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钟羲(光绪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五代十国)
翰林学士院省称,掌撰制诏之司,为清要之所。宋王溥《五代会要》卷一三《翰林院》:“掌纶之任,擢材而居。晋天福五年九月敕:‘废翰林学士院,其公事并归中书舍人。’开运元年六月敕:‘宜复置翰林学士院。’至三年正月,赐翰林学士院诏书、金印一面。”
(宋)
学士院沿唐旧称,罕用。因翰林院系宋代正式官署,总天文局、书艺局、图画局、医官局四局,掌供奉图画、弈棋、琴玩等事,以内侍官提举,与学士院为清要侍从之职截然不同。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九《王廷秀〈阅世录〉载明受之变甚备》:“宫门已闭。廷秀与察官林之平同宿,留于翰林院前,久之,入学士直舍,李邴为内翰。……有一阉走入学士院。”按:此系以翰林院称学士院之一例,特拈出供读者识别。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六之九五:“翰林院:掌天文、御书、供奉图画、琴玩之事,以执技事上。待诏、艺学、装銮、捏塑,无定员。置提举官一员,以内侍充。本院旧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四六:“《两朝国史志》学士院,学士六员,掌大诏命。”
(元)
(1)翰林兼国史院省称。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名宦》:“世皇特旨书大明殿碑与翰林院碑。”《元史·百官志》三:“翰林兼国史院,秩正二品。”宋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名宦》:“元有翰林国史院。”
(2)蒙古翰林院省称。《元史·刑法志》一:“诸翰林院应译、写制书,必呈中书省,共议其稿。”《元史·百官志》三:“蒙古翰林院,秩从二品。……至元八年,始立新字学士于国史院。十二年,别立翰林院。”
(明)
内阁大学士办公通谒之所称“朝房”,而署名、用印通称“翰林院”,相当于唐、宋宰相办公厅“政事堂”或“中书”。又,内阁下诸司、诸司上内阁文字抬头亦称翰林院,而不称内阁。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九《宰相朝房体制》:“宋世宰相居政事堂,受百僚参谒。本朝既不设宰相,亦无政事堂。凡为阁臣者,但以朝房为通谒之所。然署名翰林院,初非省曹公署也。”同前书卷一〇《翰林权重》:“内阁辅臣,俱系职词林。至今上任视事仍在翰苑。凡文移俱以翰林院印行之。”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明内阁诸臣》:“阁中有文渊阁印,印文独异诸司。凡封进诏草、登答章疏用之,不得下诸司。其下诸司者,以翰林院印;诸司上内阁,亦称翰林院。翰林院之入内阁,自解缙始也。”
(来源: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增订本), 2019-04)
本书是记述清代朝章国故、经济民生、风俗物产、旧闻轶事、学术渊源、艺术流派,满族人的轶闻佚作的一部纪事体诗话。(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