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达海(1595年-1632年),觉尔察氏,赐号巴克什,满洲正蓝旗人,世居觉尔察,以地为氏,散秩大臣爱密禅第三子。   中国满族语文学家。   达海早年即通满、汉两种语文。清太宗(皇太极)时主持译述汉籍、记注国政的文馆。天聪四年(1630年),授游击。天聪五年(1631年),赐号巴克什。天聪六年(1632年),奉太宗之命,改进满族早期的文字老满文。   后因积劳成疾,未竟而卒,年仅38岁。   达海除了改进满文,对汉文亦有造诣,译有《大明会典》《素书》《三略》《六韬》《孟子》《三国志》以及《通鉴》《大乘经》等,为满、汉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因改造满文、翻译著述,被誉为满族“圣人”。 (来源:百度百科)
王鏊(ào)(1450年9月22日   —1524年4月14日   ),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名臣、文学家。   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他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为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明孝宗时历侍讲学士、日讲官、吏部右侍郎等职。明武宗时任吏部左侍郎,与吏部尚书韩文等请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但事败未成。旋即入阁,拜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次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王鏊在任上尽力保护受刘瑾迫害之人,并屡次劝谏刘瑾,终因无法挽救时局而辞官归乡。此后家居十六年,终不复出。嘉靖三年(1524年)去世,年七十五。追赠太傅,谥号“文恪”,世称“王文恪”。王守仁赞其为“完人”   ,唐寅赠联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王鏊博学有识鉴,经学通明,制行修谨,文章修洁。善书法,多藏书   。为弘治、正德间文体变革的先行者和楷模。   他黜浮崇古的文学观和尚经术、去险诡的取士倾向,影响了一代文风。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传世。 (来源:百度百科)
王言:汉族,王伟之子,江西兴国潋江镇人,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进士,官至知至诰。 天禧三年(1019),王言荣登进士榜,仕至太常寺少卿,赠金紫光禄大夫。子承父志,加官进爵,誉满芙蓉小山村。过了27年,到庆历六年(1046),王言的儿子王介也登上了进士榜,接着在嘉祐六年(1061),宋仁宗诏应科举贤良(制科考试,不同于进士考试),入围的十五人中,王介拔得头筹(苏轼得第二名,苏辙得第三名),官至秘阁校理、延康殿太学士。喜讯传来,整个常山城为之轰动,全城父老乡亲都为有这么一位杰出人才而欢欣鼓舞。从此,王介名声大震,成为王氏后裔和当地青年学子的楷模和典范。
赵普(922年-992年8月18日),字则平。幽州蓟县人,后徙居河南洛阳。   五代至北宋初年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赵普早年曾被后周永兴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后成为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的幕僚。显德七年(960年),策划发动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独相十年   。在此期间,赵普协助赵匡胤进行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重大措施。开宝六年(973年)罢相,出镇河阳三城。宋太宗即位后又分别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端拱元年(988年)两度拜相,其间主导策划秦王赵廷美谋反案,打压赵廷美与兵部尚书卢多逊   。晚年因病多次请求致仕,累授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师、中书令,封魏国公。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于洛阳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赠尚书令、韩王,谥号“忠献”,并配飨宋太祖庙庭。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他为人刚毅果断,在宋初制订统一战争方案和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来源:百度百科)
卿云是唐代的一位文学家,代表作有《长安言怀寄沈彬侍郎》等。
魏武帝曹操(155年 —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一说本姓夏侯 (详见“人物争议”目录),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建安十八年(213年),封魏公。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取汉中。次年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葬于高陵。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同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王昌(?~24年),又称王郎,是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 ,西汉末年历史人物。王昌初以卜相为业。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舆,以图大事。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二月,西汉宗室刘林和赵郡豪族李育等人拥立王郎为皇帝,定都邯郸,史称赵汉。更始二年(24年)5月,刘秀联军攻破邯郸,王昌兵败被杀。
帖木儿(波斯-阿拉伯文:تیمور,拉丁转写:Tēmōr,英语:Timur;1336年4月9日—1405年2月18日 ),帖木儿帝国创建者(1370年4月10日—1405年2月18日在位) 。绰号“帖木儿兰”(即“跛足帖木儿”) 。帖木儿出身突厥化的蒙古贵族[2-3] 。早年臣属于东察合台汗秃忽鲁帖木儿。1362年,与内兄、赫拉特领主迷里忽辛起兵反抗东察合台贵族,通过扶持傀儡哈比勒沙的方式分治河中。1370年杀死迷里忽辛,夺得西察合台汗国政权,自称“大埃米尔”,定都巴里黑,建立帖木儿帝国 。后迁都撒马尔罕,改称“苏丹”。1388年至1390年间,征服花剌子模、阿富汗,降伏东察合台汗国。在此期间,屡次西征,征服波斯全境。1391年及1395年,分别在昆都尔察河谷、帖列克河战役大败金帐汗脱脱迷失,北上扫荡金帐汗国。1398年东征印度德里苏丹国,摧毁德里、旁遮普、克什米尔地区。1399年起出征叙利亚,败马穆鲁克王朝。1402年在安卡拉战役大败奥斯曼帝国,俘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一世。经过一系列的征服,形成东起北印度,西达小亚细亚,南濒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北抵里海、咸海的帝国 。1404年11月,率20万军队准备攻打中国明朝,1405年2月病逝于讹答剌,享年69岁 。后人所知的帖木尔的传奇历史,绝大部分来自《胜利书》《帖木儿自传》。其后裔巴布尔创建了印度莫卧儿帝国。(概述内图片: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格拉西莫夫复原的帖木儿头雕,shakko上传  )
周章(?~公元前209年),字文,战国末年楚国陈县人。 [1] 曾先后效力过项燕、春申君。秦末陈胜起义时,被任命为将军,率领主力部队向西攻打秦军。兵临戏亭(今陕西临潼东),距离咸阳仅百余里,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被秦将章邯所败,自刭而死。
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1281年—1311年),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七任大汗(1307年—1311年在位)。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裕宗真金之孙、顺宗答剌麻八剌之子、成宗铁穆耳之侄。母亲是昭献元圣皇后答己,弟弟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海山早年在宫中受过一定程度的儒学教育,1299年受命出镇漠北,平息海都之乱。1304年被封为怀宁王。1307年元成宗无嗣而崩,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发动政变,除掉了成宗皇后伯岳吾·卜鲁罕及她试图拥立的安西王阿难答,海山则自漠北率军南下,取得皇位继承权,并登基于上都。作为报酬,他册封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海山在位不足四年,却实施了许多改革。他标榜“溥从宽大”,大范围地封官赏赐,在中书省外另立尚书省,兴建元中都,推行理财政策,发行“至大银钞”和“至大通宝”,强化海运,增课赋税。文化上,在崇信藏传佛教的同时延续宗教自由政策,并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1311年初,海山驾崩于大都,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海山的所有改革措施未收成效便戛然而止。海山去世后,庙号武宗,谥号仁惠宣孝皇帝。蒙古汗号是曲律汗。(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