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同升,读音tóng shēng,汉语词语,谓与己一同升迁。 
魏大中(1575年12月15日—1625年8月28日) ,字孔时,号廓园,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明代官员。魏大中少时家酷贫,自学成为生员,后从师高攀龙。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授官行人。多次奉命出使任事,毫不扰乱地方。天启时,历任工科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等职。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年),杨涟疏劾魏忠贤,魏大中亦上《击逆珰疏》,率同僚弹劾魏忠贤。大学士魏广微与魏忠贤表里为奸,魏大中屡次参劾。持议峻切,邪党侧目,奸人谗嫉。遭劾被贬三级外放,旋归。未及半载,阉党又矫旨逮捕汪文言,刑逼汪文言诬陷魏大中受杨镐等人贿金。天启五年(1625年),与杨涟、左光斗等同被构陷,投入诏狱,折磨致死,享年五十一。明思宗即位后,魏大中被平反,赠太常卿,谥“忠节”。与同为阉党所害的杨涟、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并称“前六君子”。 魏大中为官的天启年间,正是晚明政坛各种政治力量相互纠结较量,政治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魏大中的业师高攀龙为东林党著名领袖,魏大中自入仕之初便卷入了这股残酷的政治漩涡中。而魏大中在东林党人与阉党的抗争中,取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东林党人引之为股肱,阉党视之为寇仇,魏大中在晚明的政治环境下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当属那一时代支撑民族脊梁的仁人志士之列。 
马愉(1395~1447),字性和,号澹轩,明朝官吏,临朐县朱位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敏好学,1427年(明宣德二年),中进士第一,是明朝江北的第一位状元。初授翰林修撰。1434年(宣德九年)秋,朝廷选拔史官和庶吉士37人进学文渊阁,以愉为首。1436年(正统元年),充经筵讲官,迁侍读学士,参与《宣宗实录》的撰修,升侍讲学士。1441年(正统五年)入内阁,参与机务,再升礼部右侍郎。1447年(正统十二年)病故,赠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谥“襄敏”,钦赐御葬。明朝赠官兼职自马愉始。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在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因为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圣旨责备,贬谪为桂阳州判官,慢慢提为处州推官。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明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触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顾宪成回到家乡以后,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东林书院,偕高攀龙等讲学其中,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农历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东林会约》。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逐渐聚合成一个政治集团“东林党”。由于许多东官员纷纷上疏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朝廷封顾宪成为南京光禄寺少卿,但是顾宪成没有接受任命,继续留在家乡从事讲学议政。万历四十年(1612年),顾宪成于家中去世。著作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等。天启初年,明熹宗赠顾宪成太常卿。后来东林党争爆发,被魏忠贤阉党削去封号。崇祯初年,顾宪成获得平反,赠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
陆容(1436年—1497年),字文量,号式斋,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今属江苏)人。生于明英宗正统元年,卒于孝宗弘治九年,年五十九岁。性至孝,嗜书籍,与张泰、陆釴齐名,时号“娄东三凤”。诗才不及泰、釴,而博学过之。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南京主事,进兵部职方郎中。西番进狮子,请大臣往迎,容谏止之。迁浙江右参政,所至有绩。后以忤权贵罢归,卒。生平尤喜聚书和藏书,根据其藏书编次有《式斋藏书目录》。祝允明作有《甘泉陆氏藏书目序》,称他才高多识、雅德硕学,购书多异本。钱谦益称他“好学,居官手不释卷,家藏数万卷,皆手自雠勘”。病故后,其子陆伸,字安甫,汇列其书目,并以新得者,再总为经、史、子、集,合为若干卷。著有《世摘录》、《式斋集》、《菽园杂记》十五卷,《四库全书总目》王鏊称为明朝记事书第一;又有《式斋集》,并行于世。
陈谟[公元一三o五年至一四oo年]字一德,泰和人。生于元成宗大德九年,卒于明惠帝建文二年,年九十六岁。(晏璧于永乐七年作海桑集序,称“谟卒后二十年”,则当卒于洪武二十一年。此从明史本传)隐居不仕。洪武初,(公元一三六八年)徵至京师议礼;引疾辞,家居教授。屡应聘为江广考试官。尝谓学必敦本,莫加于伦常,莫先于变化气质。一时学士,靡然从之,称海桑先生。谟著有海桑集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都穆(1458—1525年),字元敬,号南濠先生,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人。明朝大臣、金石学家、藏书家。少时交好书画家唐寅。弘治十二年,进士及第,授工部主事。正德三年(1508),转礼部郎中,累迁太仆少卿。嘉靖四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著有《金薤琳琅》《南濠诗话》。
王 盛,字懋德,号竹室,明代人,家居苏村里,受业于河津薛文清之门。成化十一年(1475)中进士,历任户部给事中、山西布政司参政等职。居官期间,常以薪俸周济亲友,如有韩城人求见,必盛情款待;若有所求,则慷慨解囊,毫不吝啬。王盛反对信佛,任参政时,至汾阳,曾令随从拆毁后 土庙中的罗汉塑像。当时韩城信佛之风甚盛,每逢送葬,必大做佛事,而他家送葬却不做佛事。著作有《移风社》、《竹室诗》等。
王檝,字巨川,凤翔府虢县(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人。父霆,为金武节将军、麟游主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