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过滤您的搜索...
出版年份
排序结果
出版时间--最近
关键词出现频次--最多
搜索结果:日下旧闻考
按相关性查看29个结果中的1-10
1/3 每页显示10|20|50|100
  • ISBN:7-5300-0207-4
    作者:汤用彬等编著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分章介绍北京市的宫殿、名胜古迹、寺庙、公园等文物古迹。书中主要部分为“文物志略”,介绍各处文物古迹的历史沿革、建置、地理位置、历史规模与现状等。(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 ISBN:978-7-200-11882-7
    作者:郭则沄主编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知寒轩谈荟》是一部由民国时期多位文史大家共同编著的笔记,由郭则沄主编。1937年,郭则沄 与傅增湘、夏仁虎、黄宾虹、陈宗蕃、姜忠奎、李响泉、柯昌泗、恩华、陶洙等文史学者在北海团城组织了“北京古学院”,搜集并刊印一些有价值而又罕见的古书,并时常聚会谈古论今,探讨学术。大家将所谈内容经查考后认真写出,陆续交与郭则沄修订,编印成为《知寒轩谈荟》四卷。本书文言行文,内容广泛,涉及史事、掌故、宫殿、礼仪制度、科举、宗教、寺庙、图书、经学、碑帖、字画、考古与文物、事物起源、风俗习惯等。(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 ISBN:7-5300-0018-7
    作者:朱偰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朱偰著。是一部比较和研究明清两代北京宫苑建置沿革的专著。作者以 “清晰之系统,精审之图绘,叙述故宫之沿革”,以达到 “昭示北京宫阙递嬗沿革之迹” 的目的 (见本书“绪论”)。全书分为四章,即明代之建置,明崇祯朝之皇城及宫阙制度,清代之建置,民国以来之兴废。第一章介绍明代宫苑 “递嬗变迁”的四个阶段: 缔造时期 (永乐至景泰),扩充时期(天顺至嘉靖),守成时期 (隆庆至崇祯) 和毁坏时期 (李自成进北京)。第三章介绍清代经历的三个时期,即修复时期 (清初至康熙二十五年),增建时期 (康熙二十五年至乾隆六十年),守成时期(嘉庆元年至清末)。作者详陈上述各时期内北京宫殿园囿的修建、损毁、修复等建筑沿革和使用情况,认真比较明、清两代建置的不同点。同时介绍了明代崇祯朝的内府诸衙门,附有详细的《内府衙门职掌表》,也收录了一部分宫词。书末简要介绍了民国以来拆除和改置的情况。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内容翔实,叙述准确完备,史料丰富; ②作者亲赴实地考察,“宫廷苑囿,无不遍览”,运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修正了史料中的一些错误; ③绘制出精细准确的图表,并且使用大量深具说服力的数字,便于查找。书后所附的明、清两代宫禁图,简而扼要,宫名番备,一览无遗,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本书由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
  • ISBN:978-7-200-16989-8
    作者:(清)何道增等修;(清)张惇德纂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

    本书以光绪七年(1881)刻本《光绪延庆州志》为底本,对延庆的历史地理、官制沿革、名山大川、村落田产、诗文碑刻等领域做了记载。(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光绪延庆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共十四卷。屠秉懿、何道增修,张惇德纂。《光绪延庆州志》初创于同治十年(1871),光绪五年(1879)续修、光绪七年(1881)《光绪延庆州志》由河北栾城张惇德编纂完成。张惇徳号称“清末直隶省纂修方志第一人”,他对该书的刊刻出版功不可没。这部州志,是帝制时代延庆方志中卷数、字数最多的一部,也是延庆现存古籍文献学术价值较高的一部地方志书。全书体例较完备,编排合理,对旧志讹误多所纠正。以表格形式来反映延庆事务是《光绪延庆州志》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如沿革表、职官表、选举表、田赋表、村镇表等,在沿革表下又分朝代、统部、州郡、州境;在村镇表下又列村名、四至、八到、街道、户口、田赋、井泉、山川、庙宇;在田赋表下先分朝代,再分纪年、实在地、夏地、秋地、谷草,各类分别记载。层次清楚,一目了然,既清楚又简洁,故有“网罗旧闻,搜讨载籍,订讹辨疑,补阙增新”之说。《光绪延庆州志》在延庆诸志中是较好的一部,为延庆人了解乡情或研究延庆历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来源:延庆志书的里程碑——点校本《光绪延庆州志延庆州乡土志要略》出版发行 郭东亮)


    《延庆州乡土志要略》,佚名撰。光绪末年,全国各府州县厅,根据《奏定学堂章程》,应京师编书局之咨请而编纂的地方志。有的学者指出乡土志具有教科书和地方志两重特性,它既是一种体例特殊的地方志,又是处于转型期的教学课本。《延庆州乡土志要略》是北京十六区唯一留存的清末地方教材,是按光绪三十一年(1905)学部颁《乡土志例目》标准写成的;尽管体例简略,但其独到之处和史料价值不可低估。第一,《延庆州乡土志要略》补充了光绪七年(1881)至三十三年(1907)年间延庆地区的历史,特别是保存了义和团运动时期延庆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珍贵史料。第二,概述详细记述了晚清最后几位知州在任期间大力植树的功绩,为当代延庆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比较详实的文献资料。第三,该书将延庆州分为中区、东区、西区和南区四个区域,按古跡、寺庙、坊表、学堂等类别分别记述,并附各区村庄,今人可以从中了解晚清时期延庆地区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第四,该书记述了清末延庆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变化。可以说,《延庆州乡土志要略》是《光绪延庆州志》的姊妹篇,加之其篇幅短小,不易单独刊印,故而将这两部地方志书合并出版。 (来源:延庆志书的里程碑——点校本《光绪延庆州志延庆州乡土志要略》出版发行 郭东亮)

  • ISBN:978-7-200-10454-7
    作者:崇彝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民国崇彝撰。崇彝,姓巴鲁特,字泉孙,号巽庵。别署选学斋主人。清末官户部文选司郎中。是清道光、咸丰间大学士柏葰之孙。是书原为8卷,分诸帝、宗支、朝局、朝士、外吏、世家、章制、收藏、宅第、市肆、风俗 (婚丧附)、寺庙胜迹、令节、酒食、车马、游戏、顼闻等若干子目。以笔记形式记载清道光、咸丰以来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的掌故旧闻。举凡帝系、宗支,政局典制、园林第宅、寺庙古迹、节令游览、里巷顼闻、市井风俗、人物轶事以及北京居民的饮食起居、服饰车马、婚丧礼仪、市肆贸易、戏曲技艺等等均有涉及。其中有仁宗皇帝五子、宣宗皇帝九子的情况; 有文宗体弱,为皇子时坠马伤股,终身行路不便的记述; 有宫妃和各亲王子弟倚仗宫廷势力饮酒狎妓、横行不法的描写; 有帝、后的游幸之所京西御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和圆明园的由来、得名、变迁、扩建等的介绍; 这些都为了解清后期的宫廷历史提供了有用的参考。作者在清末吏部作过多年部郎,得以对那里的典章制度耳闻目睹,所记的文官保奖、题缺格式、选缺格式、京察大典、引见仪注等,多为第一手材料,有些可补官书的不足。是书以前少有传本,其本书手稿,原藏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邓之诚先生五石斋。中华书局曾作过抄录,石继昌迻录一份,进行标点,并对其中明显错字作了校正。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据北有点校的抄本印行。(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
  • ISBN:978-7-200-10454-7
    作者:(清)英和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

    本书包括《恩福堂笔记》、《恩福堂诗钞》、《恩福堂年谱》三种,是清代大学士英和一生作官的见闻,包括对北京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对外旗人的生活、家世等的记载。(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恩福堂笔记》该笔记分上下二卷 , 包括一百四十六则记事。 现采其有裨于史志或掌故者录之。(来源:《恩福堂笔记诗钞年谱》之史料考订 刘高)

    《恩福堂诗钞》诗别集。十卷,附外集一卷。清英和撰。此编所收为作者自幼至谪戍黑龙江以前所作。除第一卷是作者从学诗至登进士第期间(1780—1792)所作外,其他各卷皆为官时所作,如法式善所说为“一官一集”,包括《蛾术集》、《瀛洲集》、《容台集》、《民部集》、《西馆集》、《水部集》、《赓扬集》等。可想见其诗作数量之多,而此《诗钞》结集于清宣宗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录诗至道光八年戊子,前后达五十年,仅收古、今体诗四百九十二首,可见其芟汰之多。编讫后又恐以诗贾祸未即刊刻。(高宗曾训戒满族亲贵大臣不得以作诗为事)。所附外集则收录其寄怀与悼念亡妻之作。此编前有作者自序、法式善序及戴衢亨之题词,初刊于道光(1821—1850)末年,作者逝世后不久。199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诗钞》与《卜魁集》、《恩福堂笔记》、《恩福堂年谱》汇为一编,排印出版。(来源:中国诗学大辞典, 1999-12)

    《恩福堂年谱》一卷。清英和(1771—1839)自述。英和姓索绰络氏,字树琴,号煦斋,别号粤溪生,满洲正白旗人。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进士,历任编修、侍读、步兵统领、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官,以营孝穆皇后陵寝地宫浸水被革职。著有《恩福堂诗集》、《恩福堂笔记》等。此谱自记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冬止,以下数月由其子奎照补记。谱以记仕历为主,涉及天理教起义及改行海运事,可参证。此谱有道光年间家刊本。(来源:四库大辞典·上, 1996-01)

  • ISBN:7-5300-0017-9
    作者:朱偰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朱偰著。元代宫阙实为明清宫殿制度之滥觞,且其高明华丽,较之后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元大都早在明洪武永乐年间业已破坏,当年之制度只可从文献记载及残存的有限遗物中考证了。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朱偰先生早年留学欧洲,归国后,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我国,北平旧都处于危急之中。因担心古都建筑及文献毁于侵略者之手,作者凭自己良好的文学、史学造诣及多年来对燕都宫阙建置的研究心得,征文考献,且实地调查,还在京城内外摄影五百余幅,著成此书。该书共六章,先明本书 “史料之选择及其批评”,而且依次对元大都的故城、宫城及诸宫之地点、宫殿坛庙等详加比次论证,引证资料宏富、详实,考证严谨周密,对研究北京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更是研究元代宫苑建置的现代人所作的绝好文字之一。书前有多副紫禁城建筑图片,书末有元大都宫殿分布图及宫城图。该书于193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流传很广,影响深远,为人所称道。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年特地重新排印此书,以为读者参考。(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
  • ISBN:9787200104547
    作者:(清)佚名编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人海诗区》四卷。不著撰人姓名。其诗四卷。分为都城、宫殿、桥闸、祠墓、苑囿、驿馆、园亭、坊市、几甸、边障、山峪、水淀、岁时、风俗、寺观、杂咏等十六类。杂咏又分为绝艺、仙释、花卉、品味、器用、漕运等六种。其都城、宫殿、苑囿、驿馆、园亭、坊市六门,各有小序。序都城云:朱子未尝至北地,而谓幽燕为建都奥区,盖逆知后来王气,钟勃碣间然也。然辽迄明,风雅之音,四方辐辏,而燕市无人焉。序宫殿云:辽以大安名殿,而金以纪年,辽正殿曰洪武,元正殿曰大明。明之年号、国号,先见于此,循环递嬗,事岂偶然。余所纪述,均栩栩有风致。南昌彭芸楣题曰:此书购自焉氏旧书楼,视日下旧闻所收为多,彼志地,此选诗,各有指也。所收元诗为多,亦其胜处。于忠肃条下有吾杭语,盖浙人所辑。编次古体在前,近体在后,而词附焉。采自何集,注之诗后。其诗自唐代以迄明季,卷各有目,而前无总序,疑缮写者遗失,致编辑姓名,无由稽考。有抄本。(来源:四库大辞典·下, 1996-01)

    本书为古代吟咏北京诗篇的选集,凡四卷,共收入从南北朝到清初500余位作者的近千首诗。(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 ISBN:978-7-200-11883-4
    作者:(明)郭造卿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

    《燕史》是一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地方通史,是明朝太学生郭造卿,受蓟镇总兵官戚继光嘱托和资助,于万历初年编纂的。从这部书修撰起,其价值就受到当时及后世的瞩目,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朱彝尊都以未睹其书为憾。由于戚继光调任和辞世,《燕史》未能最后完成刊刻,后世逐渐湮没无闻,仅存抄本十记三十五卷,已非完帙。本书在校勘标点《燕史》抄本的同时,又从郭造卿诗文集《海岳山房存稿》、论说集《海岳山房别稿》中,辑录出该书的全部篇序和部分论、辨,凡一百四十五篇,与抄本合为一帙,首次将《燕史》全部传世篇章辑为一书,对于阅读这部独一无二的古代北京地方通史,了解其编纂宗旨、体裁结构和基本内容,提供了尽可能完整可靠的文本。(来源:郭造卿与《燕史》 北京师范大学 邱居里)


    下编收录《燕史》叙、辨、论一百四十五篇。

  • ISBN:978-7-200-11883-4
    作者:(明)郭造卿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摘 要:

    《燕史》是一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地方通史,是明朝太学生郭造卿,受蓟镇总兵官戚继光嘱托和资助,于万历初年编纂的。从这部书修撰起,其价值就受到当时及后世的瞩目,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朱彝尊都以未睹其书为憾。由于戚继光调任和辞世,《燕史》未能最后完成刊刻,后世逐渐湮没无闻,仅存抄本十记三十五卷,已非完帙。本书在校勘标点《燕史》抄本的同时,又从郭造卿诗文集《海岳山房存稿》、论说集《海岳山房别稿》中,辑录出该书的全部篇序和部分论、辨,凡一百四十五篇,与抄本合为一帙,首次将《燕史》全部传世篇章辑为一书,对于阅读这部独一无二的古代北京地方通史,了解其编纂宗旨、体裁结构和基本内容,提供了尽可能完整可靠的文本。(来源:郭造卿与《燕史》 北京师范大学 邱居里)


    上编收录郭造卿《燕史》的传世抄本,凡十记三十五卷,后附清道光二十八年高锡蕃、周其悫跋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