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伯颜(1236年-1295年1月11日),一译巴延 ,蒙古八邻部人 。大蒙古国至元朝初年名臣。伯颜自少长于西域 ,以深略善断著称。至元初年,奉伊儿汗旭烈兀命奉使入朝,受元世祖忽必烈赏识,拜中书左丞相,后升任同知枢密院事。至元十一年(1274年),统兵伐南宋,与阿术统中路取鄂州、汉阳等地,沿长江东下,次年取黄州、蕲州、江州、安庆、池州等地,大败宋宰相贾似道军于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寻进中书右丞相。至元十三年(1276年)陷临安,俘宋恭帝、谢太后等北还。南宋灭亡后,又出镇和林,屡次讨平昔里吉、乃颜及海都等宗王叛乱。忽必烈驾崩后,受顾命拥戴元成宗铁穆耳即位,拜太傅、录军国重事。至元三十一年十二月(1295年1月),伯颜病逝,年五十九。累赠宣忠佐命开济翊戴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淮王,谥号“忠武”。伯颜智略过人,深明大义,用兵筹谋,出神入化。统二十万大军伐宋,如统一人。还朝之后,口不言功,行囊仅有随身衣被。又善作诗文,是蒙古族中较早学习运用汉文创作的诗人,有诗词数首传世[3-4] 。
卢元(生卒年不详),字子达,玉田(今属河北)人。幼聪敏,年未二十试于长安,策论第一,擢第。
明安,博尔济吉特氏。黄金家族后裔,蒙古兀鲁特部贝勒。 天聪三年(1629年),与固山额真武讷格、额驸恩格德尔一起降服察哈尔二千户。天聪五年(1631年)跟从皇太极伐明,围攻大凌河城。大败祖大寿。天聪六年(1632年),又跟从皇太极讨伐察哈尔。天聪八年(1634年),改封为三等昂邦章京。顺治初年,进封为二等伯。逝世之后,追谥忠顺。
温承惠(1755—1832),清朝大臣。字景侨,号慎余,晚号七十愚叟,山西太谷人。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贡进入国子监,朝考时被列为一等,随后在吏部担任七品小官,不久后升任郎中。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起,温承惠先后担任陕西督粮道、陕西延榆绥道、陕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西巡抚、福建巡抚、闵浙总督、直隶总督等职。 温承惠晚年多次受到贬谪。道光十二年(1832年),温承惠卒于家中。
刘蕡(liu fén)(?—848年):字去华,唐代宝历三年进士,善作文,耿介嫉恶,祖籍幽州昌平,就是今天北京市昌平。太和一年参加“贤良方正”科举考试时,秉笔直书,主张除掉宦官,考官赞善他的策论,但不敢授以官职。后令狐楚、牛僧孺等镇守地方时,征召为幕僚从事,授秘书郎。终因宦官诬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
于七, 汉族。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为了恢复明王朝,挥师抗清,激发了北方各地农民的起义。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秋,于七第二次领导农民在锯齿牙山起义抗清,登莱二府人民纷起响应,反清烈火燃遍胶东。70岁时被举为方丈,他享高寿,老死在华严庵。现华严寺(华严庵)善和的墓塔已修复,寺外立了于七石雕像。
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异母弟)之玄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中国目录学鼻祖。  以门荫入仕,起家辇郎。汉宣帝时,授谏大夫、给事中。汉元帝即位,授宗正卿。反对宦官弘恭、石显,坐罪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出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世称刘中垒。建平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岁。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五经通义》。编订《楚辞》,联合儿子刘歆共同编订《山海经》。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为主要特色,作品收录于《刘子政集》。
甘棠(1842~1924)原名大霖,号醉霞,祖籍四川城口人,后迁砖坪厅定居。甘棠出生于支河易家坪贫苦农民家庭,读私塾两年,9岁母去世,由舅父詹惠堂带到平利洛河抚养。甘棠天资聪颖、喜爱绘画,十五岁学习泥水匠,十八岁出师,不久,又回支河,拜王忍泰为师学画。甘棠绘画出名,后出游兴安、西安等地,卖画为生。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逃西安避难。鹿传霖召甘棠绘画,甘棠绘一幅葡萄图,慈禧见后大喜,留甘棠供职,赐五品俸禄。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后,他参加紫光阁绘画。此后,画技名播京师。甘棠一生擅长浓墨画人物、花草、水山,仍保存不少珍品墨迹。晚年以卖画为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开阔视野。民国十三年(1924)病逝于北京。
刘琨(270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省无极县)人。西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光禄大夫刘蕃之子。 出身中山刘氏。工于诗赋,少有文名,为金谷“二十四友”重要成员。八王之乱起,效力于诸王,累迁并州刺史,封广武侯。永嘉之乱,坚守晋阳九载,抵御汉赵和后赵入侵。晋愍帝即位,拜司空、大将军、都督并冀幽诸军事。并州为石勒所陷后,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约为兄弟,惨遭杀害。太兴三年(320年),平反昭雪,追赠侍中、太尉,谥号为愍。 刘琨善于文学,精通音律,诗歌多描写边塞生活。《隋书·经籍志》有《刘琨集》9卷,又有《别集》12卷。明朝张溥辑为《刘中山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来源:百度百科)
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元朝第五位皇帝(1320年—1323年在位),蒙古帝国第九位大汗。元仁宗嫡子。 大德七年(1303年)出生,延祐三年(1316年)立为皇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即位,时年17岁,次年改元“至治”。元英宗自幼受儒学熏陶,登基后继续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元英宗亲政后进行改革,并实施了一些新政,比如裁减冗官,监督官员不法行为,颁布新法律,采用“助役法”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十九日颁布了《大元通制》。史称“至治改革”。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国势大有起色,但新政却触及到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驻营于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人弑杀,史称“南坡之变”。元英宗在位四年,享年二十一岁,庙号英宗,谥号睿圣文孝皇帝,蒙古语称号格坚皇帝。(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