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刘远,有作刘文远,为刘玉茂盛次子。于宋景德年间及宋元丰三年和兄弟文滔及侄儿吉祥、吉茂、吉蕴、吉才、吉星等于公元1080年“奉编入楚”,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移来湘留居新化茅坪。 祖世图: 一世祖:先进 二世祖:玉盛 三世祖;文远(兄:文政、文滔)
定保,为中国清朝官员,本籍满洲。他于1871年(同治10年)奉旨担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为台湾清治时期这阶段的地方统治者。
陈冕(1859—1893) 字冠生。北京人。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清水闸人,籍贯济南。清代状元,翰林院编修。早年从师于山东举人、翰林院编修王芷庭。17岁时参加乡试中举,留在咸安宫任教习,并任国子监学正学录。1883年(光绪九年)参加殿试,一举夺魁,成为状元,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同年,其父陈恩寿因赈灾操劳过度病倒。陈冕闻讯回济南侍奉,父亡后,在家守制。1884年,黄河又发大水,陈冕秉承父训,捐家财赈灾。带领亲友,坐着小船,给灾民送饭送水,选择高处建简易民房多处,供灾民栖身。三年丧满,陈冕回京任职。1889年(光绪十五年),出任湖南乡试主考官。1892年,其母病逝,离职回济南服丧。次年,将祖坟迁移到济南历城丁家庄,并在此修建“陈冕大院” (今丁家庄小学)。1893年(光绪十九年),在济南病逝,葬于城东丁家庄。
张鹤龄,男,明朝人士,1492年继承父亲张峦爵位‘寿宁伯’,后来升‘寿宁侯’,嘉靖初,升‘昌国公’。 1519年(正德十四年)三月十五日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到京师即皇帝位。 1529年,他被嘉靖皇帝削除封爵,‘革昌国公张鹤龄爵,降南京锦衣卫指挥同知,带俸闲住’。1533年被抓,当时在牢狱中死去。
何天衢,字升宇,阿迷州人。有勇略,土酋普名声招为头目,使驻三乡。崇祯三年,名声反,谋出三路兵,至昆明会战。令天衢自维摩罗平入,以礮手三百人助之。天衢慨然曰:“此大丈夫报国秋也,吾岂为逆贼用哉!”坑杀礮手数十人,率众归附,署维摩州同知李嗣泌开城纳之。名声已陷弥勒,闻大惧,急撤两路兵归。巡抚王伉上其事,授为守备。后数与嗣泌进剿有功。及名声死,妻万氏代领其众,屡攻天衢。天衢屡挫之,录功,进参将。十三年擢副总兵。万氏赘沙定洲为婿,益以南安兵,且厚赂黔国公用事者,令毁天衢。天衢请兵饷皆不应,贼悉力攻之,食尽,举家自焚死。 初,名声之乱,有杨于陛者,剑州人。举于乡。历官武定府同知。巡抚伉令监纪军事,兵败被执,死之。赠太仆少卿,建祠曰精忠。
杨翰少聪颖,4岁从师诵《戴记》,每日能背一册;12岁举笔成文,乡人称奇。他性好山水,并喜碑刻,常在四川境内访碑,所写题记,广为流传。 杨翰20岁举秀才,30岁中举,不久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做编修。在京8年,他以书画金石为乐。京城厂肆,钟彝书画,泉器碑刻甚多,他经常出入其间,与友人共同研讨。他见多识广,偶作题跋,金石家杨欧客,见必手抄。大书法家刘石庵曾称其三绝:“题跋、诗、书”。此时,其留言镌刻,惊服海内。 咸丰三年(1852),杨翰进入胜克斋幕府,整理笔札;翌年,授永州知府,没有赴任;咸丰六年(1856),迁常德知府。翌年徙沅州,八年(1858)始赴永州。杨翰任永州知府七年,公务之暇,常登山临水,搜求金石书画。零陵、祁阳之间,元结、柳宗元、怀素等唐宋诸文人学士、名公世卿的旧迹,如澹岩、漫郎宅、朝阳岩、绿天庵、愚溪、柳侯祠、元颜寺等,他都募资重行修葺一新。 同治三年(1864),杨翰为辰沅道员;同治八年(1869),重回北京,再寻金石旧梦;后因母亲病重回湖南,又任道员。不久,因“溪山文字”,他被人弹劾只喜山水文物,不理民情;同治十年(1871)被免官,于是携家眷到祁阳浯溪,安居漫郎宅,以著述终老。 杨翰一生为官清廉,在做永州知府七年中,到民间查访,徒步行走,不坐轿,不要县衙摆酒设宴;被削职为民后,他一贫如洗,一家老小,靠他到桂林、广州等地卖字画度日。 [1] 移居浯溪后,先后撰写《诗集》《志林》《杂著》《画谈》《诗话》《息柯杂著》《息柯白笺》《归石轩画谈》《九九消寒集》等。光绪四年(1878),杨翰母亲逝世。光绪五年(1879),他在穷困潦倒中病逝,年六十七。葬于浯溪,其子孙落籍于浯溪。
苏宣化,顺天府(今北京)大兴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顺治十六年(1659年),登已亥科第二甲第5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纪逵宜,字肖鲁,又字可亭,晚号间云老人,文安人。雍正癸卯进士,由知县历官刑部员外郎。有《茧瓮集》。
刘灏,字粹甫,清代官员,江苏常州人,遵燮子,由军功官湖南通判。
陈诗(1864—1943),字子言,号鹤柴,安徽省庐江县马厂乡石虎村人。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祖、父辈在广东做官)。光绪四年(1878)随父归里闭门自学,好诗,“见人佳句,若已有之,勤抄不倦,积久成帙”。得同里士张瑞亭的教诲,使其学业不断进步。光绪二十五年(1899)旅居南京、上海,受文廷式(珍妃之师)、郑孝胥等名家指点,愈益长进,诗句颇得文的青睐,被民国初年的《诗坛点将录》列为108名诗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