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南宋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字用和。在对蒙、元战争中屡立战功,官至淮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庐州。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在鲁港(今安徽芜湖附近)临阵而逃。次年二月,以淮西降元,授行省参政。十四年,升左丞。(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王崇(1496-1571),字仲德,号麓泉,永康紫微人。是明代杰出军事战略家。王崇长期任职边陲省份,为西北边疆的稳定,缓解民族矛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明朝历史上严谨务实、文武皆备、颇具才干的著名大臣。无论执政安民、领兵打仗、振兴文教,均有不凡建树。(来源:百度百科)
杜预(222年-284年初 ),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中国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 杜预出身京兆杜氏。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成为权臣司马昭的幕僚,封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与贾充等修《晋律》。咸宁四年(278年)接替羊祜出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他积极备战,支持晋武帝司马炎对孙吴作战,并在咸宁五年(279年)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战后因功进封当阳县侯,仍镇荆州。在战后仍讲武备战,兴建学校,督修水利,被时人称为“杜父”。 后被征入朝,拜司隶校尉,于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初) 逝于邓县,终年六十三岁。获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 杜预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时誉为“杜武库”。他与张斐对《晋律》的注解,在当时有“张杜律”之称。其所撰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考释严密,注解准确,其中不乏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 ,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 。他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来源:百度百科)
金威州(今河北井陉北威州)人。贞祐二年(1214),领乡兵保威州西山,代威州刺史。兴定四年(1220),知真定府事兼经略使。受封恒山公,财富兵强,为九府第一。同年,降蒙古,为真定元帅史天倪之副。后与天倪不和,正大二年(1225),杀天倪,以真定降金。为蒙古将肖乃台所攻,奔汴京。五年,置府卫州(今河南卫辉)。七年,围潞州(今山西长治),杀蒙古将任存。旋因窝阔台领大兵至,逃归卫州。又屯兵鹘岭关,扼守金州路(治今陕西安康)。开兴元年(1232),大败于三峰山(今河南禹州境),逃亡南阳留山,收溃军十万人,旋任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哀宗迁归德、蔡州,累召入援,不赴。蔡州破,将士散去,从十八人北渡河,至泽州(今山西晋城),被戍兵所杀。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000-03)
字道兴。天水休官(今甘肃天水)人。平齐有功,授仪同三司。伐尉迟迥,进位开府,赐爵平冠县公。开皇九年(589),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进位上开府。定江南、击高丽、伐突厥俱有功。仁寿中,检校代州(今山西代县)总管,拒汉王谅。后征入京,进位柱国,拜右武卫大将军。炀帝即位后,平向思忠、击吐谷浑、攻高丽,屡屡作战。隋末守幽州(今北京),为高开道所攻,为辽西(今辽宁朝阳)太守邓嵩所救,归柳城(今辽宁朝阳)。于还幽州途中为起事者所杀。(来源:资治通鉴大辞典·下编, 1994-09)
明前期将领。咸宁(今属湖北)人。嗣父王真官为都指挥使,统其文兵,转战有功,晋都督佥事,后封武义伯。永乐七年(1409年)负责修建长陵。晋封成山侯。曾从朱棣北征蒙古。仁宗即位,命掌后府,加太子太保。宣德元年(1426年)王通为征夷将军,赴交趾征黎利,中伏受伤还交州。次年黎利攻城,以劲兵5000人败之。与黎利盟约还师。至京,被劾下狱,释为民。朱祁钰即帝位,起用为都督佥事,守京师御也先有功,晋同知,守天寿山。(来源:军事大辞海·上, 2000-05)
北齐涿(今河北涿县)人。生卒不详。性情粗率,近于狂侠,官南营州刺史。后坐酷滥除名。著有《魏志音义》1卷,今亡佚,书目见于《隋书·经籍志》。(来源:传统语言学辞典, 1990-08)
唐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世事契丹,守营州,善骑射,多智数。为安禄山、史思明部将。宝应元年(762),降唐,仆固怀恩表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封武威郡王。后乘仆固怀恩反唐,吐蕃入扰,与魏博田承嗣、成德张忠志等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朝廷不能制。号称“河朔三镇”。后为部将朱希彩所杀。(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唐朝著名将领。华州郑县 (今陕西华县)人。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累迁至兵部尚书,太尉兼中书令、天下兵马副元帅,封汾阳郡王。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子仪以朔方节度使出兵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击败安禄山部将高秀岩部,进围云中(今山西大同),收复常山(今河北正定)。次年,与李光弼一起,多次击败史思明部,收复河北十余郡。正欲攻取叛军老巢范阳(今北京),闻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失守、即率军还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北)。至德二年(757年)攻占河东,收复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洛阳及河西、河东、河南诸州县。乾元元年(758年),克卫州(今河南卫辉),与八节度使围邺城(今河南安阳)失败,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内扰,以20万人攻唐,唐代宗出逃长安,子仪又被起用,为关内副元帅。他收集散兵游勇,力战退吐蕃。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纥合众数十万攻至关中。他带数骑入回纥营,力劝回纥倒戈,与唐军联合大败吐蕃。子仪精于谋略,善于用兵,在唐军中德高望重,他历唐4朝,为唐朝统治立有不世之功,德宗李适尊其为“尚父”。建中二年 (781年)卒。(来源:黄河文化百科全书, 2000-02)
明中期将领。字伯翔,镇原(今 属甘肃省)人。仇钺之子。总兵甘肃(今张掖),以贪虐被 劾革职。后贿严嵩父子,总兵大同。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俺答集十万骑攻大同,施重贿于俺答,使俺答改攻宣 府(今宣化)。因宣府有备,俺答又东进蓟镇,掠怀柔,围顺 义,南下通州,营师白河之东。受命领兵至通州御俺答。明 朝任其为平庸大将军节制诸镇兵马。由于面对敌部不敢 力战,使俺答饱掠八日而退。所部于昌平与俺答军相遇, 溃死千余人,自己也几为所俘。后讳败冒功,加至太子太 保。不久被劾革职。死于三十一年(1552年)。(来源:中国古代军事大辞典, 19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