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许国(1527~1596年),字维桢,号颍阳,徽州府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徽商许鈇次子。 [1] 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先后出任翰林检讨、国子祭酒 、太常卿、太子詹事、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务。 [2] 平夷云南大小金川叛乱有功,拜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万历二十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岁,赠少保兼太子太保,谥号文穆,修建许国石坊作为纪念,著有《许文穆公集》。
元通(?~501年),字昙和,北魏献文帝之孙,咸阳王元禧长子,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元通因其父元禧谋反兵败,逃到河内。河内太守陆琇与元通有交情,陆琇听说元禧兵败,乃杀元通。 
黄淮(1367年6月1日-1449年6月22日),字宗豫,号介庵,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明朝初年政治家、内阁首辅。 洪武三十年(1397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朱棣称帝后,与解缙、杨士奇等人共直文渊阁,专掌制敕,后转任翰林院侍读,永乐五年(1407年)进右春坊大学士。仁宗时,任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洪熙元年(1425年),进少保、户部尚书。宣德间,曾以七十岁高龄主持会试。他历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为一代名臣。正统十四年(1449年)去世,年八十三,谥文简。 [1] 他是明朝内阁初创期间的重臣,历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官至“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著有《省愆集》和《介庵集》。
窦仪(914年—966年),字可象,蓟州渔阳(今天津市蓟县)人,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长子。五代后期至北宋初年大臣、学者。后晋时期,窦仪登进士第,任景延广僚属。仕于后汉、后周两朝,历任右补阙、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北宋建立后,官至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事,后改任礼部尚书。乾德四年(966年)去世,年五十三。获赠右仆射。窦仪因学问优博、通晓典故而受宋太祖器重。曾奉命主撰《建隆重定刑统》(即《宋刑统》)三十卷、《建隆编敕》四卷。
孙祖寿(?——1629年),字必之,祖籍在汴梁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永乐间迁居昌平州(今北京昌平),明末抗清名将。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1-2]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张璁(1475年12月27日-1539年2月24日),字秉用,号罗峰。后为避御讳,明世宗赐名“孚敬” ,字茂恭。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今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人,祖籍福建莆田。明朝中期重臣,“大礼议”事件中重要人物。张璁为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在明世宗初年三度位居首辅,史称“终嘉靖之世,语相业者,迄无若孚敬云”。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病逝后获赠为太师,谥文忠。 (概述内图片来源: )
苏元,西汉时人,苏武之子,因参与上官桀谋反被诛杀。昭帝始元七年(前80年),左将军上官桀、骠骑将军上官安父子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燕王刘旦、鄂邑公主谋反,苏武之子苏元因参与阴谋,而被处死。 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记下霍光的过失交给燕王刘旦,使刘旦上书昭帝,告发霍光。 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肯降。但回到汉朝后,只为典属国。 然而霍光属下长史并无功劳,却被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直到刘旦等人被处死,追查同谋者。苏武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其子又参与谋反。 廷尉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奏章搁置,只将苏武免官。
周道 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军事家,任东吴三军大都督,周瑜亲长兄。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