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阿里衮(?—1769或1777)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钮祜禄氏。字松崖。内大臣德音之子。乾隆四年(1739)至十二年(1747),历任副都统、侍郎,湖南、山西、山东巡抚。在兵部侍郎任上,奉命巡察东北,首倡于吉林拉林、阿勒楚克兴办八旗屯田;在山东巡抚任内,曾请蠲免或缓纳山东灾区钱粮,移八旗兵于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等地屯垦,为乾隆帝采纳。十五年(1750),擢湖广总督,后署刑部尚书。二十一年(1756),奉命以领队大臣赴西路军营,进至雅尔拉,与定西将军达勒党阿擒宰桑南扎布等。二十三年,任参赞大臣,选驼马3千自哈密进发,以济德楞泰军需。将军兆惠镇压霍集占叛乱,被围于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城南黑水营达三月余,因与将军富德讨霍集占,解兆惠之围。后留叶尔羌办事。二十五年(1760),擢领侍卫内大臣。后历任礼部、户部尚书,御前大臣,陕西巡抚,协办大学士。三十三年(1768),以参赞大臣往云南军营,寻署总督,继授副将军驻守永昌,任内,对防务、粮运、耕种等多有贡献。卒于军,谥襄壮。(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索绰络·英和(1771年5月27日——1840年7月8日) ,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姓索绰络氏。字煦斋。尚书德保子。少有隽才,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嘉庆三年(1798),官侍读学士,历任内阁学士、内务府大臣、理藩院、工部侍郎等,数奉使出按事。十八年(1813),擒天理教首领林清于黄村宋家庄,授步军统领、工部尚书。十九年,廷议开捐例,力主开捐不如节用,并提出具体节用项目。道光二年(1822),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五年,上疏暂停河运以治河,漕米以河船分次海运,受嘉奖。八年,授宁夏将军,旋因宝华峪工程获罪,发黑龙江充当苦差,后三年释回。著有《卜魁赋》、《那恭勤公清安行状》、《恩福堂自订年谱》、《石氏受姓源流纪略》、《恩福堂诗钞》12卷附试帖、《恩荣叠唱集》及《植杖集》等。(概述内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650)清太祖第十四子。通称九王。天命五年(1620)为和硕额真,十一年为贝勒。天聪二年(1628)以从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功,赐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主),代兄阿济格统镶白旗。五年掌吏部事。九年率兵招降察哈尔林丹汗子额哲,获元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封和硕睿亲王。三年授奉命大将军,统兵攻明,掠河北、山东。八年,太宗卒,欲继帝位,未果,乃拥立幼侄福临,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统兵入关,败李自成农民军,旋派兵下江南,灭南明弘光朝,逐步确立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实行圈地,逼民投充,强制剃发易服,厉行逃人法,激起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世祖年幼,乃代决军国大事,排斥异己,独揽大权。次年称皇叔父摄政王,五年称皇父摄政王。死后尊为成宗义皇帝。旋以谋逆大罪削爵籍没。乾隆四十三年(1778)昭雪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僧格林沁(1811—1865)清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博尔济吉特氏。道光五年(1825)袭封科尔沁郡王爵。十四年授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都统等职。咸丰三年(1853)任参赞大臣,会同钦差大臣胜保防堵太平天国北伐军。七年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海口,任钦差大臣,督办军务。九年英法侵略军攻大沽,督军抵御,击毁敌船十余艘。十年英法联军从北塘登岸,攻占大沽炮台,率部退至通州,败于八里桥,被革去爵职,仍留钦差大臣。《北京条约》签订后,复郡王爵,奉命赴鲁豫直诸省镇压长枪会军、白莲教起义军、刘德培起义军、文贤教起义军以及捻军。十一年复亲王爵。同治元年(1862)命统辖鲁豫军务。四年,所部在山东曹州(治今菏泽)高楼寨被捻军围歼,他逃至附近吴家店(今吴庄)被杀死。(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爱新觉罗·敦敏(1729—1796)清代文人。字子明。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五世孙,理事官瑚玐长子。乾隆十三年(1748),出继辅国公经照为孙。三十一年(1766),授右翼宗学副管。四十年,(1775)升总管。四十八年(1783),因病告退。生活不快,常与弟敦诚及友人饮酒赋诗,诗多悲慨忧愤,有“短擎独对酒频频,积闷连霄百感生”;“无限幽栖意,临风一怆神”;“秋事无端剩暮蝉,王孙芳草倍凄然”之句。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为挚文。著有《懋斋诗抄》。(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刘承干(1881—1963年)字贞一,号翰怡,别署求恕居士,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与刻书家。 刘承干幼年就读于当地的浔溪书院,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1905年考中秀才,宣统年间因连续在各地灾赈中捐银三万多两,累获分部郎中、四品卿衔、四晶京堂。 自三十岁起,刘承干开始大批搜购古书,短短数年,便蔚然成为藏书大家。他还建了一座藏书楼,命名为“嘉业堂”。刘承干利用藏书资源的优势刊刻了大量古籍。1913—1930年,他聘请著名学者和名匠刻工,共刻书177种,共3015卷,数量之巨,为近代所罕见,其中不少是海内孤本。 刘承干刊刻的丛书主要有:《嘉业堂丛书》,共收书56种,这是刘氏最早刊刻的一部丛书,以其收书罕见、内容丰富著称于世,可谓民国私家刻书典范之一。《吴兴丛书》,收书64种,该丛书所收全部是吴兴先贤的遗著。《求恕斋丛书》30种,该丛书所收以清末民初文人学者的著述为主。《留余草堂丛书》10种,本丛书以理学著述为主。《嘉业堂金石丛书》5种。此外,刘氏还单行刊印了一些书,如《八珍室金石补正》130卷、《旧五代史》150卷、《影宋四史》、《章氏遗书》等。均用红梨木雕板,刻法精湛,字迹清晰,所用纸张绵薄坚韧。他还大量地刻了被清政府列为禁书的古籍,如明末文人遗著《安龙逸史》、《闲渔闲闲录》、《翁山门外》和《三垣笔记》等。 刘承干为刊刻好宋本前四史,特聘请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叶昌炽主持校勘工作,请当时以刻仿宋字体著名的刻工黄冈陶子麟进行影刊。1914—1928年,共用了十四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影刊宋本四史450卷144册。刘承干刻书态度严谨,凡刻印之书,事先必请专家鉴定推荐,然后由最权威的学者校正定稿,再请专家作跋,说明刊刻书籍的源流及其价值,才正式刻印。印成后,再校订。嘉业堂所刊之书,以精美典雅、书品考究著称于世。凡刻成的书,刘承干皆有题跋。所刻之书,有的捐赠图书馆或个人,也有的论价出售。 1930年以后,刘氏家道逐渐走向衰落,这个不图营利的私人刻书业便告自然终止。刘承干1911年携家定居上海,1963年病逝沪上,终年82岁。(来源:中国阅读大辞典, 2016-04)
曹溶(1613—1685)清代文学家。字洁躬,号秋岳、金陀老圃。秀水(浙江嘉兴)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御史。入清,以原官任用。顺治三年(1646)革职,十一年起用为太常寺少卿,升户部右侍郎。不久,外用为广东布政使,降山西阳和道。康熙三年(1664)因裁缺归乡。之后,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和纂修《明史》,均推辞不就。曹溶家富藏书,他勤于阅读,学力深厚。善作诗,年轻时即有诗名,中年以后,诗艺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大。当时把他与龚鼎孳合称“龚曹”。 曹溶一生诗作甚丰,题材相当广阔,既有直接反映民生疾苦、富于现实意义的作品,如《悯荒》、《广应州童谣》等,也有通过记述个人经历,展示社会面貌的篇章,如《出门行》、《故里吟》等;既有登山临水、吊古伤今之作,如《入北山深处》、《南昌》等,也有赠行酬答、往来唱和之什,如《送连江令秦景天》、《酬徐子能山人》等。曹溶最擅长古体诗,“而古诗之中,五言尤胜”(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2),如《宋宋诗美延长令张禹木》一诗叙事的委曲,《答顾宁人》一诗写人的传神,《游云冈寺》一诗绘景的逼真,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近体诗也有佳作,最负盛名的是和王士禛的七律《秋柳》一诗,当时和者甚众,公认曹溶与顾炎武所作为绝唱,“即原唱亦不及也”(阮元《两浙輶轩录》)。不过,由于他著述太多,难免良莠不齐,夹杂不少缺乏剪裁的粗劣之作。 曹溶亦工词,其词藻饰华美,构思精巧,[点绛唇]《平远台秋眺》、[薄倖]《题壁》都是名篇。 著《静惕堂诗集》44卷,有雍正三年精刊本;《静惕堂词》1卷。此外,还辑有《续献征录》60卷、《五十辅臣传》5卷。(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 1991-10)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康熙九年 (1670) 进士,官至 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是清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水利专家,也是 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书法家。传世著作十余种,有 《冰雪堂稿》 《如意堂 稿》《奉使俄罗斯日记》《治河全书》 《兖州府志》 《遂宁县志》等。其中 《治 河全书》二十四卷、《信阳子卓录》八卷,收入 《续修四库全书》; 《奉使俄罗 斯日记》是中国人旅欧的最早日记,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后收入 《历代日 记丛钞》; 《诸葛忠武侯年表》收入 《汉晋名人年谱》,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 版; 《治下河水论》收入民国本 《扬州丛刻》; 《河防志略》收入 《清经世文 编》卷一〇三,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治河全书》主要介绍明清时期有关河 套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黄河史、运河史的主要资料,对今人治理黄淮,仍有 重要启示和参考价值,2007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张鹏翮系清代贤相、名臣,康熙帝赞之:“天下廉吏,无出其右。”张鹏 翮是与狄仁杰、姚崇、包拯、况钟、于谦、海瑞、于成龙齐名的中国古代著 名的八位清官。 现存最重要的作品集为 《张文端公全集》,系光绪八年 (1882) 刊本,由 张知铨 (张鹏翮之弟张鹏翼六世孙) 依照张鹏翮手稿刊出。内有诗二卷,共 六百余首。胡传淮主编 《张文端公全集注》,2017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李 调元 《蜀雅》称:“文端论诗,以性情为主。”孙桐生 《国朝全蜀诗钞》卷五 载:“文端平生居官,以清节重,扬历中外,早著循声。” “诗亦纯实简质,自 是正声。”梁章巨 《楹联丛话》卷四云:“眉州三苏祠中,楹联林立,殊少佳 构,惟大门有张鹏翮一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最为大 雅。”沈德潜 《清诗别裁集》、孙桐生 《国朝全蜀诗钞》、李调元 《蜀雅》、徐 世昌 《晚晴簃诗汇》、胡传淮 《张鹏翮研究》 《蓬溪诗存》 以及清代、民国 《遂宁县志》录有其诗。《四库全书》和 《续修四库全书》收录其著作多种。 钱仲联主编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 载有其生平成就。(来源:遂宁历史名人研究, 2017-12)
巴泰(?-1690) ,清朝大臣。汉军镶蓝旗人。金氏。天聪五年(1631),任二等侍卫。从太宗征明,围大凌河城。六年,从征明大同。崇德元年(1636),随睿亲王多尔衮征明,至沙河。六年(1641),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征锦州。授云骑尉世职,寻擢一等侍卫。顺治二年(1645)晋世职为骑都尉,加一云骑尉。八年(1651)世祖亲政,晋二等轻车都尉。十五年(1658)列散秩大臣,旋擢内大臣。康熙三年(1664),擢国史院大学士。因昔不附睿亲王,晋爵三等男。六年(1667),充修世祖实录总裁官。任内不附权臣鳌拜。七年,以疾解任。八年,鳌拜获罪。是年授秘书院大学士,改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十三年(1674),以病请休。十四年,命仍入阁办事。十六年(1677),以年迈请休。十九年(1680),复起为正蓝旗汉军都统。卒,谥文恪。(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1441——1534)字若云,号香山,邑庠生。少受庭训,十二学诗以能诗名。十四逰于庠,为文如泉涌风发,千百言援笔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