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北京宫殿即将建成,钦天监奏明年正月初一为吉日,应御新殿受朝贺。于是,永乐十八年(1420)九月初四,成祖定都北京,并遣户部尚书夏原吉往召皇太子及太孙,限期十二月底到北京。二十二日,又下诏:自明年正月,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设六部,云行在之称。并取南京各印信给京师诸衙门,另铸南京诸衙门印信,全加“南京”二字。十一月初四,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十一日大祀南效,十五日赦。
永乐元年(1403)成祖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1421)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初年,仁宗欲迁都南京,命北京诸司仍称行在。正统六年(1441)八月,宁波知府郑恪请定都京师,改号南京,英宗从之。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宫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为京师,罢北京行在之称。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
永乐二十二年(1424)十月,谕户部尚书郭资:往年百官军士扈从,每月给米五斗。如今建都北京,这些人都有家室,恐怕不够维持其生计。常常是遵纪守法者被饥寒所困扰,而贪赃枉法者则肆无忌惮。于是,命令增发京官及军士月廪。
旧制京师八府只设一巡抚驻蓟州。因鞑靼寇边,一官不能兼顾,遂于成化八年(1472)应都给事梁璟之请设东、西二巡抚:东治顺天府、永平府,驻遵化;西治保定等六府,兼提督紫荆关、倒马关,驻真定。遂为永制。
嘉靖二十九年(1550)九月五日,嘉靖帝任命“工部左侍郎孙檜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蓟州军务,节制河间,真保,辽东兵马,镇巡以下,悉听节制”来加强蓟辽地区的防御。
清初开国五大臣是努尔哈赤最倚重的亲信,分别是:瓜尔佳信男公费英东。费英东是满洲镶黄旗人,父亲是苏完部首领索尔果。费英东自幼习武,骁勇善战,是努尔哈赤早期的得力助手,参与多次重要战役,包括攻克瓦尔喀部和乌拉部等。钮祜禄弘毅公额亦都。额亦都是女真人,隶属满洲镶黄旗。额亦都自幼丧父,13岁时为父报仇,后投奔努尔哈赤。他以勇猛和胆识著称,参与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并在后金建立后成为五大臣之一。董鄂温顺公何和礼。何和礼原为栋鄂部首领,后归附努尔哈赤。他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娶其女为妻。后金建立后,何和礼成为五大臣之一,参与了萨尔浒之战、沈阳辽阳之战等重要战役。佟佳忠烈公扈尔汉。扈尔汉隶满洲正白旗人,从其父归顺建州。努尔哈赤收其为养子,赐号觉罗氏。扈尔汉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乌拉部的战役中,他作为前锋立下战功。后金建立后,扈尔汉成为五大臣之一,执掌镶白旗。觉尔察安费扬古。安费扬古隶满洲镶蓝旗,世居瑚济寨。他随父归顺努尔哈赤,并在攻取辽沈等战役中表现出色。安费扬古在后金建立后成为五大臣之一。这五大臣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赋予极高的信任和重要的职责。他们的忠诚、勇气和智慧对清朝的早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来源:百度百科)
明与后金之著名战役。万历四十六年(1618),后金军攻陷抚顺、清河(在今辽宁本溪)等地。明廷决定大举反击。次年,经略杨镐统兵八万八千余人,号称二十四万(一作四十七万),分四路合击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得侦卒探报,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只留少数兵力留守后方,集中八旗六万之众,首先迎击左翼中路的杜松军。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县东北浑河南岸)之役,杜松及所部三万之众,悉被歼灭。明北路马林军闻杜松已败,急据尚间崖(距萨尔浒约三四十里)掘濠坚守。努尔哈赤移师击之,一举尽歼,马林仅以身免。明南路刘綎军绕道进逼赫图阿拉,以路远不知萨尔浒败讯。努尔哈赤命降将持杜松令箭,催刘部速进,诈称杜部已近敌城。刘綎信之,亲率前军进击,中伏战死,南路军亦败。惟右翼中路军李如柏部,因杨镐闻败后急檄撤退,得免。是役,明折军四万三千余人,文武官三百余人,其中杜松、刘綎均一时名将。后金军死伤不过数百人。这是后金与明朝兴亡史上的重大转折。(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崇祯九年(1636)四月十一日,后金国汗皇太极称帝,改元崇德,以是年为崇德元年;改国号金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定都沈阳。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次日,清太宗率百官祭太庙,尊奉父努尔哈赤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庙号太祖;祖父到始祖都尊奉为王。十天后,清太宗大封其臣属。其诸兄弟子侄、诸外藩蒙古贝勒,及明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封为王。清太宗即位之典持续约二十余天,礼仪多仿汉制。
皇太极(1592-1643),努尔哈赤第八子、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继位称汗,改明年为天聪元年。先后稳定内部,出掠城池,统一女真、蒙古各部,占据朝鲜。创建大清,制定各种政治制度。对明和战并举,势力不断扩大。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卒,在位十八年。庙号太宗。子福临即位,多尔衮、济尔哈朗辅政。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病死。随即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皇亲贵族内部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当时,太宗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太宗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是帝位的主要竞争者。太宗长兄、礼亲王代善和两黄旗大臣索尼等力主立豪格为帝,豪格却表示辞让,这就给坚决反对他的多尔衮兄弟及其亲信制造了机会。但在多尔衮亲信力劝其为帝时,太宗的亲信将领佩剑而前,坚决表示以死拥立太宗子为帝。这种剑拔弩张之势,使多尔衮感到自己的力量与争夺帝位的对手相比,并不占有优势,于是提出立太宗第九子,不满六岁的福临为帝,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声称待到福临年长之后即归政。这一折衷方案被诸王贝勒所接受,从而避免了满洲贵族的分裂。福临于顺治元年(1644)入关后,改元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