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吴履福(1817—1887),字让山,号受兹,清代安徽宣城茂林吴姓前分人。道光丙午举人,历官平谷、永清、宝坻知县,昌平、涿州知州,升直隶候补道员,诰封二品,授奉政大夫。(来源:百度百科)
张茂节(1622-1701),大兴修志第一人。字蔚宗,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先祖家资巨富,为沭阳县“八大家之首”。父亲张师程,字遡洛,是沭阳县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张茂节多年游宦在外,一直没有携带家眷。其夫人耿氏生有炳、烈、煐、熙四子;庶夫人冷氏生一子名勳。他告老还乡后,以诗书自娱,并在家中教育子弟,调解里中纠纷。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春,张茂节在张楼家中病逝,享年80岁。(来源:中文百科)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制的实施。梁启超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1917年,退出政坛。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梁启超一生前后创办、主编和领导的报刊达17种之多,为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历史、法学、教育和文学做出过巨大的贡献。1896年在上海主办《时务报》,先后发表《变法通议》、《古议院考》、《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重要文章,系统地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史学》等论著,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自由、平等、爱国、利民、勇于进取等思想,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中国年轻一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梁启超退出政坛后,1918年前往欧洲游历,1920年归来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多本著作。他还创办《解放与改革》杂志,提倡唯心主义与社会改良主义。晚年在清华研究院讲学。作为近代著名的报刊编辑,梁启超对编辑的道德修养极为重视。他在《〈国风报〉叙例》中,提出健全的舆论当有“五本”之说,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其中,真诚、直道、公心、节制是着眼于编辑的道德修养。梁启超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报刊编辑,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梁启超学识渊博,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方面。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小说革命”,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具特色,世称“新文体”。他著述甚丰,自1902年起,凡七次结集刊行。目前通行的是他去世后三年(1932年)中华书局印行的《饮冰室合集》,共有一百四十八卷。 梁启超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此外,他对图书馆学亦有独到见识。他认为应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以现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施之于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改造,即是目录学的科学化。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任董事部部长,并发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提出了他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见解。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其藏书颇丰,“海棠书屋”、“饮冰室”有书44470余册,2830余种,还有未刊稿本、私人信札、笔记等。(来源:中国阅读大辞典, 2016-04)
溥仪(1906—1967)清朝末代皇帝。1908—1911年在位,年号宣统。满族,爱新觉罗氏。字浩然,西名亨利·溥仪。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即位,时年仅3岁,由父载沣监国摄政。宣统三年(1911),爆发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次年,退位。根据《优待皇室条件》和《清(皇)族待遇之条件》,清帝不废“尊号”,仍留居紫禁城。1917年,张勋率兵进京,赶走总统黎元洪,拥其复辟,第二次称帝,仅12天即失败。其间,发出谕旨数十道。1924年,被冯玉祥将军驱逐出宫,帝号被废。不久,避居日本驻华使馆。3个月后,在日本保护下住进天津日本租界。在天津7年中,进行大量复辟活动。1931年底,在侵华日军策划下潜往东北,在长春建伪“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改长春为新京。1934年3月1日,登报称帝,年号康德,定都长春。1935年,东渡日本,答谢酬恩,会见天皇裕仁,参拜神社。1940年,在日本关东军策划下二次访日。1945年日本投降后,逃往日本,途中被苏联红军俘获。1950年8月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入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9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回京。次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工作。1961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卒于京。著有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弘历(1711—1799)清朝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1735—1795年在位。年号乾隆。雍正间,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帝死后,按所遗密诏即位,时年25岁。继续推行严禁朋党政策,不准满汉大臣结党、互相攀援,不准诸皇子参与机密;取消议政王大臣虚衔,使清代封建专制主义皇权获得极大发展。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统治,继续对西北、西南用兵,翦除谋叛势力。乾隆十五年(1750),粉碎西藏反动首领珠尔默特那木札勒驱逐驻藏大臣的阴谋,平息其余党的叛乱,废除藏王制,设噶厦,规定西藏要事及藏官任免、藏军调动均需由噶厦请示达赖及驻藏办事大臣办理,提高驻藏大臣的权力。二十年(1755),派兵攻入伊犁,俘达瓦齐和严重威胁清在青海统治的罗卜藏丹津。二十三年(1758),彻底平定伊犁的阿睦尔撒纳叛乱,并与勾引阿睦尔撒纳的沙俄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二十四年(1759),出兵平定新疆布拉尼敦(大和卓)和霍集占(小和卓)叛乱,结束“回部”分裂局面,统一了南疆。在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设参赞大臣,总理南疆各地军民事务;在乌什等11城设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取消伯克(即城主)世袭特权,设八旗驻防新疆官兵,从而加强了中央的管辖,为“回部”的发展和加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两次派兵征大小金川,平定土司叛乱,并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巩固和扩大“改土归流”的成果。五十六年(1791),派兵抵御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兵,将其全部驱逐出境,并拒绝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主权。五十八年(1793),颁布“藏内善后章程”,对西藏政治、宗教、官制、军事、司法、边防、财政、户口、差役、涉外事宜等以及达赖、班禅转世抽签办法都作了详细规定,确定驻藏大臣负责全面督办西藏事务的职权,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在位期间,基本上执行了康熙帝和雍正帝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继续实行“摊丁入亩”,奖励垦荒、延长起科年限等,使耕地、垦荒面积和人口显著增加。以“恩威并施”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累兴文字狱,多次颁布禁书令,毁书达24次之多,严格控制思想舆论;另方面仍倡导汉学,开博学宏词、经济、孝廉方正等科,编纂《续通志》、《续通典》、《续文献通考》和《皇朝通典》、《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志》以及《四库全书》等。其中《四库全书》编纂工作先后集中4千余人,历时15年之久,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在位期间,到处巡游,大肆挥霍。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相继镇压山东王伦领导的农民起义、甘肃苏四十三和田五领导的撒拉族和回族人民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湘黔苗民起义,大肆搜捕白莲教徒。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听任和坤控制朝政,政治日趋腐败。在位60年后,禅位于颙琰(即嘉庆帝),自称太上皇。庙号高宗。(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1995-12)
载淳(1856—1875)清朝皇帝。1861—1875年在位,年号同治。满族,受新觉罗氏。咸丰帝※奕长子。母慈禧太后。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帝死后继位,时年6岁,先由载垣、肃顺等顾命大臣辅政,后奕訢勾结慈安、慈禧发动政变,由其母慈禧太后执掌国政。在位期间,采取“依靠洋人助剿”的政策,与慈禧太后共同依靠英、美、法等国的支援和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以及捻军、回民、苗民起义,延缓了封建统治的危机。生活腐败,不理朝政。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病死于性病(一说天花)。庙号穆宗、谥毅。(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1995-12)
皇太极(1592—1643)即清太宗。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自幼好学,勇力绝伦,多有战功,深得父偏爱。天命元年(1616),封和硕贝勒,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并列为四大贝勒,俗称第四贝勒。任正白旗旗主贝勒。参与国政,“共理机务”。其文武才能,冠绝满族诸贵族。天命四年(1619),在萨尔浒大战中,转战3路,卓著战功,被努尔哈赤视为“如身之有目”。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死,以“深契先帝圣心”,为代善等8和硕贝勒推举为后金国汗。次年改元天聪。即位后,改变先攻明的战略方针,制定取朝鲜,攻蒙古的策略,以去后顾之忧。对内审时度势,笼络汉官,安抚汉民,将部分庄园中的汉族“编户为民”。进行社会改革,废止8家分治和4大贝勒共理政务的旧例,加强封建君权。设8大臣或16大臣与诸贝勒偕坐“共同议政”,削弱并分散八旗旗主实权。设立6部,完善封建国家体制。自领镶黄、正黄、正蓝3旗,扩大军事实权,结束八贝勒共理国政的局面,“制令一统之尊”。两次突袭朝鲜,使其朝贡称臣。统一漠南蒙古,笼络蒙古王公贵族,在其封建领主经济基础上,推行军政合一的“盟旗”制度。设立与六部平行的蒙古衙门,后改为理藩院。增编“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以增强其战斗力。对明廷采取麻痹政策,声言“讲和”,突扰明边,“残毁”明境。天聪元年(1627),亲率大军攻宁远、锦州。三年入龙井关,进逼北京,强占遵化、永平、滦州、迁安4城。六年,攻大凌河城。九年(1635),定族名称满洲。翌年四月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三年(1638),派军入明境,下40余城,掠25万人。四年攻松山。五年困锦州。七年发动松、锦大决战,使明军精锐丧失殆尽。鉴于太祖时期社会生产的严重破坏,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颁布保护农田法令,加强内外贸易。推行科举,荐举贤才。令巴克什达海改进满文,制出有圈点的新满文。八年(1643)八月九日卒。终年52岁。谥文皇帝,庙号太宗。(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1995-12)
奕詝(1831—1861):清入关后第七代皇帝,年号咸丰,又称咸丰皇帝。生于圆明园湛静斋。旻宁第四子,孝全成皇后所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以皇四子“仁孝”,密定为皇储。三十年(1850)正月,其父皇旻宁病危,急召载铨、载垣、端华等重臣,启封储君之匣,当众宣布为皇太子。不久,旻宁病死,嗣统为帝,改翌年为咸丰元年(1851)。即位之初,诏开言路,广募人才,罢免投降派耆英、琦善等人,起用主战派林则徐、姚莹等人,意图重整山河,振兴祖业。然外有强盗劲逼,内已腐败不堪,人民起义烽火接连不断,即有救亡之术,也无力回天。元年六月,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爆发,随即派遣向荣赴广西镇压,革命烽火迅速漫延大江南北,又命赛尚阿为钦差大臣到湖南防堵。与此同时,累颁《罪已诏》,以图收拢人心。三年(1853),太平军连克武昌、九江、安庆、南京,拔扬州,都天京(即南京),并准备北伐。向荣、琦善奉命为钦差大臣,征调八旗兵和绿营兵,在南京和扬州城外,分别建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与太平军作战。钦派僧格林沁率精兵阻击北伐的太平军。任用肃顺、彭蕴章等筹集军饷,并将刑部右侍郎雷以諴在扬州创办的厘金制推向全国,为其镇压农民军筹集大量军费。依靠曾国藩办团练,募乡勇,借以维持北方秩序,屠杀起义人民。曾国藩以屠杀功受重用,由刑部右侍郎升任为两江总督。对内残酷镇压,对外一再妥协投降。六年(1856),英国借“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陷广州,大肆抢掠之后,北犯白河口。八年,攻陷天津大沽炮台,钦命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全权大臣赴天津求和,表示投降,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并允许列强修约之请。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攻京城附近的张家湾、八里桥,清军大败,不顾王公大臣面谏,竟以称狝木兰为名,仓皇逃往热河,命其六弟奕訢向英法求和,分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火打劫,咸丰八年(1858),穆拉维约夫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十年(1860),趁英法联军侵占北京,沙俄驻华公使伊格纳切夫以“调停”有功,强迫清廷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两项条约使中国先后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失去了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对奕山等人的卖国行为非但不加严惩,却居然认可。以其长期沉湎酒色,荒淫无度,经常吐血,于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突然病倒,至次日去世。(来源:爱新觉罗家族全书·三 人物荟萃, 1997-05)
旻宁(1782—1850)清朝皇帝。1820—1850年在位,年号道光。满族。爱新觉罗氏。清仁宗※颙琰次子。嘉庆四年(1799),立为皇太子。十八年(1813),天理教林清起义部众入皇宫,至养心殿,亲自持枪镇压。二十五年(1820)即位。在位期间,政治腐败,武备废弛,土地高度集中,鸦片输入,不断激起人民反抗,各族人民起义此伏彼起,为缓和民族和阶级矛盾,多次下令禁鸦片入口,一再赈济灾民,蠲免税粮,诏修水利,革除武备积弊,但效微。曾准旗人耕种盛京畿辅田地。移吉林、奉天旗人于黑龙江双城堡耕垦。准八旗余丁出外谋生。六年(1826),派兵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十八年,英法侵略者输入鸦片,造成清政府白银外流,财政危机。次年,派湖广总督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他时主战时主和,最后妥协投降,派琦善到广州议和,将抗英大臣林则徐革职。二十一年,命琦善与英侵略者谈判并签订《穿鼻条约》。沙角、大角炮台失守后,又决定对英宣战,派御前大臣奕山到广州主持战事,终于失败求和。二十二年,在英国坚船利炮威逼下,派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二十四年(1844),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黄浦条约》。从此,西方资本主义打开了中国门户,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内继续镇压各地反清运动。三十年(1850),在内外交困中病死。庙号宣宗。(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995-12)
何绍基(1799—1873)清文学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一作猨叟。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历官福建、贵州等省乡试主考官及四川学政。触忤权贵,被罢官。自此绝意仕进,先后主讲济南泺源、长沙城南书院十馀年,晚年游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是一位正统派汉学考据家。又擅长书法。作诗宗李、杜、韩、苏诸大家。是“宋诗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其美学思想,强调“人与文一,是为人成,是为诗文之家成”。认为先学为人的真诚,“至于刚柔阴阳,禀赋各殊,或狂或狷,就吾性情,充以古籍,阅历事物,真我自立,绝去摹拟,大小偏正,不枉厥材,人可成矣。”要求在真诚中确立人的个性,然后发之文字。如果人与文不能达到一致,就应该通过“读书”、“明理”、“阅事”、“养气”等途径,培养“真性情”。由人成文,由人及诗。强调“真性情时刻流露出来”,并要求以“法度”和“工夫”来使真性情运用到笔墨上。“又性情是浑然之物,若到文与诗上头,便要有声情气韵,波澜推荡,方得真性情发见充满,使天下后世见其所作,如见其人,如见其性情。”(《与汪菊士论诗》)重视艺术的审美规律和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认为审美形象的思维特点,在于“无意”的行为和机到神来的想象。诗人要无“矜持惨澹之意”,无传世求名之意,否则,便会破坏艺术思维。至于“理”、“意”、“情”、“韵”,“又尚在可有可不有之间”,“则落笔时之超象外,与天游,举平日使尽气力,不离故处者,到此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且绕指柔化为丹汞,直是一点灵光,透出尘楮矣!”(《跋董香光画册》)诗画的创作,应达到物我两忘、超以象外、寓形得神的艺术境界。反对脱离艺术想象的率直真实的描绘,认为这种境界,并非美的境界。“晨起日出,庭中诸花不如影好,何以故?花不如花影之浑成无垠咢也。然究之由小花无大气质耳。奇松古柏,干霄蔽日,真气真骨真形,岂待浑成于影哉?”(《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又肯定以气质为美的艺术形象。反映其多样化的审美风格创造的主张。著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来源:中华美学大词典, 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