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京景物略,明
刘侗(1593—1637)、
于奕正(1596—1636)撰。八卷。侗字同人,号格庵,湖北麻城人。崇祯进士,官至知县;奕正初名继鲁,字司直,宛平(今北京)人。崇祯秀才。二人曾合撰《南京景物略》。为续补《燕史》、《宛署杂记》、《长安客话》、《长安可游记》诸书,广征旧史,穷搜见闻,于崇祯八年(1635)成书。正文约二十二万字。按城池方位内外依次记叙,西山分上下,殿以“畿辅名宦”。冠二序与略例。计一百三十余目。内容以北京名胜园林为主,如写北京寺观之首的香山寺和香山,详记其名胜古迹和四季景观。他如卧佛寺婆罗树、李园、米园情况,记叙细腻。对明代北京人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记载尤详。是研究北京历史和游览的重要资料。有1980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据明崇祯八年(1635)刻本标注铅印本。张次溪《〈帝京景物略〉的著者和它的版本》(载《北京史论文集》第二辑)可供参考。(来源:中国古文献大辞典·地理卷, 1991-08)
刘侗(1593?—1636?)明代散文家。字同人,号格庵。湖广麻城(今属湖北)人。当员生时,因为“文奇”被人参劾,与
谭元春、何闳中同遭降等处分,然而他却因此而闻名。崇祯七年(1634)中进士,后选任吴县知县,赴任途中死于扬州。他创作态度认真,注意材料的准确性,一景一事都力求精确,是明末“竟陵派”的重要作家。散文作品在语言上体现了“竟陵派”的风格特点,往往改变通常的句式,注意遣词炼字。但也有艰涩难懂的毛病。他在于奕正收集的材料的基础上,撰写成《帝京景物略》8卷。书中对北京风物古迹记述详细,叙事状物深刻有趣,有较高的资料价值;艺术上,文笔幽深孤峭,体现“竟陵派”文风特点。跟
于奕正合撰的《南京景物略》未完成,残稿亦不传。还著有《龙井崖诗》、《雉草》等。(来源:文学百科大辞典, 1991-01)
于奕正(1594—1636)明代诗文作家。初名继鲁,字司直。宛平(今属北京)人。他好古,崇祯五年(1632)编纂《天下金石志》。崇祯七年,游金陵,谋辑《南京景物略》,未果。崇祯八年,与刘侗合著《帝京景物略》8卷成。崇祯九年,与
刘侗、
谭元春、万寿祺等集淮安张致中的符山堂,不久死在金陵客舍。他还著有诗集《朴草》。诗学竟陵,清韵铿然,如《从戒坛至凌碧峰下》:“一峰耸奇秀,数里引人行。石碎不受履,下步声铿铿。路愈境屡换,苍翠难定名。深洞限秋阳,峭壁挂飞甍。寂不闻众响,万壑自成声。岩下坐老衲,古澹含山情。归去失前径,处处暮云生。”其诗多幽深孤峭的意境,如《雨宿潭柘》:“山空不易眠,忽听千峰雨。汹涌欲崩屋,与山相吞吐。百千万亿声,奇诡不可数。深虑阻游屐,起坐窥宇。凌晨急启扉,雨细不湿土。乃省夜来声,风叶交相怜。”他是一位善学竟陵的诗人,他与
刘侗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也体现着竟陵派的文风。(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 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