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袁盎(约前200年—前150年),《汉书》称爰盎,字丝,汉初楚国人,西汉大臣,个性刚直,有才干,以胆识与见解为汉文帝所赏识。袁盎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事,不能有僭越行为。为人敢言直谏,后因此触怒汉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汉景帝即位,吴楚七国叛乱,袁盎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官拜太常,出使吴国。叛乱平定后,封为楚相。后因反对立梁王刘武为储君,遭到梁王忌恨,为刺客所杀。(概述图袁盎像取自清代修《安徽潜县袁氏宗谱》 )
袁黄(1533年-1606年),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浙江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人。晚年辞官后曾隐居吴江芦墟赵田村,故一作吴江人。明代思想家。袁黄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曾受教于云谷禅师,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县辟书院,令高材生从袁受经学。万历五年(1577年)会试,初拟取第一,因策论违逆主考官而落第。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奉命清核苏松钱粮,上《赋役仪》,又请减免额外加征米银10余条款,被豪绅所阻而作罢。万历十六年(1588年)授河北宝坻(今属天津)知县,任职五年,业绩辉煌。万历二十年(1592年),调任兵部职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鲜,朝廷大举东征,蓟辽经略宋应昌上疏请袁黄到军营赞画,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平壤之战时,提督李如松以诱兵迎战日军获胜,袁黄禁止李部下诸将割首级报功,李深为恼恨而引兵东去,派袁黄守平壤,不增拨一兵一卒。后突遇日军攻城,袁黄率领部下及3000名朝鲜兵击退之。不久,李如松兵败碧蹄馆,兵部尚书石星主张拨款议和,袁黄上书提出将骄应罢兵。李如松诬袁黄以十大罪状,袁黄遂罢归家居,闭户著书。卒年74岁。 袁黄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虞俊,字仲卿,西汉时无锡人。少年时期以恭敬孝友而闻名。他对《春秋》、《公羊》、《左传》等著作,均有深刻的研究,为人处世也以《春秋》大义严格要求自己。西汉哀帝任用他为御史,不久又擢升为丞相司直。他为人品德高尚,忠贞梗直,很受人尊重。
萧缅(454年~491年),字景业,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南朝齐宗室大臣,齐景帝萧道生第三子,齐明帝萧鸾之弟,母为景懿皇后江氏。容貌清秀、举止优雅。刘宋时期,历任秘书郎、邵陵王文学、中书郎。南齐建立后,册封安陆侯,历任太子中庶子、侍中。齐武帝即位后,历任五兵尚书、吴郡太守、郢州刺史、中领军、散骑常侍、太子詹事、会稽太守,出任左将军、雍州刺史。政绩卓著,深得百姓敬爱。永明九年(491年),萧缅去世,享年三十七岁,获赠卫将军,长子萧宝晊袭爵。出丧时,百姓在沔水之边设祭,立祠于岘山。齐明帝萧鸾即位后,追赠侍中、司徒、安陆郡王,谥号为昭。
蔡端,男,是著名爱国将领蔡锷将军之子,曾是《光明日报》编辑。 
蔡瓒,字茂珪,东汉末三国时人,官至郿相。蔡瑁的堂兄弟。
蔡琏 (1677—1743)字商尊,号筠斋,江苏宿豫蔡集镇人,生于康熙十六年,卒于乾隆八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八月,由国子监学生考职县丞。
华善(?—1676)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官吏。初授笔帖式,累迁刑部郎中。顺治十三年,从大将军伊尔德克舟山,累进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兼拖沙喇哈番。
华中 [1] ,淮安侯华云龙子,定远人。洪武七年袭。岐阳王李文忠之卒也,中侍疾进药,坐贬死。二十三年追论中胡惟庸党,爵除。
茆泮林(?— 1845年),江苏高邮人。字雩水。道光诸生。室名梅瑞轩(有《梅瑞轩求是偶钞·蠡说漫录》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