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虞集(1272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元代诗文家。字伯生,号道园,又号邵庵。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早年曾以契家子身份师从吴澄。元成宗大德初年,以大臣举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又任国子助教,升国子博士,在职以师道自任。元仁宗即位,除太常博士,迁集贤修撰。延祐六年(1319)改翰林待制。以丁忧还江南。泰定初年授国子司业,迁秘书少监。曾与集贤侍读学士王结讲经于上都。拜翰林直学士,不久又兼任国子祭酒。元文宗即位,命虞集仍兼经筵。除奎章阁侍书学士,与中书平章赵世延同任《经世大典》总裁。书成,虞集以目疾请求解职归里,未获准许。元文宗崩,他称病辞还临川。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五月病故于家,享年77岁。谥文靖,追封仁寿郡公。虞集是元代中期最有影响的文臣之一,也是元代最负盛名的诗文家。他不但执笔撰写了大量的朝廷典册、公卿碑铭,还以奖掖后进,倡导古学深刻地影响了一代文风。他与杨载、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代诗文四大家,但无论以创作成就与实际地位而言,他都比杨载、范梈、揭傒斯高出许多。他一生著述繁富,号称“平生为文万篇”(《元史》本传),但“稿存者十二三”。而这“十二三”的存稿,无论以数量还是质量而论,都是其他诗文家难于比肩的。他的诗文结集为《道园学古录》50卷、《道园类稿》50卷、《道园遗稿》6卷、《翰林珠玉》6卷、《虞伯生诗续编》3卷等多部专集,今均有传本。《元诗选》初集仅据《道园学古录》选入虞集诗383首。以上各种虞集诗文集,以《道园学古录》与《道园类稿》内容最丰富,两者所收互有出入,前者流传较广,较有代表性;后者编订较为精审。 虞集的文章以应制、应酬之作最为典范,数量也较多,与欧阳玄、马祖常等其他馆阁名士相比,他的文章比较讲究文辞,以博洽精微为特色。一般认为他的文风能体现出他作学问的特点,“蔼然庆历、乾(道)淳(熙)风烈”(《元史》本传)。有的学者曾把他对元代文坛的影响比之欧阳修之于宋代文坛。虞集的诗歌历来颇受诗选家、诗论家重视。他自称自己的诗如“汉廷老吏”,这显然是以章法讲究、格律工稳自许。七律《挽文山丞相》是其代表作。如果全面论及虞集诗风,就可以看到他往往在深沉老练之余,体现出典雅、甚至相当清新的一面。《听雨》中的名句“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难言之隐。小诗《水仙神》不但广为传颂,而且被引入《聊斋志异》的名篇《王桂庵》。当然,虞集的诗也多为应酬之作,这就使得他的许多诗篇很难具有更多的诗意。虞集虽然不以词知名,但[风入松]中的“杏花春雨江南”却为他赢得了比较广泛的声誉。(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 1991-10)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元代文学家。字仲谋,号秋涧。 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祖上仕于金。王恽好学善属文,早年受知于元好问,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史天泽将兵攻宋,一见即待以宾礼。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左丞姚枢辟为详议官。王恽上书论时政,擢为中书省详定官。中统二年春,转翰林修撰,不久又兼任中书省左右司都事。至元五年(1268)首拜监察御史,知无不言,不避权贵。至元十四年任翰林待制。至元十八年拜行台治书侍御史,未赴职。次年春,改山东诸道提刑按察副使,在任1年,以病还乡。至元二十六年授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有治绩。至元二十八年召至京师,次年春,见元世祖于柳林行宫,上万言书议时政,授翰林学士,元贞元年(1295),奉旨修世祖实录,集《圣训》6卷。 大德六年(1302)致仕,大德八年六月卒。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定。王恽入仕以才干见称。尤好著述。有《秋涧集》100卷,包括《中堂事纪》、《乌台笔补》等及诗文、今存。《元诗选》初集选入王恽诗200余首。王恽是元初诗文大家,文章受到元好问影响,作诗笔力雄浑。顾嗣立说:“秋涧诗才气横溢,欲驰骋唐宋大家间。然所存过多,颇少持择,必痛加芟削,则精彩愈见。”(《元诗选》王恽小传)这是比较妥当的看法。《秋涧集》中的《承华事略》2卷、《玉堂嘉话》8卷,均有单行本。其词清人朱祖谋编入《彊村丛书》,题为《秋涧乐府》4卷。王恽还著有《相鉴》50卷,《汲郡志》15卷,今均不传。(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 1991-10)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元初诗文家。字仲晦,号藏春散人,初名刘侃,出家为僧时法名子聪。祖籍瑞州(辽宁秦皇岛东),后迁居邢州(河北邢台)。刘秉忠8岁入学,13岁在帅府作质子,17岁任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后出家为僧。元世祖忽必烈在潜邸,他因海云禅师被召入见,成为忽必烈的主要谋士,被称之为“聪书记”。忽必烈继位,至元元年(1264)拜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至元八年,他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建议蒙古建国号为大元,并以中都为大都(北京)。至元十一年秋八月,无疾端坐,卒于上都。刘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死后还葬于大都,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刘秉忠无子,过继其弟之子为后。弟刘秉恕,字长卿,同仕于世祖朝。刘秉忠有《藏春集》6卷、《刘文贞公全集》32卷,今均存。《元诗选》初集据《藏春集》选入刘秉忠诗56首。刘秉忠是元初曲家,《录鬼簿》列其名于“前辈名公”节。散曲作品今存小令12首。其[南吕·干荷叶]是代表作,如“干荷叶,色苍苍,老柄摇风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与其诗风格相类。清人辑有刘秉忠词集《藏春乐府》。(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1991-10)
明初诗文作家。字太仆,一字云林。金溪(今属江西)人。少通五经,师从于吴澄、范梈。元至正间以荐授经筵检讨,与修宋辽金三史。累迁至翰林学士承旨。元亡,例徙南京。洪武二年(1369),授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与修《元史》。洪武三年,兼弘文馆学士,备顾问,论说经史。后因御史王著等论危素不宜列侍从,故谪居和州。洪武五年卒。本有文集50卷,明时已散佚,后经归有光搜集,辑存文集有《说学斋稿》4卷,诗集有《云林集》2卷。另著有《草庐年谱》。他善于属文,人称“其文演迤澄泓,视之皆平易,而实不可几及。”因而深得古文大家归有光的欣赏。其诗园润朗爽,尽管不够含蓄,却清新可诵。(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 1991-10)
元文学家。字可用。汤阴(今属河南)人。仁宗延祐二年(1315)进士,累官参议中书省事。惠宗元统二年(1334)拜参知政事。至正初,转中书左丞。六年(1346),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改御史中丞,以病归。起河南左丞。十五年迁集贤大学士,复拜中书左丞,寻兼太子左谕德。十七年以老病致仕,越七年卒,谥文忠。工诗文,著有《至正集》八十一卷,《圭塘小稿》十三卷。生平事迹见《元史》卷一八二。(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 1997-07)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元朝文学家。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
周伯琦(1298年—1369年),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元代书法家、文学家。 [1] 以荫授南海县主簿,后转为翰林修撰。招识平江张士诚拜江浙行省左丞,留平江者十余年。
党怀英(1134—1211)金代文学家。字世杰,号竹溪。祖籍冯翊(陕西大荔)。父党纯睦以从仕郎为泰安军录事参军,卒于官。妻子不能归,党怀英遂为泰安州(今属山东)人。党怀英少年颖悟,师从毫社刘岩老,济南辛弃疾是他的同舍生。他曾试东府,取解魁,以后困于名场,遂放浪山水间,以诗酒自娱。大定十年(1170),擢进士甲科,调莒州军事判官,累任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大定二十九年(1189)与风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明昌元年(1190)迁国子祭酒,第2年,迁侍讲学士,又迁翰林学士。承安二年(1197)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简而不严,而人自化服。第2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大安三年(1211)辞世,卒年78岁。谥文献。 党怀英性情宽和容众,犯而不校。其诗、书、文皆名于世,“为一时文字宗主”(《归潜志》卷8)。赵秉文说:“本朝百余年间,以文章见称者,皇统间宇文公,大定间无可蔡公,明昌间则党公。于时赵黄山、王黄华俱以诗翰名世,至论得古人之正脉者,独以公为称首。”又说他“文似欧阳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谢,奄有魏晋”(《党公神道碑》)。党怀英对如何作诗还颇有见解。赵秉文说:“吾闻竹溪党公论,以为五十六字皆如圣贤,中有一字不经炉锤,便若一屠沽子厕其间也。又云,八句皆要警拔极难。一篇中须要一联好句为主,后但以意收拾之,足为好诗矣。”(《归潜志》卷8)其作品《中州集》卷3存有诗65首,《全金诗》(《四库全书》本)卷8据《中州集》存诗65首,又另补1首;卷62又补1首。《全金元词》存词5首;《金文最》存文13篇。
熊梦祥 元代诗人、画家。字自得,号松云道人。南昌进贤(今属江西)人。他生于元初,是顾瑛的忘年交。曾以茂才异等被荐为白鹿书院山长,并任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以年老辞官还江南,优游于淮浙一带,放意诗酒,脱略不拘,被认为有晋人风度。晚年卜居娄江。明初尚在人世,去世时已有90高龄。熊梦祥博览群书,旁通音律,其山水画尤其清古。他的诗集未见传世。顾瑛《草堂雅集》收有他的诗12首;《元诗选》三集收入14首,题为《松云道人集》,当系顾嗣立所辑。杨维桢称熊梦祥“作诗为文,思若涌泉”(《西湖竹枝集》),由于作品传世不多,很难于论及他的诗作的风格。他写有《释乐书》,并行于世,但未流传至今。他还写有《析津志》,这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1种关于北京的地方志,原书久佚,仅散见于《永乐大典》等书中,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有《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按:熊梦祥的籍贯或作富州(江西丰城);也有的书籍提到,他名自得,字梦祥。(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 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