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①(1617—1684)清山西永宁(今离石)人,字北溟,号于山。顺治十八年(1661)由副榜贡生授罗城知县。康熙十七年(1678)官福建按察使。十九年晋直隶巡抚,旋迁两江总督,卒于任。执法决狱不徇情面,被圣祖称为“今时清官第一”。著作有《于清端政书》等。②(1638—1700)清汉军镶黄旗(一作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号如山。荫生出身。康熙七年(1668)任乐亭知县,有善政,拔为江宁知府。历安徽按察使、直隶巡抚、河道总督。三十五年,圣祖亲征噶尔丹,以左都御史衔督运中路军粮。三十七年修浑河,筑永清、固安等堤,圣祖遂改河名“永定”。(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王洪,字希范,号毅斋,浙江钱塘人。明朝进士、政治人物。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春榜二甲第二名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后授翰林院检讨。永乐年间,参与编写《永乐大典》。有《毅斋集》。 清朝钱谦益收录其诗十八首于列朝诗集乙集第二。(来源:百度百科)
完泽(1246年~1303年),土别燕氏,助元太宗伐金有功,五十八岁逝世,追封兴元王,谥忠宪。
李裕(1426-1513),字资德,号古澹,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人,唐朝崇贤馆直学士李善后代,明朝中期大臣。 景泰五年举进士,授河南道监察御史。天顺年间,巡按陕西,上安边八事。历任山东按察使,调陕西布政使。后入朝担任顺天府尹,授右都御史,累官至工部尚书。正德八年,去世,年八十八,赠光禄大夫。
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清朝状元、名臣,有清一代陕西第一名臣。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嘉庆帝即位,仍为首辅。 王杰在朝四十余年,忠清劲直,老成端谨,不结党营私,不趋炎附势。嘉庆十年(1805年),王杰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为太子太师,谥号文端,祀于北京贤良祠。
张忠,开封人。初隶龙骑备征,选为教骏。有军校恣掊敛,忠欧杀之,坐配鼎州。既遁去为盗,复招出。隶龙猛军,以材武补三班借职、陕西总管司指使。数攻破堡砦,杀剧贼张海、郭邈山。从平恩州,功第一。累迁如京使、资州刺史,历真定府、定州、高阳关、京东西路兵马钤辖。
字公谨,号草窗,祖籍济南,宋南渡后移籍吴兴。宋亡前曾官义乌县令。入元不仕。曾与杨缵等名流结西湖吟社,又曾参与《乐府补题》之吟咏。著述甚多,词集有《蘋洲渔笛谱》2卷、《草窗词》2卷,野史笔记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若干种,诗集有《草窗韵语》、《弁阳诗集》。又选宋词为《绝妙好词》;今传本凡7卷,录词人132家,词390首,去取谨严,宋人张炎在《词源》中称赞其所选“精粹”;清人朱彝尊亦谓此“选本虽未全醇,然中多俊语。”此词选对清代词坛影响较大。(来源:唐宋词百科大辞典, 1990-0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贵族。少贫贱。长为委吏、乘田。又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任鲁司寇,摄行相事。后又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返鲁致力教育及文化整理。相传弟子有三千,贤者七十余。《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皆经其整理编订。由于精熟前代文化遗产,并致力于传授后学,曾发表了许多相关见解,多见于《论语》中。其中颇有与文艺密切相关者。重视文或文艺,并将之作为人格修养的重要方面,是其文艺思想的基本起点,故将文行忠信列为“四教”(《述而》),并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但其重视的基点还在德行修养,故又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辞,达而已矣”(《卫灵公》),但又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推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还重视诗的作用,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又从形式到内容对之作了进一步规范,指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平正之美。又要求善于修饰文辞,然不偏废文质而尤尚德行,强调美善兼具与无邪归正。所传《论语》,记载其生前言行,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集。此外,《左传》、《孟子》、《荀子》等书亦载有孔子学说。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所创儒家学派自汉代以来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故其有关文艺观点也对后世文学理论与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生平事迹见《史记》卷四七,魏晋间出现的《孔子家语》和《孔丛子》中有关孔子的言行,事迹,虽出于传闻,亦可资参考。(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 1997-07)
雷礼(1505年-1581年),字必进,号古和,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来源:百度百科)
左光斗(1575年10月12日—1625年8月30日),字遗直,一字拱之、共之,号浮丘,又号苍屿。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横埠镇)人。明末东林党人,水利专家,“东林六君子”之一。 左光斗自小勤奋好学。其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及第,授中书舍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被举任为浙江道监察御史。 之后历官左佥都御史、直隶屯田事、大理寺左寺丞。天启五年三月十九日(1625年4月25日),因对抗权宦魏忠贤而下狱。七月二十六日(8月30日)在狱中被折磨而死,享年五十一岁。南明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 左光斗为官清正、磊落刚直,被誉为“铁面御史”,为挽救明王朝做出了许多努力,出任屯田监察御史期间,在天津实施“三因十四议”的屯田方案。 还主持了西北水利空间范围内的京东、畿辅的水利屯田实践,取得明显成效。 后人辑有《左忠毅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