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交通 机构职官
康熙十年(1671)二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命纂修《孝经衍义》,授翰林院掌院学士熊赐履为总裁官。康熙二十八年(1689),该书由礼部右侍郎张英等编纂完成。康熙帝阅后甚感满意,命颁发群臣,复命刑刻印行。
康熙十年(1671),清政府为鼓励垦荒,规定垦田二十顷以上者,试其文义,通者授县丞,不通者授百总;垦田一百顷以上者,照例授知县、守备之职。因官员谎报垦荒数目,致使百姓被迫赔累者,准予勘明后害免。
康熙十年(1671)三月二十六日,江宁巡抚马祜疏言:江南的苏州、松江、常州三府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府,其河水均由济家河口、吴淞江口入海,现年久淤塞,以致去年湖水泛滥成灾,请敕工部,传檄总督、巡抚迅速建闸开浚。逾月,江南江西总督麻勒吉等人就此问题具体提出:请以以上六府漕米折银十四万两,留充河工经费,即均摊六府所属之地,分年按亩征还。户部议准。康熙帝下旨:这些府县本已受灾,又令多派征还,苦累百姓,免除派征之议,余如所请。次年,这项工程全部完工。
康熙十年(1671),京口将军李显贵勾结镇江知府刘元辅,违例折扣兵丁草料。浮算库银,贪赃枉法。是年七月初,刑部等衙门会审此案时提出:李显贵、刘元辅俱应照例斩监候,但刘元辅父刘泽溥曾在山西阵亡,故应免其死,枷号鞭责。康熙帝颁旨:李、刘二人身为封疆大臣,大负委任,罪行重大。刘虽有其父死难之功,但“婪赃坏法”,均应斩首,秋后处决;总督麻勒吉、副都统张元勋、张所养各削所加一级,革去部份世职,仍留原任。
康熙十年(1671)正月,靖南王耿继茂旧疾日剧。此前,他曾于顺治八年(1651)继嗣为王。顺治十七年(1660),移镇福建,为清初汉官中四大藩王之一。耿精忠是其长子。因此,他于病重之时疏请由耿精忠管理该藩军务,得到康熙帝批准。五月初四日,耿继茂病逝。七月,耿精忠承袭王爵,仍镇守福建。
康熙十一年(1672),比利时天主教士南怀仁正奉命编制历法,杨燝南却作《真历言》一书,讥讽钦天监历。于是,南怀仁于该年八月疏参杨燝南。康熙帝命大学士图海等三人,学士哈占等六人及九卿科道会同验证。他强调“历法乃国家要务,关系非轻”,“朕于内外,总无异视。”命他们勿执偏见,谁是谁非,在验证后定论。务必使历法永行无弊。结果,以杨燝南不谙飞灰候气法,无从验证入奏。杨燝南被送交刑部议罪。
康熙十二年(1673)八月,康熙帝命礼部左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傅达礼等前往云南、会同平西王吴三桂及总督、巡抚等,议商布置官兵防地,管理该藩撤兵起行等事。但是,当折尔肯等到达云南后,吴三桂则谎称于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起行,而实际上,他则与其部下、都统吴应麟、吴国贵、副都统高得捷,其婿夏国相、胡国柱等密谋叛清。同时,他又安排亲信党羽,严守关隘,对过往人等,只准进,不许出。同月二十一日,他公开亮出反叛旗帜,胁迫云南巡抚朱国治同叛,朱国治因拒绝而当即被杀。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提督李云深等将领均从其叛。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号周,以次年为周王昭武元年,铸钱曰“利用通宝”。扣留折尔肯等大臣。命其部属一律剪辫蓄发,改换汉装,并亲自祭奠被他杀死的南明永历帝。军队旗色皆白,步骑则以白毡为帽。封冯苏为布政使、彭化南为云南知府、张国柱与马宝为公爵、王屏藩同李本深等人为将军。复命马宝等将率大军自贵州向湖广进兵,王屏藩等则统领叛军由四川伺攻陕西。未久,吴三桂又致书平南王尚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四川等省的熟识将吏,同举叛旗。十二月,吴三桂统兵东行,进驻贵州。马宝所部前军兵临贵阳,巡抚曹申吉出降。贵州总督甘文焜知情势骤变,匆忙领十余人乘马逃出贵阳,及至镇远,清军守将已降叛军,甘文焜自尽身亡。是年,吴三桂率叛军攻进湖南,迅速占领了沅州、常德、衡州、长沙、岳州等地。清军极少准备,节节败退。吴三桂所向无敌,举国震动。
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帝下令撤藩,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撤除,将其军权、财政权及用人权收归中央,结束其各拥重兵,自雄一方,尾大不掉的局面。清廷撤藩令下达后,吴三桂即密谋叛清。十一月二十一日,他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以所部兵力起兵反叛清廷,亮出反叛大旗,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号周,以次年为周王昭武元年,铸钱"利用通宝",命部属剪辫蓄发,改换汉装,亲自祭奠被他杀死的南明永历帝。军队旗色皆白,步骑皆以白毡为帽。吴三桂起兵初期兵势极盛,连克大城,清军则因准备不足而节节败退。在这种形势下,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叛于福州,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叛于广州,至此,三藩之乱业之形成,战火遍及半个中国,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才告平息。
康熙十二年(1673),杨起隆假借崇祯皇帝三太子之名在京师起义。康熙十二年(1673)年底,吴三桂在南方起兵反叛清朝,京师气氛非常紧张。杨起隆决定乘机在京师起事。他自称朱三太子,建年号“广德”,起义军称“中兴官兵”。但起义前事情泄露,起义军被清军镇压,杨起隆乘机逃走。康熙帝闻知此事,下谕严查此事,捕杀了李株等200余人,京师惶恐,百姓纷纷准备逃往西山。为了安定时局,安抚民心,全力平定吴三桂叛乱,康熙帝接连颁布"抚安百姓"谕,又命令将被捕的起义者凌迟处斩,赦免其家属。这之后,又有人冒名杨起隆秘密抗清还有杨起隆的旧部下公开扯义旗举事,不过都被清廷镇压、杀害。
郑经于康熙十三年(1674)参加三藩之乱,将台湾政务与副制使陈永华。陈永华胸有韬略,为政廉洁,严于执法,百姓安居。然而,郑经诸弟却恃势骄横,抢夺民田,欺压良善。陈永华屡禁不止,遂以郑经长子郑克(藏土)年已十六,聪明果断,宜行“君行则守”之典,请其监国。郑经准陈永华所请,并于康熙十八年(1679)四月初六日遣礼官郑斌携谕抵台湾,同陈永华共立郑克(藏土)监国,号曰“监国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