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励宗万(1705-1759)清直隶静海(今河北静海)人。字滋大,号衣园,又号竹溪、子大、信天居士。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入翰林,年才十七。历宫刑部侍郎。以画供奉内廷,兼工山水、花鸟,尤工书。与张照齐名,称“南张北励”。富藏图书。著有《京城古迹考》、《衣园遗稿》、《青箱堂集》等。《京城古迹考》为宗万钞本,书法老练工整。室名“清箱堂”、“教忠堂”。藏印有“臣宗万”、“静海励氏”、“竹溪居士”、“竹溪珍玩”、“衣园藏真”、“衣园珍藏”、“衣园图书”、“书巢”、“衣园审定”、“教忠堂藏”等。(来源:历代藏书家辞典,1991-10)
金之俊(1594—1670)明末清初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字彦章,一字岂凡,号息斋。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中书舍人,转礼部主事,晋郎中,出知直隶顺德府。崇祯四年(1631年)迁湖广副使、长宝道。迁江西参政,擢佥都御史巡抚京东,督治昌平。十六年任兵部右侍郎。清顺治元年(1644年)降清后任原官。二年调吏部右侍郎,五年升工部尚书,六年加太子太保,八年调兵部,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十年补都察院左都御史,升吏部尚书,十一年补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十五年授中和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傅,十八年改内秘书院大学士。康熙元年(1662年)致仕。卒谥文通。著有《息斋集》《息斋外集》《金文通疏草》《珥笔闲吟》《金文通公集》等。(来源: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 2016-11)
王念孙(1744年4月25日-1832年2月25日),字怀祖,自号石臞(《扬州画舫录·卷三·新城北录上》作“石渠” ),江苏高邮人,清代语言学家,与其子王引之并称“高邮二王”,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王念孙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则,建立义通说;归纳《诗经》《楚辞》的声韵系统,定古韵为二十二部。注意以形音义互相推求,多有创见。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散馆后,任工部水司主事、给事中,专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写《导河议》上、下两篇。后历官陕西道、山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给事中、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等。职中,以秉公持正著称。历10年完成《广雅疏证》上、下两册32卷。曾奉旨编纂《河源纪略》一书,还著有《读书杂志》82卷、《释大》1卷、《王石臞先生遗文》4卷等。(概述图片来源:《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代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
蒋溥(1708—1761)清常熟港口(今属江苏张家港) 人。字质甫,一字哲甫,号恒轩。蒋廷锡长子,蒋檙父。雍 正八年(1730 年)传胪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入直南书 房,袭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十一年授编修,迁侍读、左庶 子,充日讲起居注官。乾隆元年(1736 年)晋侍讲学士,四 年迁内阁学士。五年任吏部左侍郎,八年任湖南巡抚,十 年改吏部右侍郎,于军机处行走。十三年任会试总裁,升 户部尚书。十五年加太子少保。十八年擢协办大学士,兼 礼部尚书,掌管翰林院事。二十年暂兼署吏部尚书,二十 四年授东阁大学士,兼领户部。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恪。 葬于港口湖下祖茔。曾奉敕撰《钦定盘山志》《御览经史 讲义》,奉敕编《钦定西清古鉴》,重编《御制乐善堂文集定 本》《乐善堂全集定本》等,编跋《御制诗》初集、二集。著 有《恒轩诗钞》。(来源:苏州历代人物大辞典, 2016-11)
戴璐(1739—1806)清诗文家。字敏夫,号菔塘,又号吟梅居士。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二十八年进士。历官工部主事、郎中,湖广道御史,给事中,鸿胪、光禄、太常三寺少卿,太仆寺卿。博闻强识,能承其家学。居京四十年,贤士大夫多与相交。所作诗“风华典丽”(《湖州府志》),袁树以为“音节近唐人”(袁枚《随园诗话》)。著有《秋树山房集》、《藤阴杂记》及《吴兴诗话》。生平事迹见姚鼐《太仆寺卿戴公墓志铭》、《两浙輶轩续录》。(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1997-07)
英廉(1707年—1783年),字计六,姓冯氏。内务府镶黄旗汉军人,雍正举人。自笔帖式授内务府主事,乾隆十五年(1750),擢永定河道,任内隐瞒河堤溃决,革职,旋复起,历官江宁布政使兼织造、户部侍郎、刑部尚书。为官昏庸,唯以包庇为能。四十五年,特授汉大学士,清代汉军授汉大学士自英廉始。晚年官至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卒谥文肃。(来源:满族大辞典, 1990-05)
弘历(1711—1799)清代诗人,第四代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在位60年,年号乾隆,庙号高宗,享年89岁。乾隆是康熙之后又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和回疆大小和卓木等割据势力,使清朝国运达到鼎盛。又编成《明史》、《四库全书》等书籍,自称有“十全武功”,并自号为“十全老人”。晚年蔽于权倖,朝政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终于导致白莲教起义的爆发,清王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落。乾隆具有多种艺术修养,又雅爱巡游,故全国各地多留有他的题咏、对联和手迹,其风雅才情由是多昭。但他的诗歌,整体成就上不及康熙。诗作绝大多数是君臣唱和与题赠大臣之作,毫无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关心民生疾苦、抒发政治感受的作品,如《检近稿偶志》真诚描述了自己“织妇虑寒心,农夫望岁情,茅檐艰苦状,仿佛常共赓”的情状。乾隆擅长七言歌行体,《翠云砚歌》描写松花江水,气势雄浑;《玉瓮歌》摹状玉瓮出处,神思奇诡;《楼松》更能将苍凉的历史意识注入咏物写景之中,皆为格高调古之作。五言诗《古风》7首运用比兴手法或咏男女情事,或写朋友志趣,或叹人生短促,或悯农事辛劳,颇有汉魏风致。乾隆创作繁富,号称一生写有十余万首诗。传世有《御制诗》五集,共收诗歌41800首,计434卷。(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 1991-10)
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同治进士。授编修,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四川学政。与宝廷、陈宝琛、张佩纶纠弹时政,号为清流。光绪七年(1881)授山西巡抚。十年升两广总督。中法战争中起用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曾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矿务局,立广雅书院,以图自强。十五年调湖广总督,开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创办两湖书院,筹办芦汉铁路。中日甲午战争时代任两江总督兼江宁将军,巡阅江防,购新式炮,筑西式炮台,编练江南自强军,广设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军医学堂,主张改革科举。《马关条约》签订后,以约文许日人在中国设厂,劝江苏二状元张謇、陆润庠兴办实业。二十一年列名北京、上海强学会,后授意查禁上海强学会和《强学报》,回任湖广总督。二十四年在《劝学篇》中提出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义和团运动时期,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倡“东南互保”,镇压反洋教斗争及自立军起义。二十七年与刘坤一上变法三疏多被采纳。次年充督办商务大臣、署两江总督。二十九年任经济特科阅卷大臣,厘定大学堂章程。三十二年晋协办大学士,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后督办粤汉铁路,充实录馆总裁官。有《张文襄公全集》。(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窦光鼐(1720~1795),清代官员、学者。字元调,山东诸城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浙江学政。他任学政期满回京,参加了秋审复议,能对刑部量刑不当处提出异议。乾隆二十七年(1762),窦光鼐升任吏部侍郎,督浙江学政。他上疏弹劾浙江嘉兴、海盐诸县库存亏缺都超过十万两。清廷认为他为官公正,即派大员会同他前往查核。他又弹劾永嘉、平阳、仙居三县县令及布政使、总督等有违纪行为。清廷命大学士阿桂前往处理。阿桂赴浙后,上疏指摘窦光鼐弹劾的与事实不符。乾隆帝遂斥责窦光鼐妄言不实,将其下狱治罪。窦光鼐一再用物证进行申辩。清廷遂二次命阿桂及江苏巡抚闵鹗元前往浙江核实。结果证明窦光鼐弹劾的事实无误。阿桂因此受到部议处分,窦光鼐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又任他为左都御史。(来源:二十六史精要辞典·下, 1993-05)
清浙江义乌人,字鼎甫,号蓉生。光绪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曾与诸友谈论时势,认为内忧在于民穷财尽,外患则以俄罗斯为甚。法国侵略越南时,奏请援越抗法,并献筹划海防之策。光绪十一年(1885)任陕西道监察御史,上疏言海军用人不当,又劾内侍李莲英,降为主事。旋乞归。后应张之洞之聘,主讲肇庆端溪书院,继为广州广雅书院山长,认为多事之秋治经不如治史,故对舆地、经济之学专心研究。著有《无邪堂答问》、《奏疏》、《诗古文词杂著》、《京师坊巷考》、《汉书管见》、《佩弦斋文存》等。来源于《中国历史大辞典 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