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自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另有一说李自成死亡地点为湖北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
刘因(1249年—1293年),字梦吉,一字梦骥,号静修,容城(今河北徐水)人。 元朝大儒,理学家、诗人。刘因家世儒宗。入元后,与许衡并为“元北方两大儒”。至元十九年(1282年),应召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旋辞归。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再度征召为集贤学士、嘉议大夫,称疾固辞,以授徒终其余生。 至元三十年(1293年),刘因病逝,朝廷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刘因得南儒赵复所传程朱理学,读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吕祖谦等人之书。尤服膺朱熹,称其“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也”。又谓研读宋儒之学,当从六经、汉唐传疏入门,方可“始终原委,推索究竟”,不致“穿凿”。提出“诗、书、春秋皆史”之说。著作有《静修先生文集》,系元人所辑。明万历时方义壮又增佚篇为《刘静修先生集》。 (概述图刘因像来源 )
张仲武(?-849年),范阳(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清河。唐朝中晚期藩镇、将领。 张仲武的家族自祖辈起世代于幽州军中任职。张仲武自幼博览群书,尤精《左氏春秋》,后投笔从戎,官至蓟北雄武军使。会昌元年(841年),张仲武率军讨平卢龙军变,获朝廷承认,担任卢龙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等职,封兰陵郡王。张仲武在任内大破回鹘、契丹与奚族,又任检校兵部尚书、东面回鹘招抚使,降服回鹘,累官至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大中三年(849年),张仲武去世,获赠太尉, 谥号“庄”。
李瓒(约公元1388年前后在世)字子粲,一字子鬯,自号弋阳山樵,姑苏人。
字藻舟,清朝贵州贵阳人。他是著名维新派大臣李端棻叔父。他治家甚严,对于子侄中,独爱李端棻,视为已出,待之甚厚。李端棻受其影响,立身行事,一如朝仪,后任到礼部尚书,成为著名维新派大臣。女儿李蕙仙嫁给维新派领袖之一梁启超,志为梁启超的得力助手。李朝仪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病逝于任上。历官三十七年,勤政爱民,始终一致,有古循吏风。
商辂[lù](1414年3月16日-1486年8月17日),字弘载,号素庵,浙江严州府淳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人。明朝中期名臣。商辂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郕王朱祁钰监国时入内阁,参预机务。夺门之变后被削籍除名。成化三年(1467年)再度入阁,渐升为内阁首辅,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等。孝庄钱皇后去世后,商辂与同僚彭时等据理力争,最终使其得以袝葬裕陵。晚年请求罢黜宦官汪直未果,于是力请辞官,以少保致仕。居家十年后,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太傅,谥号“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纂有《宋元通鉴纲目》等。商辂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临事果决,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与彭时齐名,为成化年间正直阁臣的杰出代表之一。《明史》评价道:“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 
魏武帝曹操(155年 —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168] ,一说本姓夏侯 [175] (详见“人物争议”目录),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3-4]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5-6] 。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建安十八年(213年),封魏公。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取汉中。次年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 [172-173] 。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142] ,葬于高陵。 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 [142] 同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刘济(757-810年),字济之,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区)人,唐朝中期藩镇将领,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怦之子。游学长安,考中进士,授范阳令,迁莫州刺史。贞元元年(785年)九月,刘怦病死,继任幽州卢龙节度使,镇抚东北诸戎,拜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元和五年,奉命讨伐王承宗,颇有战功,拜侍中兼中书令,封彭城郡王。率军归镇后,竟为次子刘总所鸩,时年五十四,追赠太师,谥号庄武。
欧阳玄(1283年-1358年2月7日 ) ,字原功,号圭斋,又号霜华山人、平心老人。原籍居庐陵,至曾祖辈迁潭州之浏阳。中国元代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欧阳玄自幼博学,延祐元年(1314年)为湖广省试第一。延祐二年(1315年),登左榜一甲进士第三名,成探花。初授承事郎,历任平江州同知、芜湖县尹、武冈县尹等职。在地方颇著治绩。后召入朝为任翰林待制兼国史编修。于两都之战及元文宗登基之初为其草拟诏檄,因而在奎章阁任艺文少监,参与纂修《经世大典》。后升艺文太监。元顺帝时改佥太常礼议院事,拜翰林直学士。曾负责编修《四朝实录》,并担任《宋史》《辽史》《金史》的总裁官。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晚年多次因病乞休,最终以湖广行省右丞致仕。至正十七年(1358年),欧阳玄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获赠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国、楚国公,谥号“文”。 欧阳玄“三任成钧,两为祭酒,六入翰林,三拜承旨”,常负责起草各种诏书,朝廷高文典册,多出自他的手笔。在史学、文学、书法等方面均有造诣。其文章、书法极负盛名。当时海内名山大川、释老之宫、王公墓隧之碑,都以得其手笔为荣。后世将其与吴澄、虞集、揭傒斯并称为“元四学士” 。
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北宋开国名将。 曹彬是后周太祖郭威妃子张氏的外甥,后汉时曾任成德军牙将。后周世宗时,他奉诏出使吴越,累官至引进使。曹彬严于治军,尤重军纪,受到宋太祖赵匡胤信任,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乾德二年(964年)参与攻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宣徽南院使。开宝七年(974年)率水陆军十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枢密使。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分兵三路攻辽,曹彬为东路军主将。他因孤军冒进、兵疲粮乏撤军,于岐沟关之战大败,致使宋军全线溃退,被降为右骁卫上将军。后复起为侍中、武宁节度使。宋真宗即位后,曹彬复任枢密使。 咸平二年(999年),曹彬逝世,年六十九。追赠中书令、济阳郡王,谥号“武惠”。 因其孙女为宋仁宗皇后(慈圣光献皇后),故累赠为太师、尚书令、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