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史》是一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地方通史,是明朝太学生郭造卿,受蓟镇总兵官戚继光嘱托和资助,于万历初年编纂的。从这部书修撰起,其价值就受到当时及后世的瞩目,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朱彝尊都以未睹其书为憾。由于戚继光调任和辞世,《燕史》未能最后完成刊刻,后世逐渐湮没无闻,仅存抄本十记三十五卷,已非完帙。本书在校勘标点《燕史》抄本的同时,又从郭造卿诗文集《海岳山房存稿》、论说集《海岳山房别稿》中,辑录出该书的全部篇序和部分论、辨,凡一百四十五篇,与抄本合为一帙,首次将《燕史》全部传世篇章辑为一书,对于阅读这部独一无二的古代北京地方通史,了解其编纂宗旨、体裁结构和基本内容,提供了尽可能完整可靠的文本。(来源:郭造卿与《燕史》 北京师范大学 邱居里)
下编收录《燕史》叙、辨、论一百四十五篇。
《燕史》是一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地方通史,是明朝太学生郭造卿,受蓟镇总兵官戚继光嘱托和资助,于万历初年编纂的。从这部书修撰起,其价值就受到当时及后世的瞩目,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朱彝尊都以未睹其书为憾。由于戚继光调任和辞世,《燕史》未能最后完成刊刻,后世逐渐湮没无闻,仅存抄本十记三十五卷,已非完帙。本书在校勘标点《燕史》抄本的同时,又从郭造卿诗文集《海岳山房存稿》、论说集《海岳山房别稿》中,辑录出该书的全部篇序和部分论、辨,凡一百四十五篇,与抄本合为一帙,首次将《燕史》全部传世篇章辑为一书,对于阅读这部独一无二的古代北京地方通史,了解其编纂宗旨、体裁结构和基本内容,提供了尽可能完整可靠的文本。(来源:郭造卿与《燕史》 北京师范大学 邱居里)
清吴士鉴等撰。吴士鉴,字公詧,号絅斋。浙江钱塘人光绪十八年(1883)翰林。其所作宫词84首,原题钱塘九钟主人撰。是书还收有《魏息园清宫词》101首(魏程搏撰)、《前清宫词》100首(作者待考)、《长安宫词》100首(胡延撰)、《汴京宫词》100首(颜缉祜撰)、《金銮顼记》137首、补遗6首(高树撰)、《方家园杂咏纪事》20首(王小航撰)、《清宫词》30首(杨芃棫撰)、《颐和园杂咏》10首(周大烈撰)、《圆明园诗》(王闿运撰)、《颐和园词》(王国维撰)、《颐和园词》(张怀奇撰)、《颐和园词》等3种(邓鎔撰)、《宫井词》(王景禧撰)。这些诗词,有的综述有清一代宫史,有的吟咏清末史事,其中有的作品采自官书或私家史书,有的则为作者亲身见闻。因此是书虽多词藻华丽、情致缠绵的记录宫闱生活之作,但也不乏反映清代官场内幕、典章制度和北京物产风土人情以及义和团运动的篇章。书中有关圆明园、颐和园的诗词,均非宫词体,但保存了不少朝野秘闻。如王国维写颐和园的长词,就很详细的记载了慈禧太后在那里的生活以及有关肃顺、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事迹,很有参考研究价值。是书诗词后多附有有关资料,为了解作品涵义和历史事实提供了帮助。该书是1986年由北京古籍出社搜集各种版刻汇集成书,并点校排印出版发行。(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