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贾岛(779年—843年),字阆(làng)仙,一作浪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 。唐代诗人,人称“诗奴”。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遂州长江县(今遂宁市大英县)主簿,故称贾长江。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重词句锤炼。与孟郊齐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喻其诗之风格。有《长江集》 。(概述图参考资料 )
周之翰,1826年出生,亦名侪亮,字西屏,贵州麻哈州(今麻江县)景阳乡人。周之翰,周诚之父,周恭寿、周昌寿的祖父。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举人,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应试,以第一名补授内阁中书,后授侍读,官至四川知府。
陆玑,三国吴学者。字元恪,吴郡(治今苏州)人。仕太子中庶子、乌程令。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专释《毛诗》所及动物、植物名称,对古今异名者,详为考证,是中国古代较早研究生物学的著作之一。自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至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多采此书之说。卷末附论四家诗源流,于《毛诗》尤详。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概述内图片来源:南熏殿旧藏《唐名臣像册》 )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元初诗文家。字仲晦,号藏春散人,初名刘侃,出家为僧时法名子聪。祖籍瑞州(辽宁秦皇岛东),后迁居邢州(河北邢台)。刘秉忠8岁入学,13岁在帅府作质子,17岁任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后出家为僧。元世祖忽必烈在潜邸,他因海云禅师被召入见,成为忽必烈的主要谋士,被称之为“聪书记”。忽必烈继位,至元元年(1264)拜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至元八年,他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建议蒙古建国号为大元,并以中都为大都(北京)。至元十一年秋八月,无疾端坐,卒于上都。刘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死后还葬于大都,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刘秉忠无子,过继其弟之子为后。弟刘秉恕,字长卿,同仕于世祖朝。刘秉忠有《藏春集》6卷、《刘文贞公全集》32卷,今均存。《元诗选》初集据《藏春集》选入刘秉忠诗56首。刘秉忠是元初曲家,《录鬼簿》列其名于“前辈名公”节。散曲作品今存小令12首。其[南吕·干荷叶]是代表作,如“干荷叶,色苍苍,老柄摇风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与其诗风格相类。清人辑有刘秉忠词集《藏春乐府》。(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1991-10)
字同人,号格庵,明湖北麻城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外放南直隶(今江浙一带)吴县(苏州)知县,到任途中路过扬州,死于船上。年仅四十四岁。与于奕正合作写了《帝京景物略》,自述此书“今帝京名篇,而所记山水、园林、宇也。若指画经济,娓娓不休……首善书院之讲学,三忠祠之运漕,卢沟桥之河道,稽山馆之沿习,偶谭及之,用志欣慨”。还著有《尤井崖诗》、《雉草》、《韬光三十二义》等。来源于《中国方志大辞典》
明代散曲作家。字仲修,号念庵。原籍滨州(今山东惠民),移居京师,故又称宛平(今属北京)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进士,历任卫辉府推官、户部主事,官至陕西按察副使。因怀才不遇,于时不合,故而罢官,隐居林泉,寄情词曲,吟咏为事,借以抒发抑郁的愤懑之情。他创作的词曲当时就很有名,曾传入宫中。诗文内容多反映退隐生活,散文多未能传世。他写了不少通俗小曲,成就较高,内容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讽刺有力;也有写男女风情的,揭示得淋漓透彻。风格率真风趣,诙谐生动,时人爱诵。著作有散曲集《都邑繁华》、《闲中一笑》、《混俗陶情》、《裁冰剪雪》、《良辰乐事》、《空中语》、《云林稿》、《莲步新声》等8种,当时就多已散佚,后由他的子孙搜集残卷,编为《词脔》1卷,收小令112首,套数1篇等。诗文集《云林稿》已不传。
明代诗人。字安中。闽县(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已不详。少时曾到处游历,中年归隐于七岩山、自称皆山樵者。永乐四年(1406),以儒士被荐修大典。书成,授翰林典籍,旋投牒归。写诗甚多,有《白云樵唱》、《凤台清啸》、《草泽狂歌》。他喜爱徜徉山水丘壑。有时借山水以抒写情怀:“平生好幽玩,尽日惬佳兴,山水发清机,风泉淡初性。日夕徐徐归,云间响孤磬。”(《松石峰天王寺》)有时就古迹生发感慨:“姑苏城下刺兰桡,却忆吴王古市朝。香辇路边春寂寂,馆娃宫外草萧萧。 千年往事空啼鸟,半夜疏钟自落潮。明发不堪回首处、瞑烟秋雨过枫桥。”(《吴城怀古》)在其抒发的情怀和生发的感慨的诗作中,多凄怨之音,如《塞下》:“嘶马边尘黑,鸣笳陇日昏。”《昭君》:“身随胡地远,心是汉宫怨。”《寒村》:“古路无行客,闲门有白云。”《鹧鸪》:“长沙有迁客,莫向雨中啼。”《老马》:“只今弃掷寒郊路,犹自悲鸣向主人。”其诗皆弹奏出这样悲凉的音符和旋律。(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 1991-10)
明初诗文作家。字太仆,一字云林。金溪(今属江西)人。少通五经,师从于吴澄、范梈。元至正间以荐授经筵检讨,与修宋辽金三史。累迁至翰林学士承旨。元亡,例徙南京。洪武二年(1369),授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与修《元史》。洪武三年,兼弘文馆学士,备顾问,论说经史。后因御史王著等论危素不宜列侍从,故谪居和州。洪武五年卒。本有文集50卷,明时已散佚,后经归有光搜集,辑存文集有《说学斋稿》4卷,诗集有《云林集》2卷。另著有《草庐年谱》。他善于属文,人称“其文演迤澄泓,视之皆平易,而实不可几及。”因而深得古文大家归有光的欣赏。其诗园润朗爽,尽管不够含蓄,却清新可诵。(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 1991-10)
亦称驺衍。战国时齐国人。稍晚于孟子。为阴阳家代表人物。好谈天文,因其语“闳大不经”,时人称为“谈天衍”。居稷下,曾游魏、赵、燕等国,备受诸侯礼遇。燕昭王“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深观天地阴阳变化,述怪迂之变,提出五德转移说,认为历史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的顺序而循环。每个朝代受五行中一行支配。一个朝代的帝王将兴,天必先显示支配该朝代某一行兴盛的祥兆。此说成为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来源。又推论自然史过程,追溯到天地未生以前。认为天下有八十一州,儒者所谓的中国(赤县神州)仅为其中之一。每九州为一单元,有小海环绕,称“大九州”。九个“大九州”另有大海环绕,再往外即为天地之边际。参见“邹子”。(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