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偰著。是一部比较和研究明清两代北京宫苑建置沿革的专著。作者以 “清晰之系统,精审之图绘,叙述故宫之沿革”,以达到 “昭示北京宫阙递嬗沿革之迹” 的目的 (见本书“绪论”)。全书分为四章,即明代之建置,明崇祯朝之皇城及宫阙制度,清代之建置,民国以来之兴废。第一章介绍明代宫苑 “递嬗变迁”的四个阶段: 缔造时期 (永乐至景泰),扩充时期(天顺至嘉靖),守成时期 (隆庆至崇祯) 和毁坏时期 (李自成进北京)。第三章介绍清代经历的三个时期,即修复时期 (清初至康熙二十五年),增建时期 (康熙二十五年至乾隆六十年),守成时期(嘉庆元年至清末)。作者详陈上述各时期内北京宫殿园囿的修建、损毁、修复等建筑沿革和使用情况,认真比较明、清两代建置的不同点。同时介绍了明代崇祯朝的内府诸衙门,附有详细的《内府衙门职掌表》,也收录了一部分宫词。书末简要介绍了民国以来拆除和改置的情况。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内容翔实,叙述准确完备,史料丰富; ②作者亲赴实地考察,“宫廷苑囿,无不遍览”,运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修正了史料中的一些错误; ③绘制出精细准确的图表,并且使用大量深具说服力的数字,便于查找。书后所附的明、清两代宫禁图,简而扼要,宫名番备,一览无遗,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本书由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
朱偰(1907-1968),财经学家、文物保护专家。字伯商。浙江海盐人,历史学家朱希祖之子。幼承庭训,天资聪颖。1929年北京大学毕业,旋留学德国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兼国立编译馆编审,讲授财政学、世界经济、经济名著选读等课,并对当时中国废银元实行纸币制、反洋货倾销、关税自主问题等做专题讲座,在各大报刊发表论文,声誉鹊起。抗战年间,历任财政部简任秘书、专卖事业司司长、关务署副署长、署长。公余踏遍南京名胜古迹,编撰系统介绍南京历史文化遗存的《金陵古籍图考》和《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二著,认为在长安、洛阳、北京、南京“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雄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1955年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工作。1956年在南京古城改造、大量名胜被毁之际,通过各种渠道紧急呼吁,为保护六朝古迹中华门城堡做出巨大努力。1957年因此被错划“右派”,1968年因不堪迫害自杀。学养深厚,著作丰富,著有经济、金融、货币论文百余篇。1930年作50万言《日本侵略满之研究》,是国内研究东北问题第一部专著。文学作品有小说《泡影》《怅望》《流到人间去的红叶》等41篇(册),游记集有《行云流水》等,译著有《漪溟湖》《燕语》等。新中国成立后著有《南京的名胜古迹》《苏州的名胜古迹》《元大都宫殿图考》《昔日京华:三种》等多种。(来源:江苏历代名人词典,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