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爵,生活于康熙时期,字维修,号善士,通海大新村人。成了锡矿的开矿鼻祖。后人为了纪念他,都尊称他为赵老祖公。康熙年间的赵天爵正因为坚持不懈,发现了富矿,开一时之风气,当地人才把赵天爵当成了锡矿的开矿鼻祖,这也是最早留下姓名的组织者。
据《新纂云南通志》,清代云南较著名的滇商出现在清康熙年间,他是通海人赵天爵,他自幼贫寒,“无生业,为家人所不礼,乃入个旧厂假资开矿”,开矿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是“每得一旺洞强横无耻者辄出而与争,工人愤甚,欲与决斗”。一些无赖之徒却打起了矿洞的主意,又争又抢,矿工们恨不得把这些无赖除掉。天爵就劝他的工人说:“矿山甚宽,旺洞不少,吾辈但同心努力尽人事,以听天,何处不可发财,奈何以诸君之生命与人争钱财乎。”立刻命令工人放弃这种做法,而且多次这样劝解他的工人。这样一来,其他矿洞的人皆被他这种行为所感化,互相劝诫不能与赵天爵的矿工发生冲突,还争着借款给他发展生产。
他对待工人也很优厚,把美食分给他们,而自己吃粗粝的饮食还觉得挺不错。如此,工人都乐于为他工作。其最后的成功在于:“后竟得一最旺之洞以至巨富”。赵天爵“巨富”之后竭力散财行善,今天个旧著名的旅游景点宝华山上的宝华山庙就是他建的,成为一名胜。《新纂云南通志》最后对赵天爵给予了如此评价:“个旧厂自银、锡两矿发达以来致巨富者不知凡几,大抵身没之后名亦随淹,独天爵至今数百年来,个旧妇人孺子皆知之,且无一人忍斥其名,群称之曰‘赵老祖公’其盛德之感人也深矣。”赵天爵深知做生意当以和为贵,且致富之后不忘尽力做些公益事业,这样的实业家当是云南人的骄傲。
传说中的“矿王”叫赵天爵,他的名字的由来还说是因为矿工们传说:他妻子的脚,没有像其他旧社会的妇女那样被缠小过,而因此 叫“天脚”,在云南口语中“爵”与“脚”是同音,所以就叫他赵天爵。他长期在个旧老厂挖矿,但是在最先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采到大矿。后来有一天,据认为是1700年4月4日这一天,在矿洞中发现有“蓝蛇引路”,于是他的矿工们就由蓝蛇的指引下找到了大矿。人们后来就以此把它神话化,认为是由天神帮助而挖到了大矿。而且把赵天爵奉为神灵。叫做“赵老祖宗”或者叫做“赵老祖公”。
为感激老人三十年之辛苦,同心竭力而矿业大旺。凡开矿所得之财不私之于一己而尽修之于宝华山寺。宝华山寺修建好后,年岁已高的赵天爵在宝华山寺隐居,于1715年去世。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一次“赵公会”,参加者有个旧、石屏、建水厂商、矿工及通海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