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人物
全部 政治人物 军事人物 文化人物 经济人物 艺术人物 科教人物 宗教人物 神话人物 其他类人物 八旗人物
全部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当代
白圭,战国时期中原(洛阳)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誉。在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他主张减轻田税,征收产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经商。谷物成熟时,进收粮食;蚕茧出产时收进絮帛,出售粮食。白圭并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认为农业的一个周期为12年。他亦认为经商要按时机,就像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一说,水利专家白圭和贸易致富的白圭是两人。
王时举,字晋卿,号养吾,明代顺天府通州人,祖籍金溪。嘉靖四十一年考取进士。 其出生四日,母亲去世,由祖母抚育培养,用心读书。 嘉靖四十一年(1562)考取进士。受任河南府推官,掌勘问刑狱事。其善于平“断”冤案,提任监察御史,分掌一道弹劾官吏和建言献策。 四十五年(1566)十月,其劾奏刑部尚书黄光升徇情枉法,指出:内官季永拦皇帝乘轿报告事情,本不该以死罪论处,却拟以真正凶犯判决;奸人王相私自阉割良民三人,实应该判以死刑,却予以宽容轻判。朝廷宜勒令黄光升退休。明世宗阅奏大怒,命将王时举赶出长城之北,编为口外民户。 隆庆元年(1567),穆宗皇帝召王时举回原籍,并命其补任山西道御史,既而派到贵州省巡视、考核吏治。品级虽低,但钦命在肩,可以同省内行政长官分庭抗礼。 万历初,升任河南道都御史,上疏明神宗,请恢复建文年号,大义侃侃,无所顾忌。时都给事中雒遵、御史景嵩和韩必显等疏论抗敌将军谭纶受害事被谪,王时举上疏抗章,申救甚力。由此升任大理寺左少卿,掌刑罚。其善于审理决断疑案冤狱,必无生存之理而后置之于法。 四十六岁卒于官。
王思任(1575年8月26日-1646年10月30日),字季重,号遂东,晚年号谑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代文学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曾知兴平、当涂、青浦三县,又任袁州推官、九江佥事。南京城破后,鲁王监国,以思任为礼部右侍郎,进尚书。清兵进逼杭州,马士英欲渡江入绍兴,王思任以《让马瑶草》致书马士英力拒道:“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也”。隆武二年(1646年),绍兴为清兵所破,绝食而死。 为文笔意放纵诙谐,时有讽刺时政之作。以《游唤》、《历游记》两种游记成就最高,《小洋》、《天姥》诸篇尤为著名。诗重自然,才情烂漫。其子王鼎起编选《谑庵文饭小品》,后人编有《王季重十种》传世。 
王宸(1720—1797)字子凝,一字紫凝,一作子冰,号蓬心,一作蓬薪,又号蓬樵,晚署老蓬仙、蓬樵老、潇湘翁、柳东居士、莲柳居士,自称蒙叟、玉虎山樵、退官衲子,江苏太仓人。
【生卒】:1609—1673 清顺天大兴人,初名世约,字次童,晚号灌亭。顺治十六年进士。官编修。尝参与纂修《世祖实录》。兼工书法。
王来(1394~1470),字原之,浙江慈溪人,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兼大理寺卿。 宣德二年(1427),以会试乙榜,授江西新建县学教谕。宁王府以诸生充乐舞,王来请易以道士。诸王府设乐舞生开始于此。 宣德六年(1431),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王来言:“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帝为改敕赐之。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王来数抑之。陈武还,诉于帝。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佐以来对。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及报命,奖谕甚至。 明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言:“流民所在成家。及招还故土,每以失产复逃去。乞请随在附籍便。”又言:“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从之。 王来居官清廉,练达政事。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而王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逮下狱,当徒。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左参政。王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 正统十三年(1448),迁河南左布政使。次年,改左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京师,王来督兵勤王。渡河至卫辉,闻寇退,乃引还。
王世德,字克承,号霜皋,明朝大兴县(即现在北京市大兴县)人。撰有《崇祯遗录》一书。 明朝末年,王世德子承父业,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时值李自成揭竿而起,战争烽火愈演愈烈,起义军最终攻陷北京城。江河破碎,帝王自缢,带着一颗亡国悲怆之心,王世德带家眷一路逃遁,奔向江南,从此隐居,不入仕途,安于平淡的民间生活。
谢一夔(1425—1488),字大韶,号约斋,江西省安义县乔乐乡前泽村三房人。明朝大臣,文学家、教育家。 谢一夔为东晋名臣谢安的后裔,因祖父避仇外家,冒姓王,及一夔显贵,始复原姓。谢一夔之父王得仁,为汀州府推官,廉能勤敏,上下爱之。当时邓茂七之乱,朝廷命他前往征讨,擒得贼首,主将决定穷搜严治,王得仁恐其滥杀无辜,力请招抚,遂辨释难民三百人,大得民心。后在平寇中病逝,汀州军民十分哀恸,前来哭奠者将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很多人都绘其像祀之。至谢一夔状元及第,官至尚书,人们都说这是阴德之报。尚书张瑄有诗云:“忠言极谏拯疲民,戮力勤王不顾身。百战能缘王事烈,万家因感使君仁。春日瘴地棠阴满,雨过山城草木新。子占大魁孙血食,皇天应不负斯人。” 谢一夔考取状元后,授翰林修撰。预修《英宗实录》,升左春坊左谕德。纂修《续资治通鉴纲目》、《元史》成,迁翰林学士。成化七年(1471)应诏陈五事:“请正宫闱,亲大臣,开言路,慎刑狱,戒妄费。”语辞极恳切,宪宗阅后大为恼怒,下诏切责。后累迁至工部尚书。因病卒于任上,享年63岁,赠太子少保。正德年间,谥文庄,著有《谢文庄集》。 谢一夔为人和易平实,与人结交愈久愈亲密。为官多谋善断,办事有方。然而过于看重友情,往往忽视原则,处事不免有徇私之嫌。据传庚辰科阅卷,阁臣初拟祁顺为第一,祁顺相貌堂堂,学识冠于一时。然而因其名音近御讳“祁镇”(英宗之名),传胪不便,遂改谢一夔为榜首。
朱永(1429年 [1] -1496年2月23日 [2] ),字景昌。河南夏邑人。明朝中期重要将领,抚宁伯朱谦之子。 朱永早年随父征战,于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袭封抚宁伯。夺门之变后,分领宣威营禁军。其后统领三千营,兼领神机营。明宪宗继位后,改督团营。成化元年(1465年),率军讨平第一次荆襄流民起义,进封抚宁侯。随后接连抵御蒙古毛里孩、阿罗出入侵,获准世袭侯爵。成化十五年(1479年),以靖虏将军东征建州女真,进爵保国公。成化十七年(1481年),再与权宦汪直等出兵大同,抵御亦思马因,获得首功,获准世袭公爵。成化十九年(1483年),以镇朔大将军率军抵御蒙古达延汗。累加至后军都督府掌府事、太师兼太子太师。弘治九年(1496年),朱永去世,年六十八 [1] 。追封宣平王,谥号“武毅”。 朱永治军严肃,征伐所及之处,多有奏功。前后八次获佩将军印,在内总管十二团营兼掌都督府事,诸勋戚均无与之相比。
施聚(1389年7月22日-1462年9月8日 [1] ),蒙古族。顺天通州(北京通县)西北乡马家庄人 [2] 。明朝初年将领。 施聚勇敢善战,在父亲施忠战死后嗣职为金吾右卫指挥使。明宣宗时奉命备御辽东,升至都指挥使,镇守义州二十年,屡次参加同兀良哈的战斗。土木之变后,协同曹义镇守辽东,并与都督焦礼率军入援。明代宗时累升为左都督、辽东左副总兵。明英宗复辟后,以久戍功封怀柔伯,赐号奉天翊卫宣力武臣,获予世券。 天顺六年(1462年),施聚去世,年七十四。追封怀柔侯,谥号“威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