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英廉(1707年—1783年),字计六,姓冯氏。内务府镶黄旗汉军人,雍正举人。自笔帖式授内务府主事,乾隆十五年(1750),擢永定河道,任内隐瞒河堤溃决,革职,旋复起,历官江宁布政使兼织造、户部侍郎、刑部尚书。为官昏庸,唯以包庇为能。四十五年,特授汉大学士,清代汉军授汉大学士自英廉始。晚年官至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卒谥文肃。(来源:满族大辞典, 1990-05)
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同治进士。授编修,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四川学政。与宝廷、陈宝琛、张佩纶纠弹时政,号为清流。光绪七年(1881)授山西巡抚。十年升两广总督。中法战争中起用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曾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矿务局,立广雅书院,以图自强。十五年调湖广总督,开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创办两湖书院,筹办芦汉铁路。中日甲午战争时代任两江总督兼江宁将军,巡阅江防,购新式炮,筑西式炮台,编练江南自强军,广设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军医学堂,主张改革科举。《马关条约》签订后,以约文许日人在中国设厂,劝江苏二状元张謇、陆润庠兴办实业。二十一年列名北京、上海强学会,后授意查禁上海强学会和《强学报》,回任湖广总督。二十四年在《劝学篇》中提出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义和团运动时期,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倡“东南互保”,镇压反洋教斗争及自立军起义。二十七年与刘坤一上变法三疏多被采纳。次年充督办商务大臣、署两江总督。二十九年任经济特科阅卷大臣,厘定大学堂章程。三十二年晋协办大学士,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后督办粤汉铁路,充实录馆总裁官。有《张文襄公全集》。(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刘若愚(1584—?)明永平延庆州(今北京延庆)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入宫为宦官,隶陈矩名下。以善翰墨为李永贞赏识,天启三年(1623)入内直房掌文书笔墨。思宗即位被劾,降为净军,发南京孝陵卫种菜。崇祯元年(1628)受李永贞案牵连,押回京论死,后著《酌中志》以辩冤,减罪被囚。(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窦光鼐(1720~1795),清代官员、学者。字元调,山东诸城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浙江学政。他任学政期满回京,参加了秋审复议,能对刑部量刑不当处提出异议。乾隆二十七年(1762),窦光鼐升任吏部侍郎,督浙江学政。他上疏弹劾浙江嘉兴、海盐诸县库存亏缺都超过十万两。清廷认为他为官公正,即派大员会同他前往查核。他又弹劾永嘉、平阳、仙居三县县令及布政使、总督等有违纪行为。清廷命大学士阿桂前往处理。阿桂赴浙后,上疏指摘窦光鼐弹劾的与事实不符。乾隆帝遂斥责窦光鼐妄言不实,将其下狱治罪。窦光鼐一再用物证进行申辩。清廷遂二次命阿桂及江苏巡抚闵鹗元前往浙江核实。结果证明窦光鼐弹劾的事实无误。阿桂因此受到部议处分,窦光鼐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又任他为左都御史。(来源:二十六史精要辞典·下, 1993-05)
阿里衮(?—1769或1777)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钮祜禄氏。字松崖。内大臣德音之子。乾隆四年(1739)至十二年(1747),历任副都统、侍郎,湖南、山西、山东巡抚。在兵部侍郎任上,奉命巡察东北,首倡于吉林拉林、阿勒楚克兴办八旗屯田;在山东巡抚任内,曾请蠲免或缓纳山东灾区钱粮,移八旗兵于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等地屯垦,为乾隆帝采纳。十五年(1750),擢湖广总督,后署刑部尚书。二十一年(1756),奉命以领队大臣赴西路军营,进至雅尔拉,与定西将军达勒党阿擒宰桑南扎布等。二十三年,任参赞大臣,选驼马3千自哈密进发,以济德楞泰军需。将军兆惠镇压霍集占叛乱,被围于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城南黑水营达三月余,因与将军富德讨霍集占,解兆惠之围。后留叶尔羌办事。二十五年(1760),擢领侍卫内大臣。后历任礼部、户部尚书,御前大臣,陕西巡抚,协办大学士。三十三年(1768),以参赞大臣往云南军营,寻署总督,继授副将军驻守永昌,任内,对防务、粮运、耕种等多有贡献。卒于军,谥襄壮。(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朱棣(1360—1425)朱元璋第四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朱棣长期在北方筑城兴屯,训练兵丁,多有建树。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病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惠帝采用削藩的办法,先废几个弱小的藩王,次及燕王。建文元年(1399),朱棣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起兵,号称“靖难”。经过四年的战争,打败惠帝,夺取政权,称帝于南京,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诛杀了建文帝臣属近三千人,史称“壬午殉难”。为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下令将农器和耕牛发放给山东受兵灾的地区,对各地水旱灾害及时赈济,兴修苏松等地水利,疏浚大运河,使三千里运道畅通。同时继续推行屯垦和移民等政策。“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明成祖在政治方面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将握有兵权的藩王,或削其护卫,或废为庶人,基本上实现了削藩目的。在中央集大权于一身,正式设立了内阁,协助皇帝办理政事;重用宦官,以之为信臣、耳目,但也使他们开始干预国政。永乐十八年,又设立从事侦缉、搜捕臣民的特务机构一“东厂”,有特设的法庭和监狱,其权势比洪武中设置的锦衣卫还要大。为了宣扬国威,招致各国朝贡中华,也为了追寻“靖难”失国后去向不明的皇帝朱允炆的下落,派遣郑和六下西洋;从永乐八年到永乐二十二年,曾五次亲自率兵出击骚扰北部边境的鞑靼、瓦刺。公元1403年下诏改北平为北京,并派人营建北京城和紫禁城宫殿。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此举有利于抗击来自北边的蒙古骑兵的袭扰,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对于巩固边防以及维护全国的统一有积极意义。在位期间,命解缙等人以程朱为标准,编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诏颁天下,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同时编成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的《永乐大典》及《历代名臣奏议》等类书,保护了文化遗产。二十二年,明成祖在率兵出塞的归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东南),葬于长陵(今北京昌平天寿山)。朱棣有一后二妃。四子:高炽、高煦、高燧、高爔。五女”长女封永安公主。(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2006-02)
索绰络·英和(1771年5月27日——1840年7月8日) ,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姓索绰络氏。字煦斋。尚书德保子。少有隽才,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嘉庆三年(1798),官侍读学士,历任内阁学士、内务府大臣、理藩院、工部侍郎等,数奉使出按事。十八年(1813),擒天理教首领林清于黄村宋家庄,授步军统领、工部尚书。十九年,廷议开捐例,力主开捐不如节用,并提出具体节用项目。道光二年(1822),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五年,上疏暂停河运以治河,漕米以河船分次海运,受嘉奖。八年,授宁夏将军,旋因宝华峪工程获罪,发黑龙江充当苦差,后三年释回。著有《卜魁赋》、《那恭勤公清安行状》、《恩福堂自订年谱》、《石氏受姓源流纪略》、《恩福堂诗钞》12卷附试帖、《恩荣叠唱集》及《植杖集》等。(概述内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650)清太祖第十四子。通称九王。天命五年(1620)为和硕额真,十一年为贝勒。天聪二年(1628)以从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功,赐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主),代兄阿济格统镶白旗。五年掌吏部事。九年率兵招降察哈尔林丹汗子额哲,获元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封和硕睿亲王。三年授奉命大将军,统兵攻明,掠河北、山东。八年,太宗卒,欲继帝位,未果,乃拥立幼侄福临,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统兵入关,败李自成农民军,旋派兵下江南,灭南明弘光朝,逐步确立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实行圈地,逼民投充,强制剃发易服,厉行逃人法,激起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世祖年幼,乃代决军国大事,排斥异己,独揽大权。次年称皇叔父摄政王,五年称皇父摄政王。死后尊为成宗义皇帝。旋以谋逆大罪削爵籍没。乾隆四十三年(1778)昭雪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僧格林沁(1811—1865)清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博尔济吉特氏。道光五年(1825)袭封科尔沁郡王爵。十四年授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都统等职。咸丰三年(1853)任参赞大臣,会同钦差大臣胜保防堵太平天国北伐军。七年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海口,任钦差大臣,督办军务。九年英法侵略军攻大沽,督军抵御,击毁敌船十余艘。十年英法联军从北塘登岸,攻占大沽炮台,率部退至通州,败于八里桥,被革去爵职,仍留钦差大臣。《北京条约》签订后,复郡王爵,奉命赴鲁豫直诸省镇压长枪会军、白莲教起义军、刘德培起义军、文贤教起义军以及捻军。十一年复亲王爵。同治元年(1862)命统辖鲁豫军务。四年,所部在山东曹州(治今菏泽)高楼寨被捻军围歼,他逃至附近吴家店(今吴庄)被杀死。(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爱新觉罗·敦敏(1729—1796)清代文人。字子明。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五世孙,理事官瑚玐长子。乾隆十三年(1748),出继辅国公经照为孙。三十一年(1766),授右翼宗学副管。四十年,(1775)升总管。四十八年(1783),因病告退。生活不快,常与弟敦诚及友人饮酒赋诗,诗多悲慨忧愤,有“短擎独对酒频频,积闷连霄百感生”;“无限幽栖意,临风一怆神”;“秋事无端剩暮蝉,王孙芳草倍凄然”之句。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为挚文。著有《懋斋诗抄》。(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