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孙旬,明代官员,山东莱阳人。字若穆,号浒西。历任明代山西道监察御史、巡盐浙江、顺天府丞、大理寺少卿、巡抚操江佥都御史、未到官,丁内艰(母亲去世回籍守制)。卒。代表作《皇明疏钞》。 父绍先,陵川知县,公之少子(孙绍先的小儿子)。少负俊才,隆庆丁卯乡荐(1567年中举人),登万历甲戌进士(1574年中进士)。初授行人,(礼部行人司,主管传旨、册封事物)。擢陕西道御史。时江陵为相,权倾中外。(江陵人张居正做宰相),公独亢直不附,奉命巡盐、巡盐浙江。值兵变劫抚军,公单身诣垒、谕以顺逆,(以归顺和叛逆的厉害关系晓谕叛军),呼吸定(顷刻间平定叛乱)。条上善后十策,全省士民赖以宁谧。再按江西,裁抑强宗,奏减磁硎,巡礼顺天,贵戚敛手,宦寺屏息,无敢肆。授顺天府丞,迁大理寺少卿。侍经筵。升巡抚操江佥都御史、未到官,丁内艰(母亲去世回籍守制)。卒。生平不苟取予,有古人风。迄今通邑传颂不衰。子三,鸣珩,武乡知县。鸣玘,淮安通判,调成都通判。孙,茂槐,无极知县,清朝后任当阳知县。称莱之名家、世家云。祀乡贤。
孙忠(1368年7月17日 -1452年9月19日 ),初名愚,字主敬。山东济南府邹平县人,明朝初年外戚、官员, 孙忠早年为国子生,初任介休、永城主簿,因参与督造天寿山帝陵有功,升任鸿胪寺序班 。明成祖时,其女孙氏入宫为皇太孙朱瞻基(明宣宗)嫔。宣宗即位后,册立孙氏为贵妃,孙忠也得官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改立孙氏为皇后,并于次年封孙忠为会昌伯,加推诚宣忠翊运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并赐世券 。孙皇后为宣宗宠爱,又生下英宗朱祁镇,使得孙氏一族在宣宗、英宗朝备受恩宠,而孙忠亦谦恭节俭,不曾因贵自傲 。 景泰三年(1452年),孙忠去世,年八十五。累赠太师、左柱国、安国公,谥号“恭宪”
孙如游,字景文,馀姚人,都御史燧曾孙也。万历二十三年进士。累官礼部右侍郎。 四十七年冬,左侍郎何宗彦去位,署印无人,大学士方从哲屡以如游请。明年三月始得命。部事丛积,如游决遣无滞。时白莲、无为诸邪教横行,宗彦尝疏请严禁,如游复申其说。帝从之。七月,诸大臣受顾命。 帝崩,郑贵妃惧祸,深结李选侍,为请封后。选侍喜,亦为请封太后以悦之。杨涟语如游曰:“皇长子非选侍所爱。选侍后,嫡矣,他日将若何?亟白执政,用遗诏举册立。登极三日,公即援诏以请。”如游然之。八月朔,光宗即位。三日,如游请建东宫,帝纳之。俄遵遗旨谕阁臣,封贵妃为皇太后。如游奏曰:“考累朝典礼,以配而后者,乃敌体之经;以妃而后者,则从子之义。祖宗以来,岂无抱衾之爱,而终引去席之嫌,此礼所不载也。先帝念贵妃劳,不在无名之位号;陛下体先帝志,亦不在非分之尊崇。若义所不可,则遵命非孝,遵礼为孝。臣不敢曲徇,自蹈不忠之罪。”疏入,未报。 如游寻进本部尚书。帝既命建东宫,又言皇长子体质清弱,稍缓册立期。如游力持不可。二十三日,命封选侍为皇贵妃。期已定矣,越三日,帝又趣之。如游奏曰:“先奉谕上孝端皇后、孝靖皇太后尊谥,又封郭元妃、王才人为皇后,礼皆未竣,贵妃之封宜在后。既圣谕谆切,且有保护圣储功,即如先所定期,亦无不可。”帝许之。选侍以贵妃为未足,必欲得皇后。二十九日,再召廷臣,选侍迫皇长子言之。如游曰:“上欲封选侍为皇贵妃,当即具仪进。”帝漫应曰:“诺。”选侍闻,大不悦。明日,帝崩,朝事大变。如游请改册封期,报可。熹宗为皇孙时,未就傅。即位七日,如游即请开讲筵,亦报可。 十月,命以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言者诋其不由廷推,交章论列。如游亦屡乞去,帝辄勉留。天启元年二月,上疏言:“祖宗任用阁臣,多由特简。远者无论,在世庙,则有张璁、桂萼、方献夫、夏言、徐阶、袁炜、严讷、李春芳;在穆庙,则有陈以勤、张居正、赵贞吉;在神庙,则有许国、赵志皋、张位。即皇考之用朱国祚,亦特简也。今陛下冲龄,臣才品又非诸臣比,有累至尊知人之明。乞速赐骸骨,还田里。”帝仍留之。如游十四疏乞去,乃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遣官护送,荫子给赐悉如彝典。家居四年卒。赠少保,谥文恭。
孙如法,字世行,号俟居。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刑部主事赠光禄寺少卿。 他的曾祖父忠烈公孙燧,巡抚江西都御史,弘治年间,宸濠叛乱,死难,赠礼部尚书;祖父文恪公孙升,南京礼部尚书;父亲清简公孙鑨,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都是明朝颇有名望的官宦。当时有“昭代阀阅之盛,首数孙氏”之赞。 [1] 孙夫人钱氏曾生过好几个儿子,但都夭折了,所以对小如法视为掌上明珠,日夜教他习字作文,对课吟诗,从不闲散。孙如法天资英敏,才藻骏发,姚北人誉他为“神童”。 孙如法著书二部:《春秋古四传》6卷,《广战国策》17卷。 [2] 万历四年(1576年) 17岁的孙如法试冠童军,中万历丙子乡贡。他熟读诸子百家著作,更喜欢读一些野史、小说,读到时贵专权、横行不法之处,“辄义形词色,矢口痛骂”,“少年英气,勃勃不可犯”。他还多才多艺,擅长乐曲,待到兴致勃发,即席作词高吭,“曼声长歌,绕梁振木”。 万历十一年(1583年) 24岁的孙如法中了进士,次年便授刑部主事。 万历十四年(1586年) 正直不阿的孙如法因论建储及册封郑贵妃事得罪,谪潮阳尉。 孙如法带着家小,由豫章抵东粤,整日与潮阳名士读书讲艺,著书立说,倒也轻松自在。 不久,他因病返乡。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其父去世,又在故乡住了一段时间,一方面为其父治丧,“哀毁庐墓终三年”;一方面奉养母亲,“舞彩于庭,妁妁乐也”。可见其一片孝心! 至于孙如法之死,也值得一提。万历年间,姚北常有天灾,给百姓带来痛苦和灾难。最令人畏惧而无可躲避的是凶猛的海啸,一夜间吞噬百里海隅,灭尽生灵。梅市至浪桥数十里官塘,因长年不修,倾圮坏塌,周围居民怨声冲天,忧心如焚,度日如年。孙如法便出资修筑海塘,姚北人民积极响应,纷纷挑泥装石,日夜不停。孙如法亲自到工地指挥砌塘工程。由于劳累过度,他生了重病,但仍不忘修塘,还同时修了柯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季冬,病情恶化,逝于故居,享年57岁。赠光禄寺少卿。
季本(1485-1563),字明德,号彭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著有《易学四同》《诗说解颐》等作品。 季本从王守仁学。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登进士第。授建宁府推官,征为御史,以言事谪揭阳主簿,官至长沙知府。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4)由长沙知府解职还乡,寓禹迹寺讲学。诗存《康熙会稽县志》。 明朝的季本(会稽人,字明德,师事王阳明)起初任建宁府推官(各府掌理刑狱的官),正碰上宁王朱宸濠在江西造反。王阳明(名守仁,余姚人,创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说)出兵讨伐。 建宁有个分水关,是江西进入福建的要道,季本向上级请求自己去防守。 此时刚好有某位巡按御史因科举考场的事,商请郡守和季本一同去协办,郡守写信来催季本。 季本回信说:“建宁府所仰仗的只有我们两人。现在战事迫在眉睫,而往返科举考场估计要四十天。现在江西战场的胜负还不知道,地方强盗生事与否也无法预测。没有我们两人,要靠谁去防守?即使侥幸无事,当此之时,让试录(古代会试时,纪录举子籍贯、名次及文章雅俗,以呈报朝廷的官员)列出我们的姓名,远近传播,人们将认为我们不知轻重,而贻笑大方的。违抗巡按御使的命令,和耽误国家大事比较起来,哪一件严重?” 郡守同意他的话,也没有协办科举考场的事。
姚良弼,生卒年不详,字梦贤,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已废,今属杭州市)人。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登进士第73名(韩应龙榜)。授南刑部主事。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广东惠州府。是时,岭海间强盗猖獗,良弼请募民兵,建团保五。每隘列栅建楼悬鼓其上,遇盗发某处,即登楼击鼓,其余关隘闻之,各鸣鼓响应。然后陈兵守隘,盗至即擒者赏,纵者与盗同罪。于是盗悉解散,民得安枕。任内校刊杨载鸣纂修的《惠州志略》一卷、《惠州府志》十卷,嘉靖三十九成书。后官至云南按察副使。事迹入《浙江通志》循吏传。
姚汀 (明)字维宁。慈溪人。镆从子。弘治十二年进士,仕至袁州知府。
周季麟字公瑞,江西修水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再升郎中。 历浙江参政、河南布政使,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甘肃。后刘瑾擅权,以事落职。至瑾诛,复官未用,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年74。
周在(1463年—1519年)字善卿,号止溪,江苏太仓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进士。先后任宝坻(今天津市宝坻县)知县、御史,忤太监王孜,遭械治。复职后,又以案治忤刘瑾,廷杖下狱。 再擢御史,嘉靖时以疏论王琼阴狠,杖责,出为吉安推官。 著有《燕京逮事录》《行台纪兴》等著作留世。
吕鸣珂(1528~1598),字声甫,号苍南,保定村人,文英孙。明代画家。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 历任平阳府、庐州府知府,合肥百姓感其恩德,建吕公祠祀之。 隆庆四年(1570)六月,升陕西按察司副使,整饬洮岷兵备,六年地震,鸣珂主持修复东、南北倒塌城楼。 万历六年(1578)七月,升陕西右布政使。八年,任江西左布政使。六月,因“违例驰驿案”受山东抚按何起鸣、钱岱弹劾受罚,降二级,十二年十一月降为山东副使。 十三年十一月,升福建参政。转山西按察使。 十六年十二月,升山西右布政使。二十年四月,以陕西左布政使升南京太仆寺少卿。七月,升光禄寺卿。十月转太常寺卿。 二十二年(1594)四月,由通政使擢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为防御西海蒙古部侵扰,增修捏贡川八角城。 二十三年五月,改工部右侍郎,回京。 二十四年七月,提督大行仁圣皇太后拊葬昭陵工。以尽瘁卒于官,赠尚书祭葬。 鸣珂虽入顺天(今北京市)籍,但遇丽水故旧,情谊笃厚。文英以丹青擅名,鸣珂少而精其业。间一染翰,人争宝之。人称“置之米王两君子间不多让”。著有《太常记》二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