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知识服务

SPECIAL LITERATURE
历史事件
全部 政治军事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 自然灾害 科教体育 文化艺术 经济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陈天华所著《猛回头》一书在日本刊行。陈天华祖籍湖南新化,生于光绪元年(1875)。戊戌变法时期,陈入新型的新化实学堂,渴望参与变法,改革时政。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末他到日本留学,受留学生中革命气氛的感染,逐渐成为反清爱国运动的活跃分子。四月,邹容《革命军》一书刊行后,陈天华深受感动,荫发了用民间通俗说唱体载撰写警世之作,激发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强烈欲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伏案疾书,不时热泪盈眶,写成《猛回头》和《警世钟》两本小册子。在有四万余字的两本小册中,陈天华向国人大声疾呼,中国已面临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时刻:“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相要,割土分疆。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他号召国人在危局面前奋起,反抗列强侵略,推翻替列强做“守土官长”的清封建王朝。“猛睡狮,梦中醒,向天一吼!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他呼吁全国民众拿起武器,不怕牺牲,一齐投入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洋兵不来便罢,洋兵若来,奉劝各人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子弹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那些贼官若是帮助洋人杀我们,便先把贼官杀尽。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我所最亲爱的同胞,我所最亲近的同胞,向前去,杀!向前去,杀!杀!”陈天华的小册子因通俗易读,朗朗上口,并肯有极大的革命感召力,六月份刊印的《猛回头》,仅十余天就销售五千册。秋季,《警世钟》一书亦在日本刊行,并一再重版。初版的这两本小册子没有署陈天华的真实姓名,而是分别署的“群学会主人”和“神州痛哭人”,陈天华因这两部深受欢迎、流传甚广的小册子,被人们称“为革命党之大文豪”。
光绪三十年(1904)三月十一日,由商务印书馆编辑的《东方杂志》创刊。《东方杂志》初为月刊,后改为半月刊。该刊设输旨、社说、内务、军事、外交、实业、教育、宗教、文件、记载、调查、附录、小说等栏目。初期的主要编辑者有著名的明清史学家徐珂、孟森,《亚泉杂志》创办者杜亚泉。该刊是一种文摘剪报性质的刊物,各栏刊出的文字多数是从当时国内外报刊上剪辑来的,只有很少部分是直接从作者那时组来或自己撰写的。该刊的记载专栏分中国大事记、世界大事记、中国时事汇录、世界时事汇录等类门,连续而详细地辑录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如徐锡麟刺杀恩铭、长沙抢米风潮、莱阳抗捐等,查考翻检十分方便。赞赏和推动实行宪政,是该刊的政治倾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初,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开设大观楼影戏园的沈阳人任景丰,有感于在中国放映的皆是外国电影,拷贝经常断缺,萌生了自行拍摄中国影片的念头。任景丰青年时曾到日本学习过照像技术,早在光绪十八年(1892),他就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开办了第一家照像馆(丰泰照像馆),有较丰富的摄影实践经验。这年秋季,他从德国人开的祁罗孚洋行购买了一套摄影器材及十四卷胶片,便筹划自拍电影。当时北京风行京剧,任景丰认为拍摄戏剧片既富有中国特色,又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便请来当时享誉戏坛的京剧老生演员谭鑫培,在丰泰照像馆的院子里,利用自然光进行拍摄。谭鑫培表演的是京剧《定军山》中的一些片断。因为当时电影还处在无声电影阶段,所以基本上以武打动作为主。整个拍摄过程持续了三天,摄影者为丰泰照像馆的照像技师刘仲伦,这是中国人拍摄电影的第一次尝试,由于把电影同中国的传统戏剧结合在一起,加上谭鑫培扮演的黄忠把古代名将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放映时受到热烈的欢迎。
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二月二十三日,近代著名学者俞樾逝世。俞樾是浙江德清人,生于道光元年(1821)。他是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后罢官侨居苏州,主讲紫阳书院,晚年又主讲杭州诂经精舍,国学大师章太炎即是他晚年的门生。他长于经学研究,所著《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书,为乾嘉学派后期代表作;《春在堂随笔》、《茶春室丛钞》等笔记,搜罗甚广,保存了丰富的学术史和文学史资料;他还很重视小说、戏曲的研读,强调其教化作用,将石玉昆所著《三侠五义》改编成《七侠五义》。他一生著述不倦,善诗词,工隶书,学识渊博,对群经诸子、语文训诂、小说笔记,撰著颇丰,辑为《春在堂全书》。当时社会上有一句流传颇广的话,叫做“李鸿章只知作官,俞樾只知著书”。
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十五日,复报正式创刊。先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初夏,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成员柳亚子,在家乡吴江创办油印周刊小报,名为《复报》。光绪三十二年,柳亚子到上海,一面筹建同盟会外围组织青年自治会,一面筹办报纸进行革命宣传,遂把在吴江油印的周刊改编成月刊,送往日本铅印出版。四月十五日,《复报》正式创刊。该刊主编是柳亚子,长期协助编辑撰稿的有田桐、高天梅、高燮、陈去病、金天翮、陈志群、蔡治民、刘季平、马君武等人。光复会首领陶成章、章太炎也为该刊撰写过不少文章。该刊的宗旨是“发挥民族主义,传播革命思潮,为国民之警钟,作魔士之露檄”。《复报》文字浅显,大多为口语化的白话文,每期还登一些白话诗文。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夏停刊,共出十一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退还大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经费。宣统元年(1909)五月,清政府在北京成立游美学务处,专营向美派遣留学生事宜。九月,游美学务处决定设立一个留美预备学堂,遂选定在海淀清华园建立游美肄业馆,规定办学宗旨为在国内招考学生,经过培训,择其学行优美,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深造。宣统三年(1911),肄业馆建成,改名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四月初一日正式开学。学堂第一任总办由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担任,学部郎中范源廉任会办,胡敦俊任教务长。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随即更名为清华学校,早期留美学生唐国安任校长,周诒春任副校长,张伯苓为总务长。清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生活习惯等都仿效美国,校内活动和教学大都用英语,被称为“一个由美国移植来的大学校”。学生从入学培训到搭船赴美,一般要经过八年的学习。
宣统元年十二月(1909),以中国地学会名义编辑出版的《地学杂志》在天津创刊。初为月刊。该刊不仅翻译介绍世界现代的地理科学知识,而且发表中国现代地理学研究考查的新成果。最初主持编辑该杂志的,是中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和地理教育家张相文。张相文,江苏桃源(今泗阳)人,生于同治五年(1866),曾担任上海南洋公学地理教师。光绪二十七、二十八年他编的《初等地理教科书》、《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为中国地理教科书之嚆矢。他的《地文学》一书,系统传播了现代地学知识,为中国最早的现代自然地理教科书。宣统元年(1909),他约集白毓昆、陶懋立、韩怀礼、张伯苓创立中国地学会。该会为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自然科学学会,《地学杂志》即成为最早的中国人创办的自然科学学会刊物。该刊所有编辑人员均只尽义务,不取报酬。因经费困难,刊物出版不久即由月刊改为双月刊、季刊,后又改为半年刊。
宣统元年(1909)十月初一日,南社在苏州虎丘正式成立。先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初七日,青年爱国诗人陈去病、吴梅、刘三等十一人在上海愚园聚会,商定成立神交社,倡议社员继承明末复社文人的传统,积极参与反清斗争,并开始酝酿成立南社。起名南社,援引“钟仪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当时清王朝的中心在北方,起南社之名,亦有反对北方清政府之意。南社的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主要活动中心在上海。南社成立时,即定下宗旨:直接配合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诗文“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宣传推翻封建专制的清王朝,为建立民主共和国而斗争。南社初建时,有社员十七人,十四人为同盟会会员,后又大都参与编辑革命报刊活动,因此南社有同盟会宣传部的别称。次年,该社出版《南社》杂志,选编社员的作品,每年出二至三集,分诗、词、文录三部分。到辛亥革命前期,南社发展到二百余人,集中了这一时期活动于东南各地的爱国青年文人。南社成员在政治思想上,明确拥护民族革命,反对清王朝统治。在文学上,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翻译文学都有建树,其成员柳亚子、陈去病、高旭、苏曼殊、马君武、周实、宁调元、吴梅都是颇有知名度的文化人。南社成员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及评论,他们都激烈地反对清末文坛上的宋诗派、同光体、汉魏六朝派、中晚唐派、常州词派和桐城派等旧文学,反对当时文坛一度出现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对近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宣统二年(1910),《东华续录》(又称光绪朝《东华录》)由上海集成图书公司铅印出版发行。《东华续录》是朱寿朋仿照蒋良骥、王先谦等编辑《东华录》体例,收录光绪朝有关朝章国典、兵政大礼与列传等材料辑成的一部编年体资料长编。该书所刊文字主要依据邸抄、京报,部分采摘于报纸。起自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迄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凡三十四年。共有六十四册,二百二十卷,四百六十余万字。