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薛瑄(1389—1464) ,字德温,号敬轩。河东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   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 薛瑄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八年(1464年)去世,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故后世称其为“薛文清”。隆庆五年(1571年),从祀孔庙。 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可见其影响之大。   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来源:百度百科)
字文卿。明代人。官锦衣卫千户,典告密。性廉惠,囚犯死,凡属无籍,皆告之当地官员予以简葬。囚犯缺食,又用无主盗赃买粮供给,后遂成定例。(来源:百度百科)
于范,字觉甫,号廪邱,山东郓城人,明弘治甲子举人,乙丑进士,正德丁卯授辉县令,戊辰,调浙之嘉兴,庚午,入京为户部主事,丁丑,升河南府知府。改浔州府知府,嘉靖三年,六月十八日卒于家。(来源:百度百科)
明江西吉水人,字大绅,一字缙绅。洪武进士。授中书庶吉士。曾建议根据史实,上自唐、虞、夏、商、周、孔,下至关、闽、濂、洛,据事分类编写一书,以便检阅。因直言敢谏,得罪重臣,被免官家居八年。其间杜门纂述,改修《元史》,又成《宋书》,删定《礼经》。建文初回朝,永乐元年(1403)迁侍读学士,任总裁官监修《永乐大典》、《太祖实录》及《古今列女传》等书,升任翰林学士,极受信用。朝臣多嫉其宠,又因定储君之议,为汉王高煦所忌,被诬陷下狱死。善诗文,有《春雨杂述》、《解文毅公集》等。(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陈山 (1364~1434年), 字汝静,一字伯高,福建延平府沙县人,官至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文渊阁直阁事、领文学士供职文华殿。
高拱(1512~1578)明哲学家。字肃卿,号中玄。今河南新郑人。嘉靖进士 。历官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后被罢官,家居著书。政治上反对 “偷安自便” ,主张 “修举务实” ,时称 “救时宰相” 。学术上与诸贤共倡务实之风,主张 “救时” 、“致用” ,反对 “空寂寡实之学” 。在理事关系上,主张理在事中,说: “夫理也者,事之理也,既无其事,理于何有?” 批驳南宋朱熹 “性即理” 的观点,说 “理随事物而在,各有不同,谓性即理,未敢为然也” 。提出 “义者利之和” 的观点,斥责把“义” 和 “利” 完全对立起来的宋儒,“不识义利,不辨公私”是 “以名为利者” 。继承和发挥唐吕才、明王廷相等人对传统 “五行说” 的批判思想,指出程朱所宣扬的 “天人感应” 、“五德终始” 和 “灾异说”是 “必不可信的术家者流幻妄之说” 。在认识论上,与 “生而知之” 、“良知良能”说相对立,认为 “天下之理无穷” ,虽圣人也是 “其学不已,其进不已” 。重视实践经验,主张为学要 “验之以行事,研之以深思” ,强调事实的验证在认识中的作用。断言 “金必火而后知其精与不精,刀必割而后知其利与不利” 。著作有 《边防纪事》 、《高文襄公集》 ,其中 《春秋正旨》 、《问辩录》和 《本语》等是专门批驳宋儒的哲学著作。(来源:黄河文化百科全书, 2000-02)
薛蕙(1490~1539年),字君采,号西原先生,明朝大臣。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 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 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 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 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张贯(?-1414年)安徽灵璧县人,监生,永乐十年三月卅(1408年)上任顺天府知府,到了永乐十年(1412),升顺天府为正三品官制,升知府张贯为府尹。永乐十二年十一月廿年(1414年)卒。(来源:明实录)
刘若愚(1584—?)明永平延庆州(今北京延庆)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入宫为宦官,隶陈矩名下。以善翰墨为李永贞赏识,天启三年(1623)入内直房掌文书笔墨。思宗即位被劾,降为净军,发南京孝陵卫种菜。崇祯元年(1628)受李永贞案牵连,押回京论死,后著《酌中志》以辩冤,减罪被囚。(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000-03)
朱棣(1360—1425)朱元璋第四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朱棣长期在北方筑城兴屯,训练兵丁,多有建树。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病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惠帝采用削藩的办法,先废几个弱小的藩王,次及燕王。建文元年(1399),朱棣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起兵,号称“靖难”。经过四年的战争,打败惠帝,夺取政权,称帝于南京,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诛杀了建文帝臣属近三千人,史称“壬午殉难”。为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下令将农器和耕牛发放给山东受兵灾的地区,对各地水旱灾害及时赈济,兴修苏松等地水利,疏浚大运河,使三千里运道畅通。同时继续推行屯垦和移民等政策。“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明成祖在政治方面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将握有兵权的藩王,或削其护卫,或废为庶人,基本上实现了削藩目的。在中央集大权于一身,正式设立了内阁,协助皇帝办理政事;重用宦官,以之为信臣、耳目,但也使他们开始干预国政。永乐十八年,又设立从事侦缉、搜捕臣民的特务机构一“东厂”,有特设的法庭和监狱,其权势比洪武中设置的锦衣卫还要大。为了宣扬国威,招致各国朝贡中华,也为了追寻“靖难”失国后去向不明的皇帝朱允炆的下落,派遣郑和六下西洋;从永乐八年到永乐二十二年,曾五次亲自率兵出击骚扰北部边境的鞑靼、瓦刺。公元1403年下诏改北平为北京,并派人营建北京城和紫禁城宫殿。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此举有利于抗击来自北边的蒙古骑兵的袭扰,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对于巩固边防以及维护全国的统一有积极意义。在位期间,命解缙等人以程朱为标准,编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诏颁天下,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同时编成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的《永乐大典》及《历代名臣奏议》等类书,保护了文化遗产。二十二年,明成祖在率兵出塞的归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东南),葬于长陵(今北京昌平天寿山)。朱棣有一后二妃。四子:高炽、高煦、高燧、高爔。五女”长女封永安公主。(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