,封公爵。孝昌二年(526年),征伐反叛的五原人鲜于修礼时,因兵败被免职,不久因功复职,并进封上党王,又改封冯翊王,后降为郡公。北魏分裂后随孝武帝元修出关,投奔西魏掌权的宇文泰,受封太师,录尚书事,复封上党王。大统元年(535年),长孙稚去世。追赠假黄钺、大丞相、都督三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号文宣。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周柱国俭子。仕武帝,为卫王侍读。建德初,拜开府、乐部大夫。宣帝即位,为小司寇。大象中,代贺若弼为寿州刺史。隋受禅,徵拜度支尚书,转工部尚书。历汴、许、贝三州刺史,转相州刺史,免。寻进位大将军,拜太常卿,判吏部尚书事。仁寿中卒,谥曰康。
郑成功(1624.08.28-1662.06.23) ,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2-3]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逝世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