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过滤您的搜索...
出版年份
排序结果
出版时间--最近
关键词出现频次--最多
按相关性查看55个结果中的1-10
1/6 每页显示10|20|50|100
  • ISBN:7-5300-0207-4
    作者:汤用彬等编著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分章介绍北京市的宫殿、名胜古迹、寺庙、公园等文物古迹。书中主要部分为“文物志略”,介绍各处文物古迹的历史沿革、建置、地理位置、历史规模与现状等。(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 ISBN:978-7-200-11882-7
    作者:郭则沄主编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知寒轩谈荟》是一部由民国时期多位文史大家共同编著的笔记,由郭则沄主编。1937年,郭则沄 与傅增湘、夏仁虎、黄宾虹、陈宗蕃、姜忠奎、李响泉、柯昌泗、恩华、陶洙等文史学者在北海团城组织了“北京古学院”,搜集并刊印一些有价值而又罕见的古书,并时常聚会谈古论今,探讨学术。大家将所谈内容经查考后认真写出,陆续交与郭则沄修订,编印成为《知寒轩谈荟》四卷。本书文言行文,内容广泛,涉及史事、掌故、宫殿、礼仪制度、科举、宗教、寺庙、图书、经学、碑帖、字画、考古与文物、事物起源、风俗习惯等。(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 ISBN:11205.9
    作者:(清)震钧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清震钧(1857—1920)撰。十卷。钧字在廷,姓瓜尔佳氏,汉名唐晏,字元素,自号涉江道人,满洲镶红旗人,长居北京。曾官知县。著有《渤海国志》等。震钧网罗北京文献,走访调查,信手条记,追溯旧事而成是书,时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后又有所补记。约十一万余字。按皇城、南城、东城、北城、西城、外城东、外城西、郊坰、琐记、自叙排卷。主要内容有四:重大史事的纪实述略、典章仪礼的沿革变迁、地方故实的记录考证、名人佚事的调查记载。于清代北京的城建、名胜、交通、商业、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天灾、人祸无所不记,保存许多有价值的史料。是一部重要的城市专志。有1982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根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甘棠转舍刻本校点铅印本。顾平旦《震钧和人〈天咫偶闻〉》(载《北京史研究通讯》1981、4)可供参考。(来源:中国古文献大辞典·地理卷,1991-08)
  • ISBN:11205.13
    作者:(清)戴璐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清戴璐著。十二卷。本书所记为北京的掌故旧闻、名胜古迹、风土习俗,内卷一至卷四杂记清代掌故、衙署旧闻,卷五至卷一二分别记载清代北京中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与郊坰的里巷琐闻、名人遗事、名胜古迹、园林寺观等。所记曾居京师之著名文人,有吴伟业王士禛毛奇龄朱彝尊查慎行、汤右曾、赵翼等。嘉庆元年(1796)自序云:“余弱冠入都,留心掌故,尝阅王渔洋《偶谈》、《笔记》等书,思欲续辑,于是目见耳闻,随手漫笔”,“甲寅(1794)读礼闲居,重加芟削,见《旧闻考》、《宸垣识略》已载者,悉去之”,“院有新藤四本,渐次成阴,恒与客婆娑其下,爰仿渔洋《香祖》之例,即以名之。”有嘉庆间初刻本、光绪三年(1877)重刊本、民国间《说库》石印本与《北京历史风土丛书》石印本。近有1982年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排印本。(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1997-07)
  • ISBN:11205.2
    作者:(明)蒋一葵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明蒋一葵著。蒋一葵,字仲舒,别号石原,祖籍武进。曾任京师西城指挥使。所书8卷,卷1、卷2为皇都杂记,分皇都、皇城、禁苑、都市、歌咏、人物、奇事、食货、畿闉、公宇、方言、俗习、制尚、诗说诸门。卷3、卷4为郊坰杂记,分名山、名寺、名迹、名诗、桥梁、形胜、陵寝、游碣诸门。卷5、卷6为畿辅杂记,分为驿馆、碑、墓、山河、雄锁、山川、津梁、形胜、古迹等门。卷7、卷8为关镇杂记,分为关、镇、台、城、路、岭、峪、口、城堡和塞外诸夷等门。每卷门目之下再分细目,包罗万象的介绍了北京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皇都杂记,对古都京城的地理沿革、历史掌故、风俗物产都有记述,其中间有不少帝王及宫中人员的轶闻故事,有的则涉及明代的政治,如卷1。南城条载: “英宗9岁登极,有诏凡事白于张太后然后行。太后令付内阁议决。每数日必遣中官入阁,问连日曾有何事来商榷,具帖开报,验有不付阁议者,即召司礼监责之。内阁票拟始此。” 诸如此类,则是可与正史佐证的资料了。是书是通过实地访问和参证文献记录编成的,作者在京做过官,曾经到处走访荒台断碑,考察古迹,又留心各种稗官野史中的有关记载,因此,在为数并不很多的北京地方文献中,是书亦为可资参考的重要著作。不过是书每条的介绍大都简略,体例编排也不严谨,而且对农民起义的看法,也是反动的。此书1960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982年,北京古籍出版社重新出版此书。(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
  • ISBN:12205.7
    作者:(清)励宗万撰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

    《京城古迹考》:清励宗万撰。励宗万(1705—1759),字滋大、号衣园,直隶静海人。康熙六十年(1721) 进士。是书为他奉乾隆帝命,对北京古迹作了一番调查后写成的。书不分卷,是将北京划分为东西南北城四区加以介绍的。共列东城的东岳庙、碧霞元君庙、宋仁宗篆书针炙经石刻、于少保忠肃祠、泡子河、吕公祠、月河梵院,南城的万柳堂、三忠祠、鱼藻池、天庆寺、崇真宫、丰台、晋阳庵、报国寺、昆庐阁、三忠祠,西城的团殿、白塔寺、弘慈广济寺、元佑圣王灵应庙、护国寺、鹫峰寺、天宁寺塔、慈寿寺、土城、元福宫、万寿寺、高粱桥、卢沟桥、题应寺、圣感寺、元灵福寺、寿安寺、潭柘寺、戒坛寺,北城的石鼓、文丞相祠、彝伦堂古松、定武本《兰亭序》、延祐二年进士题名记、唐火神庙、莲花池、古墨斋、满井、古蓟门等46处,每处先引证前人记述,再叙当时目睹情形,记录了 “向时名迹,或升为禁地,或湮为荒野,或变迁于兵燹,或埋没于尘嚣” 的种种景况。有的则不但叙古迹的沿革,且辨史传的正误,如团殿条,参证多种史书,确认团殿是金章宗为李宸妃建的添妆之所,就是不但与北京史地有关,且与帝王和后妃生活有关的考证文字了。是书1964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标点本。198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又重新排印此书。(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


    《日下尊闻录》:不著撰者姓名,由文中内容推知,作者大约为清中后期时代的人。是书5卷,记载了清代宫廷苑囿的许多情况以及辑录了乾隆皇帝的诗句。其中有乾清宫、坤宁宫、斋宫、景福宫、寿康宫、雍和宫、重华宫、建福宫、安佑宫、瑞应宫、元灵宫、寿皇殿、圆明园殿、勤政殿、大光明殿、祈年殿、南薰殿等分布在皇宫、景山、圆明园以及城中各处宫殿的所在、由来、用途和匾额题词。如雍和宫条,就介绍其在皇城东北,原为世宗宪皇帝藩邸,登极后命名曰雍和宫,宫之东为书院……书院正室悬世宗宪皇帝额曰太和斋,又额曰为善最乐。另外是书还记录了多处景观因皇帝题词而得名或由帝王御书匾额的史事,提供了不少北京故都名胜古迹名称的由来和因帝王题咏而更加出名的资料,可为参考。是书的编排是摘取宫苑斋馆品称、匾额和诗题作为标目,按末字分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声排列,体例颇为特殊。但也有御门、亲耕等典礼内容的编排,异于上述体例,需要阅读时注意区别。是书有清咸丰三年 (1852) 安和轩刻本,1964年,北京出版社据此本排印此书,并和《京城古迹考》合订出版。198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据1964年的本子重新排印此书出版。(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

  • ISBN:12205.2
    作者:(明)刘侗,(明)于奕正著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帝京景物略,明刘侗(1593—1637)、于奕正(1596—1636)撰。八卷。侗字同人,号格庵,湖北麻城人。崇祯进士,官至知县;奕正初名继鲁,字司直,宛平(今北京)人。崇祯秀才。二人曾合撰《南京景物略》。为续补《燕史》、《宛署杂记》、《长安客话》、《长安可游记》诸书,广征旧史,穷搜见闻,于崇祯八年(1635)成书。正文约二十二万字。按城池方位内外依次记叙,西山分上下,殿以“畿辅名宦”。冠二序与略例。计一百三十余目。内容以北京名胜园林为主,如写北京寺观之首的香山寺和香山,详记其名胜古迹和四季景观。他如卧佛寺婆罗树、李园、米园情况,记叙细腻。对明代北京人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记载尤详。是研究北京历史和游览的重要资料。有1980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据明崇祯八年(1635)刻本标注铅印本。张次溪《〈帝京景物略〉的著者和它的版本》(载《北京史论文集》第二辑)可供参考。(来源:中国古文献大辞典·地理卷, 1991-08)
  • ISBN:7-5300-0085-3
    作者:(清)奕赓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十一种,二十一卷。清奕赓(生卒年不详)撰。奕赓为满洲正黄旗人,庄亲王之子,官三等侍卫。该书所收十一种为《东华录缀言》六卷、《清语人名译汉》二卷、《歌章祝辞辑录》二卷,《谥法续考》一卷、《本朝王公封号》一卷、《封谥翻清》一卷、《侍卫琐言》一卷补一卷、《管见所及》一卷补遗一卷、《寄楮备谈》一卷、《煨柮闲谈》一卷、《括谈》二卷。其中《东华录缀言》为校雠之作,其自序云:蒋良骥《东华录》初无镌本,传抄既广,鱼鲁颇多,余尝校雠重钞,分为六卷,每卷末附缀言数则,就事考事,亦颇详赅。每一翻阅,眼界顿明。今春无事,将缀言另录一通,以当温习。《清语人名译汉》将清初至乾嘉译法不一的清人名更定统一的译名。《侍卫琐言》是奕赓入值内宫六年,习于宫廷仪卫典礼制度,撰其所见闻之礼仪制度等。《管见所及》、《寄楮备谈》也是按年编载记清代仪制之书,此类著述有助于清史研究。该书于清代只有稿本之传钞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始有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排印本。(来源:四库大辞典·下, 1996-01)
  • ISBN:7-5300-0018-7
    作者:朱偰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朱偰著。是一部比较和研究明清两代北京宫苑建置沿革的专著。作者以 “清晰之系统,精审之图绘,叙述故宫之沿革”,以达到 “昭示北京宫阙递嬗沿革之迹” 的目的 (见本书“绪论”)。全书分为四章,即明代之建置,明崇祯朝之皇城及宫阙制度,清代之建置,民国以来之兴废。第一章介绍明代宫苑 “递嬗变迁”的四个阶段: 缔造时期 (永乐至景泰),扩充时期(天顺至嘉靖),守成时期 (隆庆至崇祯) 和毁坏时期 (李自成进北京)。第三章介绍清代经历的三个时期,即修复时期 (清初至康熙二十五年),增建时期 (康熙二十五年至乾隆六十年),守成时期(嘉庆元年至清末)。作者详陈上述各时期内北京宫殿园囿的修建、损毁、修复等建筑沿革和使用情况,认真比较明、清两代建置的不同点。同时介绍了明代崇祯朝的内府诸衙门,附有详细的《内府衙门职掌表》,也收录了一部分宫词。书末简要介绍了民国以来拆除和改置的情况。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内容翔实,叙述准确完备,史料丰富; ②作者亲赴实地考察,“宫廷苑囿,无不遍览”,运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修正了史料中的一些错误; ③绘制出精细准确的图表,并且使用大量深具说服力的数字,便于查找。书后所附的明、清两代宫禁图,简而扼要,宫名番备,一览无遗,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本书由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
  • ISBN:978-7-200-16989-8
    作者:(清)何道增等修;(清)张惇德纂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

    本书以光绪七年(1881)刻本《光绪延庆州志》为底本,对延庆的历史地理、官制沿革、名山大川、村落田产、诗文碑刻等领域做了记载。(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光绪延庆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共十四卷。屠秉懿、何道增修,张惇德纂。《光绪延庆州志》初创于同治十年(1871),光绪五年(1879)续修、光绪七年(1881)《光绪延庆州志》由河北栾城张惇德编纂完成。张惇徳号称“清末直隶省纂修方志第一人”,他对该书的刊刻出版功不可没。这部州志,是帝制时代延庆方志中卷数、字数最多的一部,也是延庆现存古籍文献学术价值较高的一部地方志书。全书体例较完备,编排合理,对旧志讹误多所纠正。以表格形式来反映延庆事务是《光绪延庆州志》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如沿革表、职官表、选举表、田赋表、村镇表等,在沿革表下又分朝代、统部、州郡、州境;在村镇表下又列村名、四至、八到、街道、户口、田赋、井泉、山川、庙宇;在田赋表下先分朝代,再分纪年、实在地、夏地、秋地、谷草,各类分别记载。层次清楚,一目了然,既清楚又简洁,故有“网罗旧闻,搜讨载籍,订讹辨疑,补阙增新”之说。《光绪延庆州志》在延庆诸志中是较好的一部,为延庆人了解乡情或研究延庆历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来源:延庆志书的里程碑——点校本《光绪延庆州志延庆州乡土志要略》出版发行 郭东亮)


    《延庆州乡土志要略》,佚名撰。光绪末年,全国各府州县厅,根据《奏定学堂章程》,应京师编书局之咨请而编纂的地方志。有的学者指出乡土志具有教科书和地方志两重特性,它既是一种体例特殊的地方志,又是处于转型期的教学课本。《延庆州乡土志要略》是北京十六区唯一留存的清末地方教材,是按光绪三十一年(1905)学部颁《乡土志例目》标准写成的;尽管体例简略,但其独到之处和史料价值不可低估。第一,《延庆州乡土志要略》补充了光绪七年(1881)至三十三年(1907)年间延庆地区的历史,特别是保存了义和团运动时期延庆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珍贵史料。第二,概述详细记述了晚清最后几位知州在任期间大力植树的功绩,为当代延庆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比较详实的文献资料。第三,该书将延庆州分为中区、东区、西区和南区四个区域,按古跡、寺庙、坊表、学堂等类别分别记述,并附各区村庄,今人可以从中了解晚清时期延庆地区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第四,该书记述了清末延庆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变化。可以说,《延庆州乡土志要略》是《光绪延庆州志》的姊妹篇,加之其篇幅短小,不易单独刊印,故而将这两部地方志书合并出版。 (来源:延庆志书的里程碑——点校本《光绪延庆州志延庆州乡土志要略》出版发行 郭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