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崔铉(?—?),字台硕,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唐朝宰相,义成军节度使崔元略之子。崔铉出身博陵崔氏大房。进士及第,历任荆南掌书记、左拾遗、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等职。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不睦于宰相李德裕,出任陕虢观察使。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再次拜相。大中五年(851年),支持白敏中征讨党项,累迁右仆射,封博陵公。 大中九年(855年),再次罢相,出任淮南节度使,兼检校司徒,封魏国公。唐懿宗即位,改任山南东道和荆南道节度使,参与平定庞勋起义,最终在任上去世。
崔逞(?~399年),字叔祖,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故城县)人,汉族。前秦、北魏大臣,曹魏中尉崔琰后代。出身清河崔氏。喜欢读书,颇有文采。初仕前燕政权,拜黄门侍郎兼著作郎,负责撰写前燕国史《燕记》。此后,历仕前秦、翟魏、后燕三朝。后燕发生内乱时,全家投靠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以为尚书,总领三十六曹,授任御史中丞。天兴二年(399年),因言辞傲慢以及草拟对东晋请兵的答覆不合心意,为道武帝所赐死。崔逞之死,在当时是一件大事,使得南方士族不愿投顺,导致东晋宗室司马休之等人转投南燕,使得道武帝心生懊悔。
崔湜(shí)(671年~713年),字澄澜,定州安喜县(今河北省定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户部尚书崔挹之子。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 。进士及第,授左补阙,参与编纂《三教珠英》,作为北门学士。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由考功员外郎,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因选才过程受贿,出贬江州司马,不久起复为尚书左丞。唐中宗驾崩后,先后依附于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官至中书令,先天政变爆发,被流放岭南,旋即因密谋进毒之事被查出而被追命赐死,时年四十三岁。
崔昂(508年~565年),字怀远,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北魏到北齐时期大臣,魏州刺史崔挺的孙子,定州刺史崔孝暐之子。 出身博陵崔氏第二房。风调才识,品行刚直。初仕北魏,起家太宰(元天穆)参军,拜给事中、奉车都尉。 东魏时期,入大将军(高澄)幕府,拜开府长史,迁尚书左丞、度支尚书、太府卿。北齐建立,迁散骑常侍,历任大司农、廷尉卿,册封华阳县男,累迁中书令、右仆射。得罪权臣杨愔,降为仪同三司,坐事除名。复为五兵尚书,迁祠部尚书。 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卒于邺城,时年五十八岁,追赠赵州刺史。 
宋纪,字仲烈,北魏宋维之弟。
宋汉 ,东汉宋弘侄孙,字仲和,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官至太中大夫。其父宋由,元和年间任太尉。
宋之问(约656年—约712年),唐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唐代诗人。又名少连,字延清。上元进士。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趋附张易之兄弟,坐贬泷州参军。中宗时,逃归洛阳,以告密有功,擢鸿胪主簿,迁考功员外郎。后事太平公主,复附安乐公主,为太平公主告发,贬汴州长史,改越州长史。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被赐死于徙所。宋之问的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对律诗定型颇有影响。原集已佚,有辑本《宋之问集》二卷。 
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 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县)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传。贞观十一年(637年),卒。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司马绍(299年~325年),字道畿,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生于琅琊国(今山东省临沂市)。东晋第二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 ,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异母兄,母为宫人荀氏。司马绍性情孝顺,文韬武略,聪明有机断。永昌元年(322年),正式即位。在位期间,凭借弱势之中央,成功制衡权臣世家,推动南方社会安定发展。太宁二年(324年),平定王敦之乱,停止追究王敦党羽,全力重用丞相王导,保持与江东士族和谐关系,成功做好“王敦之乱”善后工作,稳定东晋的局势,对安定国家大局和皇室权威影响深远。太宁三年(325年),病逝,年仅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肃宗 ,葬于武平陵。
史积容,清朝嘉庆年间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