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古迹考》:清励宗万撰。励宗万(1705—1759),字滋大、号衣园,直隶静海人。康熙六十年(1721) 进士。是书为他奉乾隆帝命,对北京古迹作了一番调查后写成的。书不分卷,是将北京划分为东西南北城四区加以介绍的。共列东城的东岳庙、碧霞元君庙、宋仁宗篆书针炙经石刻、于少保忠肃祠、泡子河、吕公祠、月河梵院,南城的万柳堂、三忠祠、鱼藻池、天庆寺、崇真宫、丰台、晋阳庵、报国寺、昆庐阁、三忠祠,西城的团殿、白塔寺、弘慈广济寺、元佑圣王灵应庙、护国寺、鹫峰寺、天宁寺塔、慈寿寺、土城、元福宫、万寿寺、高粱桥、卢沟桥、题应寺、圣感寺、元灵福寺、寿安寺、潭柘寺、戒坛寺,北城的石鼓、文丞相祠、彝伦堂古松、定武本《兰亭序》、延祐二年进士题名记、唐火神庙、莲花池、古墨斋、满井、古蓟门等46处,每处先引证前人记述,再叙当时目睹情形,记录了 “向时名迹,或升为禁地,或湮为荒野,或变迁于兵燹,或埋没于尘嚣” 的种种景况。有的则不但叙古迹的沿革,且辨史传的正误,如团殿条,参证多种史书,确认团殿是金章宗为李宸妃建的添妆之所,就是不但与北京史地有关,且与帝王和后妃生活有关的考证文字了。是书1964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标点本。198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又重新排印此书。(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
《日下尊闻录》:不著撰者姓名,由文中内容推知,作者大约为清中后期时代的人。是书5卷,记载了清代宫廷苑囿的许多情况以及辑录了乾隆皇帝的诗句。其中有乾清宫、坤宁宫、斋宫、景福宫、寿康宫、雍和宫、重华宫、建福宫、安佑宫、瑞应宫、元灵宫、寿皇殿、圆明园殿、勤政殿、大光明殿、祈年殿、南薰殿等分布在皇宫、景山、圆明园以及城中各处宫殿的所在、由来、用途和匾额题词。如雍和宫条,就介绍其在皇城东北,原为世宗宪皇帝藩邸,登极后命名曰雍和宫,宫之东为书院……书院正室悬世宗宪皇帝额曰太和斋,又额曰为善最乐。另外是书还记录了多处景观因皇帝题词而得名或由帝王御书匾额的史事,提供了不少北京故都名胜古迹名称的由来和因帝王题咏而更加出名的资料,可为参考。是书的编排是摘取宫苑斋馆品称、匾额和诗题作为标目,按末字分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声排列,体例颇为特殊。但也有御门、亲耕等典礼内容的编排,异于上述体例,需要阅读时注意区别。是书有清咸丰三年 (1852) 安和轩刻本,1964年,北京出版社据此本排印此书,并和《京城古迹考》合订出版。198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据1964年的本子重新排印此书出版。(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
本书以光绪七年(1881)刻本《光绪延庆州志》为底本,对延庆的历史地理、官制沿革、名山大川、村落田产、诗文碑刻等领域做了记载。(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光绪延庆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共十四卷。屠秉懿、何道增修,张惇德纂。《光绪延庆州志》初创于同治十年(1871),光绪五年(1879)续修、光绪七年(1881)《光绪延庆州志》由河北栾城张惇德编纂完成。张惇徳号称“清末直隶省纂修方志第一人”,他对该书的刊刻出版功不可没。这部州志,是帝制时代延庆方志中卷数、字数最多的一部,也是延庆现存古籍文献学术价值较高的一部地方志书。全书体例较完备,编排合理,对旧志讹误多所纠正。以表格形式来反映延庆事务是《光绪延庆州志》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如沿革表、职官表、选举表、田赋表、村镇表等,在沿革表下又分朝代、统部、州郡、州境;在村镇表下又列村名、四至、八到、街道、户口、田赋、井泉、山川、庙宇;在田赋表下先分朝代,再分纪年、实在地、夏地、秋地、谷草,各类分别记载。层次清楚,一目了然,既清楚又简洁,故有“网罗旧闻,搜讨载籍,订讹辨疑,补阙增新”之说。《光绪延庆州志》在延庆诸志中是较好的一部,为延庆人了解乡情或研究延庆历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来源:延庆志书的里程碑——点校本《光绪延庆州志延庆州乡土志要略》出版发行 郭东亮)
《延庆州乡土志要略》,佚名撰。光绪末年,全国各府州县厅,根据《奏定学堂章程》,应京师编书局之咨请而编纂的地方志。有的学者指出乡土志具有教科书和地方志两重特性,它既是一种体例特殊的地方志,又是处于转型期的教学课本。《延庆州乡土志要略》是北京十六区唯一留存的清末地方教材,是按光绪三十一年(1905)学部颁《乡土志例目》标准写成的;尽管体例简略,但其独到之处和史料价值不可低估。第一,《延庆州乡土志要略》补充了光绪七年(1881)至三十三年(1907)年间延庆地区的历史,特别是保存了义和团运动时期延庆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珍贵史料。第二,概述详细记述了晚清最后几位知州在任期间大力植树的功绩,为当代延庆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比较详实的文献资料。第三,该书将延庆州分为中区、东区、西区和南区四个区域,按古跡、寺庙、坊表、学堂等类别分别记述,并附各区村庄,今人可以从中了解晚清时期延庆地区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第四,该书记述了清末延庆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变化。可以说,《延庆州乡土志要略》是《光绪延庆州志》的姊妹篇,加之其篇幅短小,不易单独刊印,故而将这两部地方志书合并出版。 (来源:延庆志书的里程碑——点校本《光绪延庆州志延庆州乡土志要略》出版发行 郭东亮)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明张爵编写。张爵,为嘉靖时人。他“见公署所载五城坊巷必录之,遇时俗相传京师胡同亦书元”,而采辑成篇,于嘉靖三十九年 (1560) 后刊行。书分五城: 正阳门内皇城两边为中城,崇文门内街东往北至城墙及东城外为东城,宣武门内街西往北至城墙及西城外为西城,正阳、崇文、宣武门外为南城,地安门往北至安定、德胜门内为北城加以介绍,对这五城的三十三坊的名称、方位以及各坊的胡同都作了记述,同时还附载了京师八景、古迹、山川、公署、学校、花囿、仓场、寺观、祠庙、坛墓、关梁的名称。是书记载简明、条理清晰,书前并附有总图一幅,查看起来十分方便。是书为了解明代京师情况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并可作为研究当时皇城规模、建置和用途的参考,从而想见当时帝王和京师百姓们绝然不同的生活。是书曾为朱彝尊编纂的 《日下旧闻考》所引用,光绪《顺天府志·世文志》也予以记述。今天北京旧城已经过了很大改造,发生了诸多变化,是书作为认识北京地理历史的作用,已很珍贵,但是书出版后,极少单行本流传。196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此书。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是书与 《京师坊巷志稿》 合订再次行世。(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
《京师坊巷志稿》:清朱一新编写。朱一新,生平事迹不详。清光绪十一年 (1885) 重修《顺天府志》,朱一新和缪荃孙为此合纂《京师志·坊巷》上下卷。以后朱一新又重新整理是书,以现书名出版单行本,分上下两卷刊行。书中把明清以来京城各坊巷胡同的变化记录下来,对各处的名称、位置、沿革等作了较全面、详细地介绍。作者并根据许多有关著述的记载,对一些问题作了考证,如“灵清宫” 条,作者就引录了 《明成祖实录》、《帝京景物略》、《明史·礼志》、《明史·方技传》、《春明梦余录》、《世庙识余录》、《燕都游览志》等多种史籍中的文字,将该宫的由来、沿革和明以来作为祭礼庙宇的情况一一开列,并说明灵济宫即灵清宫,因读音讹误而呼济为清。通过这些资料,可以人中看到该庙的兴衰: 从一个普通的小祠逐步演变为 “明代凡大朝会,百官习仪于此” 和 “灵济宫讲学,莫盛于癸丑甲寅间,是时大学士徐阶、礼部尚书欧阳德、兵部尚书聂豹、吏部侍郎程文德主会, 皆有气势, ?绅可攀附得显官, 故学徒云集至千人” 的情景。是书中有不少这种考证,很有价值,为研究明清的来皇城的变化沿革集中了有用的史料。但是书有的材料引得过多,也不免有的地方显得芜杂。清末,刘承干又曾重订是书,共分10卷5本刊行,内容有所增添,却删去不少掌故。1962年,北京出版社仍用朱一新本排印此书。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重印此书,与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合订出版。(来源: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2006-02)
本书收录记载北京史志文献的资料集《日下旧闻考》的卷一百四十一至卷一百六十,内容包括京畿、京畿附编、户版、风俗、物产、边障、存疑及杂缀。(来源:联编数据 摘要字段)
原名《钦定日下旧闻考》。清于敏中(1714—1779)、窦光鼐、朱筠等编纂。一百六十卷。敏中字叔子,一字重棠,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乾隆进士。授修撰。历官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才识过人,熟悉掌故。著有《临清纪略》。光鼐字元调,号东皋,山东诸城人。乾隆进士。由编修累官左都御史。充上书房总师傅。历都河南、浙江学政。著有《省吾斋诗文集》。筠字竹君,一字美叔,号笥河。乾隆进士。由翰林院侍读降编修。著有《笥河集》。该书是窦光鼐、朱筠等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奉命对朱彝尊《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由于敏中、英廉总裁。“日下”即京都。取王勃《滕王阁序》“望长安于日下”句的“日下”。这里专指北京。全书约一百五十万字。分星土、世纪、形胜、宫室、京城、皇城、城市、官署、苑囿、郊坰、京畿、户版、风俗、物产、边障、存疑、杂缀等十七门。较《日下旧闻》增国朝宫室二十卷、京城总记二卷、皇城四卷、国朝苑囿十四卷。全书百六十卷,较四十二卷本《日下旧闻》增加三倍。但编次体例仍沿其旧。另官署十二卷,原在城市门内,现独立为门。郊坰原六卷增为二十卷,京畿原十卷增为三十七卷。书中有“原”、 “补”、 “增”等字样。 “原”为朱彝尊原有, “补”为朱子昆田填补, “增”是乾隆时增加的。该书是有关北京历史、地理、城坊、宫殿、苑囿、名胜古迹等一部最大最完全的资料书。同时书中辑录许多古碑残碣,如周秦的石鼓文、唐闵忠寺苏灵芝行书宝塔颂碑等都是少见的珍贵资料。另外,该书对研究康熙中以来北京城市演变,和乾隆初、中期北京建筑,如城内宫殿、三海、景山;城外的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等名称、年代、匾额、对联,何人居住等园林历史、建筑布局和风格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乾隆五十二年(1786)刻本,198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新标点、校对本。(来源:中国古文献大辞典·地理卷, 19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