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1629—1709)清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别号小长庐钓鱼师、金风亭长、第一十六洞天武夷仙掌峰天游观道士、松风老人。康熙己未(1679年)开博学鸿儒科,以布衣入选,授检讨。充日讲起居注官,入直南书房,甚得康熙帝赏识,与姜宸英、严绳孙合称“海内三布衣”。原藏书三万卷,归田之后,续收四万余卷,又上海李君赠二千五百卷,于是拥书八万卷。其子昆田亦能读之。著有《曝书亭全集》、《经义考》、《明诗综》、《词综》、《日下旧闻》等。又有《五代史补注》、《禾录》、《瀛州道古录》,俱属稿未成。撰《潜采堂书目》四卷、《潜采堂宋金元人集目》一卷。室名有“曝书亭”、“娱老斋”、“舫”、“新愞斋”、“潜采堂”等。藏印有“潜采堂”、“南书房旧讲官”、“梅会里朱氏潜采堂藏书”、“七品官耳”、“秀水朱彝尊锡鬯氏”、“彝尊曾读”、“竹垞老人”、“朱彝尊锡鬯印”、“秀水朱氏潜采堂图书”、“文恪曾孙”、“小长庐”、“朱彝尊”、“竹垞藏书记”、“锡鬯”、“彝尊私印”、“竹垞”、“曝书亭珍藏”、“朱彝尊印”、“小长庐钓鱼师”、“南书房读史记”、“朱氏潜采堂藏书”、“我生之年岁在屠维大荒落月在橘壮十四日癸酉时”等。
(来源于:《历代藏书家辞典》)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鷗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少时见天下将乱,舍时文不学,而肆力于三《礼》、《春秋》内外传、楚辞、《文选》等。十七岁始学诗。
清世祖顺治(1644—1661)间,在吴越间参与党社活动,与当时著名明遗民学者、诗人有密切的往来,如顾炎武、屈大均、李良年、李符等都与之有交往;并参与魏耕、祁班孙等人“通海”活动,协助郑成功、张煌言从海上大举反攻,震动了江南半壁江山。兵败后,魏、祁等死难,彝尊避祸亡命永嘉。
圣祖康熙(1662—1722)初,政局稳定,方回到家乡。
康熙三年(1664),开始漫游四方,曾往扬州、山西、福建、江宁等地,其名声已著于大江南北。康熙十八年,举博学宏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直南书房,成为文学侍从之臣。康熙二十三年,因私抄禁中书,被劾降一级。后复原官。
康熙三十一年,再度被罢官,辞京归乡,晚年以著述为事。彝尊早年抱遗民之恨,并一度秘密从事抗清活动,故其早期诗篇颇多怀恋故国之作,通过托物言志、怀古抒情以表达国破家亡的悲痛与抗清复明之志,其中较著名者有《岳忠武王墓》、《于忠肃公祠》、《文丞相祠》等,但多忌讳,不敢正面涉及民族矛盾和斗争。此时期作品多摅写其因国事飘泊在外的感受和揭露清官兵的暴行,如《登大庾岭》、《捉人行》、《马草行》等,从中可见在战乱尾声中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还是十分深重的。彝尊后期投入清统治集团,其作品则多为应酬而敷衍成篇者,甚至有些篇章为旧作改题而再存者,才华较早期作品大为减色。有些描写各地风物民俗的组诗,如《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写其家乡风情;《雄州歌》、《岭外归舟杂诗》、《西湖竹枝词》、《太湖罛船竹枝词》等富于民歌情调,充满乡土气息。以作者青年时代爱情生活为题材的《风怀二百韵》,描写细腻,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性很强的叙事诗。于源云:“竹垞太史《风怀诗二百韵》,摛词美富,冠绝古今。晚年定稿,有愿不食两庑特豚(按,指宁肯舍弃配享孔庙的资格)语。”(见《柳隐丛谭》)足见作者对此诗的珍视。其诗,早期风格豪迈激荡,吴梅村曾以太白譬之;中年以后逐渐变为浑厚苍凉。彝尊反对分唐界宋,不以师承相标榜,学富才赡,诗风颇能与其所写题材相适应。如《玉带生歌》描写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与民族气节,豪纵跌宕,富于气势;写爱情的作品则风流旖旎;写民风民俗的绝句则明朗婉畅。彝尊学识极富,亦往往以学问入诗,能寓典则于文从字顺之中。朱庭珍云:“朱竹垞诗,书卷淹博,规格浑成,力才雄富,工候湛深,造诣实过阮亭。”(《筱园诗话》)当时彝尊与王士禛齐名,有“南朱北王”之说,实际其成就超过士禛。彝尊还工古文与词,其词与陈维崧齐名,曾合刊《朱陈村词》,并主张宗法张炎,提倡“清空”,开创了浙西词派。在经学、史学上亦均有成就。其诗文收入其晚年自订的《曝书亭集》八十一卷。此集只存诗二千馀首,二十二卷,删去了许多早年所写富于批判精神的作品。还编选《明诗综》一百卷、《词综》三十四卷。著有《静志居诗话》。另编纂了大型经学著作《经义考》三百卷,北京方志《日下旧闻》四十二卷及《欧阳子五代史注》等。陈廷敬为撰墓志铭,杨谦撰有《朱竹垞先生年谱》。《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一有传。
(来源:中国诗学大辞典, 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