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神周,明代将领。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系神英之子。正德间数从征讨,因功进都督同知,擢副总兵,出镇山西。正德九年(1514年),置北边于不顾,拥兵不战,获罪夺职。后结江彬,典兵禁中,贪赃纳贿,多行不法。江彬败,周亦下狱伏诛。
董兴最初是燕山右卫指挥使。 正统年间,新建伯李玉等认为董兴是将才而举荐他,董兴因此进升为代理都指挥使,在京营主管操练。又因人荐举,被提升为代理都督佥事,充任右参将。 跟随宁阳侯陈懋在福建征讨邓茂七,在建宁击败他的余党,董兴进升为都督同知。 南海贼寇黄萧养围攻广州城,安乡伯张安战死、都指挥王清被俘遇害,贼众更加猛攻广州。景帝下诏授董兴为左副总兵,调江西、两广军队前往征讨,而命侍郎孟鉴赞理军务。董兴让精通天文的马轼跟随自己。董兴十分果敢,却不能收敛部下,马轼为此劝诫他。 景泰元年(1450)二月,董兴领军到达广州,贼寇拥有船只千余艘,势头极盛,而朝廷征调的军队还未到,诸将请求停止前进。马轼说道“:广州百姓翘首以盼已经很久了,可是如果以乱兵进击,失败就会如同摧枯拉朽一般。”董兴听从了他。不久,大军齐集,进至大洲袭击贼寇,被杀死、溺死的贼寇达一万余人,其余的大多就抚。黄萧养被飞箭射死,董兴将其首级献上,并俘获其父及子等人,余党全部伏诛。 论功时,董兴进升为右都督,留下镇守广东。给事中黄士俊弹劾董兴宽纵部下,董兴被降职。第二年又恢复原职。 久之,董兴应召回京,分督京营。兴与曹吉祥结成姻亲,冒“夺门”之功,被封为海宁伯。不久,他充任总兵官,镇守辽东,并被授予世袭诰券。 朝廷商议要革除“夺门”者的爵位,董兴因防守边陲而得以幸免。曹吉祥被诛杀后,朝廷才剥夺董兴的爵,仍任右都督,发配广西立功。由于锦衣卫官员李贵的推荐,董兴恢复爵位,统领宣府军队,并再次被授予世袭诰券。明宪宗继位后,董兴被免职返京。不久,又被取消世袭资格。居家十余年后去世。
黄凤翔(1538—1614),少名凤翥,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泉州城内会通巷人。明隆庆戊戌科黄凤翔的祖籍福建莆田黄石金墩,上海市方志办主任黄美真据莆田市图书馆《金墩黄氏祖谱》、泉州市图书馆《台湾江夏兴化军城黄氏祖谱》、《莆阳黄氏宗谱》、浙江省图书馆《浙江钱塘金墩武林黄氏家谱》所载:黄凤翔,泉州城内会通巷金墩黄府十二世孙,明隆庆二年(1568年),戊戌科进士第二名,钦点榜眼。
马录,生卒年不详,字君卿,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宁府信阳州(今河南省信阳市)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固安知县。居官廉明,征为御史,按江南诸府,言江南粮长之苦,加耗因得稍减。嘉靖五年(1526),出按山西。适妖人李福达改名任太原三指挥使,录问得实。武定侯郭勋遗书祈免,不从,劾勋庇奸乱法。勋求助于张璁、桂萼,竟翻此案。录戍广西卒。
马芳(1518年-1581年),字德馨,别号兰溪 ,山西蔚州(今张家口蔚县)人。明朝中期名将。马芳出身农家,八岁时被鞑靼掳走。后逃回大同,效力于大同总兵周尚文麾下。马芳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与鞑靼作战中屡立功勋,渐获升迁,历任宣府总兵、都指挥佥事、左都督等职。万历七年(1579年)因病归乡。万历九年(1581年),马芳去世,年六十四。马芳战功卓著,当时有“勇不过马芳”之说。《明史》称其“大小百十接,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擒部长数十人,斩馘无算,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一些曲艺、戏曲作品也将他的故事搬上舞台。
顾存仁(1502-1575),字伯刚,一字子奇 ,号怀东,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除余姚知县,征为礼科给事中。十七年(1538)冬疏请赦杨慎、马录、冯恩、吕经等,惩吴璋、叶凝秀,忤旨廷杖,编管保安州,往来塞上,几三十年。穆宗立,召为南京通政参议,历太仆卿。未几,致仕,万历初卒。
陈敬宗(1377年-1459年),字光世,号澹然居士,又号休乐老人。浙江慈溪人。明代名臣、学者。永乐二年(1404年),陈敬宗举进士,被选为翰林庶吉士,参修《永乐大典》,擢刑部主事。后迁南京国子司业,进升为南京国子祭酒。以师道自任,立教条,革陋习,德望文章,名闻天下,与国子祭酒李时勉并为士林所重,并称“南陈北李”。景泰元年(1450年),陈敬宗致仕家居,于天顺三年(1459年)逝世,年八十三。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追赠礼部侍郎,谥号“文定” 。
陈以勤(1511年~1586年),字逸甫,号松谷,别号青居山人。四川顺庆府南充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祖籍四川阆中,北宋宰相陈尧佐之后,明朝中期名臣。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后为裕王(明穆宗)讲官,迁修撰,进洗马。因为为裕王讲官九年,有羽翼之功,而深自晦匿,于是裕王曾书“忠贞”二字赐之。父丧除,还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进太常卿,领国子监。擢礼部右侍郎,寻转左,改吏部,掌詹事府。[1-2] 穆宗继位后上书多次进谏,但因得罪内阁首辅高拱而致仕。万历十四年(1586年)病逝,追赠太保,谥号“文端”。 
邹文盛(1458—1536),字时鸣,号黄山,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荆州府公安县(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吏科给事中。正德十一年(1516)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嘉靖六年(1527)因镇压苗民起义有功,进户部尚书,于盐政、钱法多所用心。次年致仕归。 
赵贞吉(1508年12月16日-1576年4月13日),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桐梓坝(今四川省内江市内)人。明代名臣、学者,南宋右丞相赵雄之后。嘉靖十四年(1535年),赵贞吉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迁国子司业。“庚戌之变”时,俺答包围京师,赵贞吉力言不可订城下之盟,应督促诸将力战。明世宗擢其为左谕德、监察御史,奉旨宣谕诸军。后两次遭权臣严嵩中伤,被夺职。明穆宗时复出,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参与促成“俺答封贡”。因与高拱不合,于隆庆五年(1571年)致仕归乡,居家闭门著述。万历四年(1576年),赵贞吉逝世,年六十九。获赠少保,谥号“文肃”。赵贞吉工诗文,文章雄快。与杨慎、任翰、熊过并称“蜀中四大家” ,遗著有《赵文肃公文集》《赵太史诗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